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599今日阅读:150今日分享:23

古琴琴曲结构

琴曲一般具有:'散起'、'入调'、'入慢'、'复起'、'尾声'的琴曲结构。此外还有一些远古的琴曲,从其他音乐体裁移植过来的琴曲,以及专为伴奏歌唱的琴曲等,它们又有自己特殊的曲式。(1)散起:   在琴曲的开始,有一段自由节拍,速度徐缓的散板,琴家称为'散起'。它的曲调性不一定明显,主要是运用主音、属音把调性确定下来。它的长短决定于全曲的规模和表现需要,形成全曲有机构成的一部分。(2)入调:   经过充分酝酿准备之后,开始展示乐曲的主要音调。这时节拍已经纳入常规,曲调性也大大加强,琴家称为'入调'。一些形象鲜明、悦耳动听的主题音调在这一部分依次出现,经过重复、对比、变化、发展后,把音乐逐渐推向高潮。高潮的部分往往是在加快速度、展开音域和加强音色对比的情况下形成的。一些加强曲调力度的双音,也常常用在这些地方。这一部分常常要占全曲一半以上的分量,是构成琴曲的主要部分。(3)入慢:   高潮之后,情绪逐步平稳下来,进入琴曲的'入慢'。这时往往利用明显的节奏对比或调性变化,把乐曲引进一个新的境界。(4)复起:   在一些规模较大的琴曲中,有时还插入带有结束意味的素材,或部分地再现前面的主题,或变形地重现前面的材料,称为'复起',使得乐曲有一波三折、欲罢不能的情趣。(5)尾声:   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发展变化,最后用泛音奏出轻盈徐缓的乐句,把全曲结束在主音上,造成余音袅袅的效果。许多琴曲的'尾声'就是这样构成的。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