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45今日阅读:167今日分享:16

中国版CDS落地,它就是个保险?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端,罪魁祸首的莫过于CDS的被滥用。本月23日,中国版的CDS横空出世、正式落地,这是否意味着房地产风险积累到了一定的地步,抑或是房地产市场有了工具后,房价能更好地平稳运行?来听听玄甲资管研究院首席分析师的见解。
方法/步骤
1

9月23日,大名鼎鼎的CDS,终于在我国金融市场落地。23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正式发布了《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规则》及相关配套文件,在原有单一标的债券的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A)及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两个产品的基础上,推出了信用违约互换(CDS)、信用联结票据(CLN)等产品指引,标志着备受市场关注的中国版CDS正式面世。对于很多投资者而言,即使看完以上这段文字,依然不知道CDS是什么。那么,CDS具体是个什么鬼?通俗地讲,它就是一个风险释放的工具,类似于我们常说的保险。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A企业通过交易商协会注册发行了一期短融,B机构认购了其中的一部分;但B担心到期时发生违约,就针对这部分短融和C机构达成一份合约,来规避风险。根据合约,B要交给C一部分「信用保护费」,如果短融到期A真的违约了,C就要向B支付因违约造成的损失;如果没有发生违约,C就不用支付给B损失。在这个过程中,B和C之间达成的这份合约,就是所谓的CDS,类似于针对债务违约的一份「保险」。通过以上的例子,相信投资者对CDS有了更加形象的理解。其实,早在2010年,我国就曾开始尝试中国版的CDS。2010年,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试点在银行债券市场推出,作为CDS的本土化,该产品被寄予厚望。但现实并不如愿,仅创设初期有一些发行,近几年几乎销声匿迹。23日,当中国版的CDS推出后,许多投资者头脑立马联想到了电影《大空头》以及2008年的金融危机。2008年,发端于美国、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的爆发,就和CDS市场的疯狂膨胀有直接关系。电影《大空头》主要讲的就是,华尔街的几位眼光独到的投资鬼才,在金融危机前夕看穿泡沫,并通过做空次贷CDS而获得巨大收益。

2

▍玄甲金融:期待金融创新对冲债务性资产政府推出中国版的CDS,但业内人士对此意见并不统一。有的投资者表示,这表明我国银行贷款以及房产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才需要此类工具进行转嫁。根据Wind资讯统计数据,截至到8月初,今年已有39只债券兑付违约,涉及19家发行主体,违约金额高达249.11亿元。不管是从违约债券数量还是违约金额,均已达到去年全年的2倍。因此,发展CDS业务,或许是一个较为可行的解决路径。也有的投资者表示,CDS的推出不能总是跟2008年金融危机划上等号,造成美国出现金融危机虽然CDS罪魁祸首,但更多是因为CDS被滥用的结果,而工具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要如何用好。他们认为,对于中国版的CDS,对调控我国房地产风险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器的作用。玄甲金融首席分析师谢超表示,对于CDS的推出,市场上的众说纷纭,大家熟知的CDS可能源于2008年金融危机中,次级贷款和以次级债券为标的对象的CDS被滥用,这也成为当时金融危机的触发因素之一。对于中国版的CDS,部分专家学者可能认为这对于中国金融体系可能会是一种冲击、甚至酿成系统性风险。其实不然,个别的人将金融风险归咎于金融创新,因此而畏首畏尾,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逻辑。

3

谢超说:「纵观任何一个金融业发达的国家的金融史,我们几乎可以看到是金融创新推动着金融业的发展,而并非金融业发展而产生金融创新的需求。说到中国版的CDS,我们先得从其产生的根源说起,随着近年来中国刚性兑付不断被打破,各类债务信用风险走高,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过高,这就是监管层积极探索ABS、CDS等创新型金融衍生品的实质需求,这也是中国金融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们应该认可这样的金融创新。」其实中国版的CDS与国外CDS有诸多不同,风控上更加严格。谢超提到,我们的CDS和CLN在交易清算机制、准入门槛和保护机制等方面做了一定的优化,我们也相信监管部门是可以把控CDS的潜在风险和迭代更新。「我们非常期待CDS作为债务性资产的对冲,同时也能发挥其价格发现的功能,对于信用产品市场的流动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实际的投资过程中,却不可过度乐观和依赖CDS,在信用产品面前,CDS并不是万能的,它仅仅是一个工具,它的运作机制在于转移信用风险而非消除信用风险,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风险主体本身的信用状况。中国的经济体量不小,然而中国的信用体系和信用环境却令人担忧,监管体系与配套法律法规也不健全,这是系统性缺陷,这大大增加了CDS卖方和评级机构对债务主体信用评估的难度,同时也影响了CDS定价的客观性」,谢超最后表示。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