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771今日阅读:91今日分享:37

传统文化中的5大职场交际法则,你了解你个呢?

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读史可以明智,传统文化中的这5大交际法则,你了解几个?
方法/步骤
1

义薄云天关羽是唯一被膜拜的凡人。不同于可以接受贿赂替人消灾的神、仙、佛,他是一个爷,只因讲义气而在中华文化中被捧上了尊坛。这足以说明“义气”在中国已经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信仰。做人必须讲义气,如果认定对方可交,那么应不计得失的主动向他行善施惠。这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奉献精神常见例子是吃饭买单,酒足饭饱众人争抢付账,无论真的假的,都在表达要为对方奉献。在人情规原则中,该原则具有原初启动二人的人情关系的功能。一个人开始讲义气,等于在人情关系里“送人情”、“卖人情”。如果该讲义气时不讲义气,众人会认为你“不仗义”。不仗义的人会被别人疏远,逐渐被社交圈边缘化。

2

礼尚往来《礼记·曲礼上》:“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在中国古代封建君主制社会中,对于统治阶层是一种秩序表现,对于底层乡绅百姓是一种人际关系表达。礼尚往来的效用,是保障二人来往的交互性和利益平衡。这种来往着重强调的规则,人情未必都指钱财,看望也是人情,回访也是人情。二人关系是社会交际最基本的单位,是一切社会关系的起点,有了二人关系即有了一切关系。通过交互的义务或者说义务互动,达致两人之间权利义务的平衡。当今人情被喻为债务,也源于本规矩,“有来必有往”体现了一种压力。所谓“来”,就是接受了别人恩惠,欠下了人情。而“往”就是偿还人情。这种心理,同欠债还钱如出一辙。

3

超量偿还“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条古训强调了“恩”、“报”之间的不可分离以及放大的关系。还人情时,至少要对等,最好是超量。有些人情很大,根本无法还清,比如救命之恩。人情承载的利惠和情义在每桩人情之中分量各不相同,需要个人去衡量。因为每个人都存在“对别人期望高,对自己要求低”的心理预期,所以很多人难以把握到“等价偿还”,为了不使对方失望而失去这份人情,最稳妥的方式就是超量偿还。人各有异,每个人的评估标准都不一样。找人办事,对方可能打了个电话就当场处理,委托人表面看到的只是一个电话,没有看到对方之前做的人情铺垫,或者之后的人情回报。比较稳妥做法是超量偿还,既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也要尽可能站在对方立场评估价值,然后在二者当中选择较大者,并超出一定的量。

4

恰选时机还人情必须要控制时间差。这个时间差既不能与欠人情同时也不能久拖不决。不能立即偿还是由人情本性决定。立即偿还相当于一场商业交易,毫无情义可言。而人情功能偏偏就是一种不能明码标价的感情交易。不能拖太久,是避免对方误解你忘恩负义。因为每个人在送出人情的时候,潜意识里是希望对方偿还的,因此就有了预期,如果迟迟得不到反馈就会产生失望的认识。

5

忌讳清算人情是十分忌讳“清算”的,不准盘点,不得清算,不能当面提及对方欠自己的债务。人情如果到了清算环节就代表要了结,等于绝交。正因人情的两两相欠,才使得两人交往得以维持。人情互欠体现一种共识,反映继续维系双方私人关系的意愿。为不破坏人际关系,避免对方误解,就要尽量避免人情盘点和清算。如果两人关系走到尽头,需要一个了断,清算恰是合适的程序。债务人将自己所欠进行估算,最好等于所欠,原封不动退回。最终加上一句“以后你我两无相欠”,等于宁吃亏也要绝交。这是传统中国人的常见断交程序,也是武侠片里恩怨情仇了断的台词套路。

注意事项

部分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不当之处,请留言指正。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