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132今日阅读:75今日分享:44

执行的法宝之四-非标的事情习惯化

在管理工作中,有很多事情很难量化和标准化,如:公司提倡说话文明,行为文明,努力学习等,我们把这些事务统称为非标性事务。我们无法时时刻刻都盯住每一个员工,听他说不说脏话、粗话,看他做不做不文明的事;我们可以规定每个人每天读多少字的资料,但无法控制学习的效果,这些非标性的事务虽然难以管理与控制,但又不能不管,所以,只有用习惯化的方法,让员工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力,的强制性规定,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对于非标性事务,它解决的切入点是强制性,而后转入习惯化,习惯化是非标事务执行的最终目标。习惯化是指个体不断地或重复地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减少的一种现象,是一种简单的、无意识的学习形式。通俗来讲,如果让某一种刺激持续不变地作用于某一个人,直到这个人不再对刺激做出反应,当刺激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毫无意义的时候,说明这个人已经形成了习惯化,刺激对他来说不起作用了。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人想养成每天走5公里路上下班的习惯,每天开始走时,他都会受到一种刺激,“真累,占用了时间”,这一刺激会让其产生放弃的念头,每一次的刺激,都会产生放弃的念头。当这种刺激每天都发生,经过一段时间后,他对“真累,占用了时间”这一刺激没有了放弃念头的反应时,就说明他走5公里路上下班的习惯形成了。一只蝎子让青蛙背着过河,青蛙说:“如果游到河中心你蛰我,我不是就死了吗。”蝎子说:“如果我要是蛰了你,我不是也会死吗!”于是青蛙相信了蝎,背起蝎子过河,可是到了河中央,蝎子还是蛰了青蛙,青蛙问蝎子“你不是说过不蛰我吗!”蝎子回答:“我习惯了。”就这样蝎子和青蛙都死在了河里。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好的习惯能改变你的生活甚至是人生和命运,而坏的习惯也会毁掉你的一切。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1.克服惯性思维形成新的习惯,不但需要毅力和勇气,还需要从思维方式上进行心迹,它是形成习惯的前提和基础。一位父亲用一道并不新鲜的智力游戏题考自己的儿子:“一个桌子四个角,砍去一个,还有几个?”“三个!”儿子斩钉截铁地回答。父亲笑呵呵地问道:“真的吗?”没等儿子回答父亲说:“你的回答不对,应该是五个。”儿子不服地坚持着他的数学原理:“四减一就是等于三。”父亲早有准备,他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片,用剪刀剪去一角,对儿子说:“假设这就是一张桌子,现在去了一角,你数数还有几个角?”儿子也不笨,他马上就明白过来父亲的智力游戏,也笑了起来:“对,这样是五个,可是我干嘛这样剪?”说着,他接过父亲手里的剪刀和“桌子”,沿着“桌子”的对角线剪了下去,然后扬起手中的三角形,得意地问道:“这样,不就是三个角了吗?”父亲哑口无言,一时间有些尴尬,但是随即父亲作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对儿子说:“不错,想想看,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性?”儿子歪头在纸片上比划着,然后说:“也可能剩下四个角。”只见他拿起剪刀,沿着“桌面”一边除了两个端点以外的任何部分向另外两个端点的其中一个剪下,依然得到了一个四个角的“桌面”。工作中,按照常规思维模式去回答问题和寻找答案是我们的习惯,如果我们不打破这种思维习惯,它往往成为束缚我们的力量,只有多方位思考,勇于破除旧的思维定势,才能发现更多问题化解的可能性,也才能够跳出习惯性思维模式。2.态度引领习惯我们常说“态度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每个人对于习惯都应有一个认识,这种认识就是人对习惯的态度。如,有人认为吸烟有害健康,这种人认识到了吸烟给人带来的危害,自然就会有一种反感吸烟的态度;而有的人认为吸烟是解除疲劳、开拓思维的一种方法,这种人他会感觉到自己从吸烟中获得了好处,也就在思想中形成了一种赞成吸烟的态度。如果让第二种人克服吸烟这种习惯,首先应做的就是让其认识到中吸烟的危害,从思想上改变对吸烟的态度。3.强制是习惯的开始养成一个习惯不是一件易事,因为,养成习惯最大的问题是拒绝诱惑,而达到对诱惑面不改色心不乱的境界,是需要一番努力和付出的。心理学里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试验:猴子和香蕉。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顶上挂一串香蕉,在笼子顶上同时安装了一个喷头,只要有猴子试图摘香蕉,喷头就会喷出水来。因为猴子都喜欢吃香蕉,因此几乎所有的猴子都试图去摘香蕉,但是无一例外都会被喷头喷出的水淋得浑身湿透,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后,似乎所有的猴子都明白了这个“道理”——只要试图摘香蕉就会被水淋,于是没有任何一只猴子去摘挂在笼子顶上的香蕉,尽管它们都非常喜欢吃。后来,试验人员用一只新猴子(简称A猴子)换出原来的一只猴子,这只A猴子看到笼子顶上的香蕉,也和原来的猴子刚开始一样试图去摘,这时,所有原来的猴子都不约而同地冲上去把这只A猴子暴打一顿,以后只要这只A猴子想去摘,就会遭到其它猴子的暴打,如此经过一段时间,A猴子也和原来的猴子一样放弃了摘香蕉的企图。试验人员又用另一只新猴子(简称B猴子)换出另一只原来的猴子,发生的情况与A猴子刚进来时一样,只要B猴子试图摘香蕉就会遭到暴打,而且A猴子打的最重。就这样,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原来的猴子都被换出去了,笼子里的猴子已经更换了几个轮回,顶上的喷头也已经早就取消了,但只要有新进来的猴子试图去摘香蕉都会遭到其它猴子的暴打,至于为什么会遭到暴打,没有一个猴子知道原因,但每个猴子都很自觉地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面对美味诱人的香蕉,猴子虽然垂涎三尺,却不敢越“雷池”,半步,原因是只要想动香蕉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喷水的龙头不管老猴、新猴,一律严惩不贷,让它们建立起强烈的条件反射。同管理工作一样,要让组织中的成员养成一种组织要求的习惯,首先是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坚决执行,严格遵守,对违规者绝不姑息迁就。这里我们需要明确一个问题,就是人性化管理。有些人对人性化管理的理解是错误的,注意,人性化管理不是事事、时时都讲人性化;人性化管理不是人情化。人性化管理是指在制度制定时,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因素,如,一般人能不能做到?有没有侵犯人权?会不会侵害到第三方等。制度一旦颁布实施,它就要显示出应有的“刚性”,不管理是什么人,只要违反就要受到应有的处罚。4.坏方法带出坏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一定是使用的方法正确。一位十来岁的小徒弟拜师学习剃头,刚学手艺时,师傅拿个大冬瓜,往桌上一放,一把剃刀往冬瓜上一插。小学徒便开始在冬瓜上学习剃头的运刀技巧。小学徒除了学手艺,还得听师傅师娘使唤,一会儿叫倒洗脚水,一会儿又叫生炉子。小徒弟一听叫唤,就把剃刀往冬瓜上一扎,便忙活去了。小徒弟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可以为人剃头了,有一次,他正在给客人剃头,剃着剃着,听到师傅召唤,便又习惯性地把刀往下一插……到这里,不用再往下讲了,但需要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小徒弟的坏习惯是谁之过呢?当然是他的师傅。所以,领导者在管理实践中,一定不要当这样的师傅,在教授时就要把有可能养成坏习惯的部分剔除。故事所表现出的问题,就是人们常说的“习惯性违章”,美国有学者曾经对55万起各种工伤事故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其中80%是由于“习惯性违章”所致。5.习惯化就是重复操作说的多了能记下,做的多了成习惯。不断地重复行为,就是行为的固化,一旦行为实现固化,也就形成了习惯。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经过研究发现,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再经过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这就是21天效应。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最初七天,此阶段表现为“刻意,不自然”,每天做都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第二阶段:第七天到二十一天,此阶段人的表现转为“刻意,自然”,但还需要意识控制。第三阶段:第二十一天到第九十天,此阶段表现为“不经意,自然”,人的行为基本不需要刻意地控制,就能实现。一个习惯的初步形成,之所以需要21天,主要是人在心理上形成意念的明显印记,需要的时间长度。首先,每一个新的习惯的形成,都需要人在思维中同旧习惯进行抗争,并通过抗争让意识找出新习惯优于旧习惯的理由。实践证明,旧习惯的牢固性,决定着新习惯形成的难易性。其次,人的新意识与行为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美国凯尔曼(1961)研究认为,新习惯的形成它也需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顺从。即表面接纳新理念、或开始新习惯,在外显行为上表现出尽量与新的要求一样,而在实质上未发生任何变化。此时,最易受到外部奖励和惩罚的影响,因为顺从可获得奖励,不顺从就会遭到惩罚。可见,新理念、新习惯的形成一开始多数是受到外在压力影响而产生的,自发的是极为少见的。第二阶段,认同。认同是在心理中主动接纳新理念、新习惯的影响,比顺从更深入一层,因此,此时意识成分更加浓厚,不再是被动的无奈的,而是主动地、有意识地加以变化,使自己尽可能接近新理念、新习惯。第三阶段,内化。此时新理念、新习惯已完全融于自身之中,无任何不适之处,已彻底发挥新理念、新习惯的作用。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非理念行为,属于非习惯的行为,而剩下的95%的行为都受理念支配,都属习惯性的行为。无数的实践证明,人不但可以将新的理念、意识转化成为习惯,也可以把原有的不良习惯改变。人的一生就是建立新习惯,改变旧习惯的过程。6.习惯形成五步法我经过多年的研究、观察,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与实验,认为:人形成一个新的习惯,通常需要五步:建立需求,也就是有动机;付诸行动,让行动实现需求;突破障碍,克服行为与心理困难;警惕懈怠,持续固化行为与意识;拓展益处,使习惯保持动力。第一步,建立需求。每一个习惯的形成最行需要的是自身要有需求的心理动力,这是一切习惯形成的基础。这种需求动力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的自我发现或受到某种启示,而产生的需求动力。如,人因生存上的压力感,产生了追求更高物质享受的心理需求,而人知道满足这一需要就要提升自己的技能,提升技能的方法是学习,这样就产生了学习的动机。另一方面,是外部压力。如,人只要是在一个组织工作,就要遵守其各种制度和规定,否则,就会被解雇或受到惩罚,尽管自己对遵守制度或规定是不情愿的,但也必须那样做。在这里,也包括为了照顾别人的感情或需求,自己的自愿或迫不得已的行为。注意,在这一阶段,人只是产生了需求动机,动机只是前提条件,它还不等于习惯。第二步,付诸行动。习惯是思维或行为的固化,固化就需要不断地重复要实现的习惯行为或思维。在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听过一个故事:在北宋的时候,有个叫陈康肃的人,很擅长射箭,具有百发百中的神功。他的箭技没有任何人能比过他。陈康肃为此感到十分得意。有一天,他在自已家的演练场上表演射箭。观看的人,个个为他鼓掌叫好。这时有个卖油的老头也来观看,他放下自已肩上的担子,站在篱笆墙外边,斜着眼睛瞅着陈康肃射箭,好长时间不离去。可是当他看见陈康肃射中靶子时,仅仅只是微微地点一下头,井不觉得有什么很了不起的。陈康肃想:“每当别人看到我射中靶子时,总是大声称赞,连声叫绝,这个老头却只点点头,怎么回事呀?”于是就问老头说:“你在这看了这么久,你也懂得射箭吗?你看我的射技怎么样啊?”卖油老头扦字胡子,微微一笑,然后慢悠悠地说:“没什么了不起的,只不过是手熟罢了。”陈康肃一听,勃然大怒,大喊起来:“你这个呆老头,凭什么敢小看我的射技。”卖油老头不气不恼地说:“我是凭我倒油的技巧了解到这个道理的。”说完,老头从担子里拿出一只葫芦放在地上,又从衣袋里掏出一个带孔的铜钱放在葫芦嘴上,然后用勺子舀油往葫芦嘴里倒,只见那油顺着钱孔流下去,葫芦里的油装满了,却一点儿也没有沾到钱孔上。站在旁边看热闹的人连声叫绝。卖油老头站起来微笑着说:“我这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只不过是由于手熟罢了。”陈康肃看后,笑了。他向卖油老头承认了刚才的无礼,并道了歉。这就是熟能生巧的成语典故,不难看出,不断地重复不但可以使习惯形成,而且使习惯变成了高超的技能。同理,人在思维上,如果养成某种科学的思维习惯,也需要经常地用使用这种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思维的模式。行动是习惯形成的关键和必经步骤。第三步,突破障碍。习惯的形成有难有易,遇到需要更多的付出才能形成的习惯时,形成习惯的困难和障碍就会加大,形成习惯就要进行艰苦的努力,也正是这一阶段,会让人产生畏惧或退缩心理,影响习惯的形成,这就要求人要有百折不挠,迎难而上的精神和勇气战胜困难,争取成功。如,我们要戒烟,头几天,几乎每个人都能坚持,但到后来就艰难了,只有闯过这一关,才是真正地奠定了戒烟成功的基础。第四步,警惕懈怠。当人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突破了困难瓶颈后,似乎是度过了“危险”期,其实,还有一个因放松警惕而前功尽弃的“门槛”要过。我们不妨再拿戒烟的例子来验证这一问题,戒过烟的人都知道,有一段时间不吸了,可是不知不觉地又开始吸了起来,这其实就是人在不经意间,放松了警惕,破坏了本来还很脆弱的新习惯。如,在很多人吸烟时经不起诱惑,认为偶尔吸一根没有事;再如,酒桌上,借着酒势,放松对自己的控制等。因此,要使新的习惯得以形成,在其固化之中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应时刻提醒自己,持续固化行为与意识,决不破坏新的习惯。第五步,拓展益处。人如果反复地去做同样的事情的话,就容易产生厌倦心理,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此时,我们要想使自己的新习惯得以保持,最好的办法就是寻求到坚持这一习惯的更多“理由”,以使坚持新习惯保持持久的动力。如,我们要养成晚上用热水泡脚的习惯,在这一习惯的形成过程中,要经常地学习养生知识,寻求到更多的泡脚益处的知识,不断强化泡脚有利于健康的意识,给自己的这一习惯提供充足的“理由”,以使其动力常在。习惯的形成有很多的方法,关键要尽早建立,越早其形成的难度就会越小。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获奖者:“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他人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学者说:“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现实中,并不是这些大家们有这样的感觉,就我们自身来说有很多的习惯最容易的是还没有被其它习惯占领时,形成才最容易。一个组织也是一样,要尽早使组织的成员适应组织的制度、流程、倡导的价值文化,才更有利于执行到位。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腾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