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352今日阅读:82今日分享:48

信丰——玉带桥游玩

玉带桥,位于江西省赣州南部信丰县虎山乡中心村,距离信丰县城约45公里,距虎山主公路一拐弯处不过1公里。横跨隘高至龙州的虎山河。因古桥呈弧形展开,犹如古代帝王腰间所系的玉带,飘挂于青山绿水之间,故得名玉带桥。           赣南境内江河众多,水网密布,桥成为古时人们必不可少的交通设施。赣南的古桥类型多样,包括梁桥、拱桥、廊桥和浮桥等等。在现存的古桥中,以明代嘉靖、崇祯年间的石拱桥为最早;其他大多是清代修建的拱桥、廊桥。赣南的春夏季节多雨,古人为避免出门受雨打风吹之苦,兴建了诸多廊桥。赣南现存的古廊桥已成为当地的一道重要景观。除信丰县玉带桥外,还有安远县的永镇桥、龙南县的太平桥、石城县的永宁桥、南康市坪市乡的永安桥,合称赣南五大古廊桥。其中,信丰玉带桥是保存相对完好,也是最具特色的一座廊桥。
方法/步骤
1

江南最长 弧形廊桥         玉带桥横跨虎山河拐弯处,就建造位置而言非常独特。虎山河蜿蜒在两山之间,有一个接近90度的回弯,而古桥就建在弯角上,依水势而筑,这点让玉带桥别具一格。因为一般都会在河道狭窄、水流平缓、河面较直的地方建桥,桥两边都留有余地,但是玉带桥就不一样。          据相关专家鉴定,玉带桥是目前江南现存最长的弧形廊桥,桥三拱两墩的砖石廊桥。两个桥墩矗立在急转直下的激流之中,一个桥墩紧靠着河岸,护住河堤,而另一个桥墩的形状类似于驳船,高出水面5.7米。据了解,玉带桥的墩拱全用青石砌成,桥身成弧形,弧长88.15米、弦长74.44米,弧弦最长距离为10.84米。玉带桥的桥面用鹅卵石铺成,宽3.8米,上面建高3.2米的廊屋。廊屋是木石结构,分为32段,两端各建有约4米高的瓦房桥头堡。在玉带桥的中段建有4.6米高的凉亭,同时充当神庙的作用,长约5米,宽约4米,里面分为前厅和后殿,可以供人歇息和祭祀。凉亭内东西上方各书“神泽汪洋”、“龙驾远波”几个大字,左右两根石柱上分别刻有“功高德大固桥是赖圣偕神”、“海阔江深登岸不须舟与楫”的对联。桥面边沿还砌有高约1米的矮墙代替扶栏。

2

古时赣南通粤北的交通要道         玉带桥是古时信丰县通往广东省兴宁县、和平县的交通要道。这座桥以独特的结构和雄伟的气势闻名于赣南粤北,以前路过的文人曾写下一首流传至今的诗,赞曰:“远近闻名玉带桥,两岸峻峰入云霄,奔腾河水泻千里,玉带飞锁两山腰。”据说,古时在信丰和广东两地做木材生意的商客多走水路,经常会路过这座桥。桥的一头有块石碑,上面刻有一首无名古诗“日照玉带水连天,龙虎护佑桥两边。飞虹卧波牵赣粤,商贾如去古道间。”这首诗可以说是古时玉带桥的真实写照。          玉带桥是座名副其实的风雨廊桥,当你置身桥上,不禁感叹古时不知有多少来往的商客在桥头堡聆听虎山河的涛声入眠,有多少香客在桥中间的神庙烧过香许过愿祈过福,又有多少行人在双层雨檐下的木梁上歇过脚聊过天打过盹。          据了解,1932年和1954年,当地余福光先生两次集资,对古桥进行修葺。1983年,信丰县政府把玉带桥列为文物进行保护。到了2005年,玉带桥又被评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正是当地人的修缮和保护,让玉带桥始终保持完好。

3

建桥背后的故事         玉带桥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建成,是由虎山当地的富翁余凤歧募资筹建,故又名“凤歧桥”。在当地人眼中,玉带桥是一座充满故事的石桥,修建者余凤歧也因此成为赣南客家妇孺皆知的人物。          虎山河水急流滔滔,两岸如隔千里,对来往行人来说极不方便,不时有人葬身其中,当地富翁余凤歧便立志修桥。清朝乾隆五年,他召集当地民工,由自己出资兴建。可是,当桥差几百两银子就能完工时,余凤歧便“弹尽粮绝”。他思虑良久,痛心卖儿打发妻子,而自己以“苦行”的方式身带镣铐沿路乞讨。幸运的是,走了不过几十里,便得一位好心的寡妇相助,寡妇倾其所有凑足了银两,玉带桥才得以完工。此故事在《信丰县志》中有记载。如今交通渐渐发达,古时候的交通要道早已弃之不用,桥上过往的只是虎山的乡民和前来欣赏其风采的游人。与几百年前相比,虎山河的水位下降了不少,也不再湍急,玉带桥默默隐退于山林之间,只有被磨得泛着青光的卵石路面,仍在向人们诉说它的历史与沧桑。 END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