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56今日阅读:84今日分享:32

我的丈夫是个拯救者

■案例■  丈夫为前女友而守身  吴先生和妻子结婚3年多,父母着急抱孙子夫妻俩却迟迟没动静,本以为是夫妻俩哪一方身体方面的原因,去医院检查结果一切正常。老两口很纳闷问题出在哪。无奈之下,儿媳只好将结婚这些年以来的经历和盘托出。原来,自从结婚到现在,夫妻俩只行过一次夫妻之事。丈夫今年29岁,身体强壮,性取向也确定没问题,只是他说妻子不是自己真爱所以不能碰她。唯一的那一次还是婚后3组织体检,央求之下丈夫才敷衍了事。  在我接诊过的案例中,曾经遇到一些由于婚后发现妻子不是完璧之身,遂遭丈夫冷落的案例。这样的男性往往性格保守,即使很清楚自己有强烈的处女情结也不愿开口直接询问对方,等到真的结为合法夫妻以后,再行夫妻之事发现对方不是处女,可是为时已晚,不但毁了自己也毁了对方的幸福。吴先生的问题却并不在此列,自己的妻子的确是清白之身嫁给他的。了解得知,原来,吴先生结婚之前的那位初恋女友为等他一直没有结婚,吴先生很是怜惜,承诺自己有朝一日要娶了她,他说那个姑娘也为他在守着自己的贞操。  可是,既然这般相爱,为何当初却要分开?又为何要娶现在的妻子呢?原来妻子是自己前女友的好朋友,三个人是高中同学,与女友经常发生争执无奈分手以后,当年妻子也表达了爱意,自己不能辜负对方等了自己这么多年,于是才决定娶她,结果结婚以后又后悔,认为自己错失真爱。  ■分析■  如今的拯救者曾经是最无力的旁观者  表面上看是一个婚恋情感的咨询,但是问题更多却在于吴先生的一个心理情结。吴先生正苦恼于抛开一切去选择那份“真爱”?还是继续守着妻子?  其实,有时候我们把自己当做了拯救者,以为自己跟谁在一起就算拯救了谁。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看看自己还是满面愁容,何谈救人?如果上帝连自己还置于苦难之中,谁又能相信他给的幸福呢?  明眼人能看出来,吴先生的问题在于他永远想帮助弱者,可是,设想吴先生与妻子离婚如愿娶了前女友,那时,前妻又会变成“弱者”,如此纠缠反复,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呢?  其实,很多情结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去探寻童年经历,一定都能找到背后的心理根源。吴先生成年以后希望自己去拯救别人,去帮助弱者,与他童年的经历不无关联。  原来,吴先生从小被爷爷奶奶带大,父母在外地每逢过年才能回家团聚。爷爷是个粗暴脾气,经常不对脾气就对奶奶大打出手,只怪当时自己太年幼,想保护奶奶也没能力,所以,每每奶奶都是搂着孙子哭。这样的情景充满了吴先生儿时的回忆,挥之不去的恐惧和愤怒。成年后,爷爷奶奶都已经过世,才发现自己见不得谁受委屈,尤其是和自己有过情感经历的女人。  ■再分析■  丈夫为何偏爱拯救弱者?  对于吴先生来说,他把客体的世界大刀一挥分为“强者”和“弱者”两个极端,也把自我的世界一分为二。他追求的也许并不在于“拯救”这件事,更多的在于扮演拯救者的心理体验,这也决定了他的婚姻伴侣会承受更多的疏离。  情感关系当中始终会有强弱之分,即使两个女人都曾付出很多,也终究只有一人能与自己相伴,所以这个强势和弱势都在随着吴先生自己的选择而变化。所以,所谓的强者和弱者从根本来看,都是吴先生自己一手造就的。就好像是自己安排好了那个人扮演弱者,然后再去扮演那个拯救者去向其伸出援手,当弱者接受了援助,就从弱者变成了强者,于是再去拯救那个由强变弱的女人。  拯救,已经成为吴先生不可须臾或缺的精神食粮,成为获得情感满足的唯一途径,对拯救弱者的强迫依赖成为他本人的病态需求。  ■治疗■  自己的丈夫是拯救者怎么办?  如果很不幸,自己的丈夫正是上述类型的“拯救者”,我们该如何安放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呢?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如果不活在现实之中,而去一味追求别的东西,那么,他就会远离现实,更加远离现实之中的幸福。如果确定爱人想要的并不是如何更好地生活,而是病态的满足自己童年缺失的却不自知,那么请早些放手。  吴先生的妻子各方面条件都十分优秀,等待并不能挽救她的婚姻,因为她的丈夫正在用冷漠相待希望她放弃。要明白丈夫不能成为真正的拯救者,自己也一样救不了对方。所以,遇到了这样的丈夫,还是即时转身为好。  ■建议■  “拯救者”要跳出自己的藩篱  拯救者们往往活在自己编织出的世界当中,对自己的问题并不自知,即使有人提出也认为那是对方不了解自己。  1.如果可能,建议拯救者进行一次自我反思,因为只有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势才能看清楚。我们对自己行为的“合理化”并不完全只是弊端,合理化的好处在于转移了焦虑,坏处在于否认现实,这样自然失去了自我修订以及自我成长的机会。  2.成熟个体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需要对自己身边的人负责,如果一味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停地伤害其他人,这本身就是不道德的,更谈不上拯救。  3.想一想我们是否能够有资格成为拯救别人的人?就拿我从事的行业来说,有很多打算考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人本身是存在心理缺陷的,本意是想学习心理学救人自救。这样可以达到救人或者自救的初衷吗?很遗憾,在自我人格没有达到完善之前是很难去助人的。如果执意如此,很可能并没有达到助人的效果,还很有可能将自己陷于困难的境地不能自拔。所以,才会有很多督导都建议学员自己先做一定时间一定量的自我剖析再上岗去面对来访者。  即便没有充当拯救者的嗜好,很多人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助人情结。我们都喜欢去帮助别人,但是要明确自己的能力范围,也要明确对方是否需要你的帮助。如果上帝连自己还置于苦难之中,谁又能相信他给的幸福呢?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