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814今日阅读:183今日分享:45

SCADA DIAView 操作变脸和历史变量记录

操作变量是对用户在操作过程中改变的工程变量信息进行保存记录的变量,与事件相关,用于系统变量被用户操作的记录追踪。保存的记录信息包括:  变量名称、改变时间、变量改变前后的值、用户信息等。          DIAView组态软件为了实时展示和控制生产现场运行状态,会建立许多与现场设备相关联的变量进行数据交互,而这些变量是不断更新变化的,为了保存重要生产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查看生产状况及系统运行信息,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重大目标,以及优化系统,需要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对变量的数据进行记录,实现此功能的变量称为记录变量。       历史变量分为变量记录和历史群组记录。       DIAView组态软件中的变量记录按记录方式分为两种:定时记录和变化记录。定时记录是按照设置的时间间隔来记录系统中变量的数据,变化记录则是当系统中变量数据发生变化时进行记录。       历史记录群组是以群组的方式记录历史变量,每个群组可以关联最多256个变量。使用历史记录群组,用户可以方便的管理、查询数据。
工具/原料
1

软件:SCADA DIAView

2

硬件:电脑

一、操作变量
1

在DIAView组态软件开发环境中打开项目工程窗口树形目录 → 在树形目录中双击“操作变量”节点,打开操作变量配置窗口如【图1】、【图2】。窗口中各项设置的意义如下:1、名称:操作变量的名称。2、操作变量名称命名规则:请参考章节“5.5 IO变量”中的IO变量命名规则,且在同一节点下既有操作变量又有操作变量组,则操作变量和操作变量组的名称不能相同。3、变量:关联的系统变量。4、描述:对操作变量的说明信息。

2

点击“添加”按钮创建操作变量,系统会自动生成默认名称如【图1】。1、一个变量只能被一个操作变量关联。        设置描述信息后,即完成了一个操作变量的配置;可以通过“删除”按钮来删除选中的操作变量,通过“导入”、“导出”按钮将操作变量导入、导出到Excel中。

3

查看操作变量:       要查看操作变量数据,可以通过脚本调用报表对象的函数QueryVariableOperations(sheetIndex,opVariablePaths)来查询。        例:在窗口中绘制一个报表:  报表0,一个按钮:  按钮0;              配置“按钮0”的事件: 左键按下,在脚本中调用报表0的操作变量查询函数:              报表0.QueryVariableOperations(0,'Operation')

二、历史变量
1

设置变量记录即设置需要将数据进行保存的工程变量及记录方式,主要兼容旧版本(2.5版本以前)的变量记录。在DIAView组态软件开发环境中打开项目工程窗口树形目录 → 在树形目录中右击“变量记录(兼容)”节点,点击“数据库配置”,打开数据库配置窗口如【图1】【图2】。注: 数据库默认密码为“666666”。

2

在“数据库配置”栏进行相关属性设置。1、数据源类型: 选择使用的数据源类型,DIAView组态软件目前支持三种类型的数据库:SQL Server Compact、SQL Server、Oracle。2、选择“SQL Server Compact”时,数据库配置如下图: 第二栏为“数据库文件”,输入数据库文件路径及文件名。3、位置:输入数据库文件路径及文件,可点击右边的按钮进行目录选择。4、数据库文件: 数据库名称。5、密码: 数据库密码,若无密码可为空。6、连接测试: 测试是否能够连接到数据库。

3

选择“SQL Server”时,数据库配置如下图:  1、服务器名称: 输入需要连接的数据库服务器名称或者IP地址;点击下拉按钮会自动搜索网内服务器。2、数据库名称: 输入需要使用的数据库名称(长度: 2千字)。3、身份验证: 登录服务器时的身份验证方式有两种: Windows身份验证、SQL身份验证;如果配置数据库在本机,则选择“Windows身份验证”;如果配置数据库在远端电脑上,则选择“SQL身份验证”。4、用户名: 设置SQL身份验证登录时的用户名。5、密码: 设置SQL身份验证登录时的用户密码。6、连接超时: 设定数据库连接失败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连接切换或重新连接,若超过时间则报错;单位: 秒。7、连接测试: 测试是否能够连接到数据库服务器。

4

选择“Oracle”时,数据库配置如【图1】1、服务器名称: 主机名称或IP地址2、服务名: Oracle服务的名称3、表空间: Oracle表空间,可不填(默认表空间)4、端口号: 一般选择默认端口号即可。5、连接超时: 设定数据库连接失败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连接切换或重新连接,若超过时间则报错;单位: 秒。

5

在“存储设置”栏进行相关属性设置:1、存储模式: 设置数据库存储模式,有四种模式: Buffered(缓存)、BufferedOrPeriodicity(缓存或定期)、Periodicity(定期)、SingleInsert(单条记录插入)。2、缓存长度: 设置缓存存储的记录数,单位: 条;此属性只有在存储模式为Buffered和BufferedOrPeriodicity时才可用。3、存储时间间隔: 设置定期存储间隔的时间,单位: 秒;此属性只有在存储模式为Periodicity和BufferedOrPeriodicity时才可用。设置完成后,点击“确认”按钮保存工程配置信息。

6

在DIAView组态软件开发环境中打开项目工程窗口树形目录 → 在树形目录中双击“变量记录(兼容)”节点,打开“变量记录(兼容)”配置窗口。【图1】窗口中各项设置的意义如下:1、名称: 记录变量的名称。2、关联变量: 关联的工程变量,即需要将数据记录进行保存的工程变量。3、记录方式: 设置数据记录方式,有三种: 变化记录、定时记录、不记录。不记录的历史变量可以通过脚本命令由用户决定何时记录。4、时间间隔: 设置以“定时记录”方式进行记录的时间间隔。5、死区: 当关联的工程变量为模拟量类型时,设置一个值,与变量当前值构成一个死区区间,进行数据过滤。6、描述: 对记录变量的说明信息。

7

点击“添加”按钮创建变量记录,系统会自动生成默认名称。【图1】※  一个变量只能被一个历史记录变量关联。

8

点击“记录方式”单元格中的下拉按钮,选择记录方式【图1】1、定时记录: 设置时间间隔,单位: 秒;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将按照设置的时间间隔来记录系统中变量的数据。2、变化记录: 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只要变量数据发生变化就进行记录;3、不记录: 不记录的历史变量可以通过脚本命令NotifySave()触发记录历史数据。4、时间间隔: 若记录方式为“定时记录”,则需设置时间间隔;5、死区: 若所关联的变量为模拟量类型,记录方式为“变化记录”时,则可以设置一个数值作为死区值,与变量当前值构成一个死区区间: (变量当前值 - 死区值) <= 死区区间 <= (变量当前值 + 死区值);6、作用: 数据过滤。7、原理: 当下一次获取的变量值在死区区间范围内时,则记录变量值不取新获取的变量值,保持原值不变;若不在死区区间范围内,则记录变量值取新获取的变量值,并记录到数据库,死区区间也相应改变,依次循环。       可以通过“删除”按钮来删除选中的历史记录变量,通过“导入”、“导出”按钮将历史记录变量导入、导出到Excel中。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