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108今日阅读:82今日分享:48

秋天喝汤清燥护心肺

秋分过后,雨水渐少,天气逐渐变得干燥,且昼热夜凉,气候多变,稍有不慎,就容易伤风感冒、肠胃不适。《内经》云“秋令之应,养收之道”。气候变化越大,越容易生病,所谓“多事之秋”,就有这样的含义。由于秋季燥邪当令,肺为娇脏,与秋季燥气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许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也往往从秋季开始复发或逐渐加重,并诱发其他病症。这个时候,如果不顺应节气做好饮食起居的调养,潜在的疾病隐患就会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并使人体抵抗力减弱,对顺利过冬造成不良影响。济南市中医院教授陈家骅介绍,秋季养生,要以养阴清燥、润肺生津为基本原则。秋季养生多“设防”人们从难耐的盛夏走进了“多事”的秋天,只要在以下方面多加防范,我们就会平安健康地度过金色的秋天。防肺疾 中医认为初秋燥气滋蔓,湿气未退,湿邪燥邪合并,易伤人肺气,极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中医有清热润肺之法,可用麦冬30g、菊花15g,煎水代茶饮用,有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的功效,是秋季防治秋燥的保健饮品。防中风 晚秋寒气渐长,与燥邪结合,寒主收引、使血管收缩,脑血管病变也因之增多,此时应注意多摄入含蛋白质、镁、钙丰富的食物,可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防止进食过饱,晚餐以八分饱为宜;日间多喝淡茶,对心脏有保护作用。防感冒 秋天是感冒最容易流行的季节。因为初秋乍寒还暖,机体调节机能很难适应这暴热骤凉变化。因此,当天气较冷时要注意保温,及时添衣;平时要多开窗透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在感冒流行时可用陈醋熏蒸居室;经常使用冷水洗脸洗鼻,也有助于感冒的预防。防伤胃 秋季昼夜温差悬殊,受到冷空气刺激后,胃酸分泌增加,胃肠易发生痉挛性收缩;天气转凉,人们的食欲旺盛,胃肠负担加重,容易引发胃病。有胃病的人,在秋季尤其要注意胃部的保暖;饮食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不吃过冷、过硬、过烫、过辣、过粘食物;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饮食宜补不宜腻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进补、调养保健身体是十分必要的,民间也有“吃秋膘”一说。陈家骅教授介绍,秋季进补宜“清补”。所谓“清补”主要是指补而不腻,具体而言就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一方面可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遗症”;另一方面能调理脾胃功能,为冬季进补奠定基础。 “清补”当忌辛辣、生火助阳或肥甘油腻、生痰助湿类食品,但并非禁忌荤食。阴虚体弱者在安排膳食时,可以选食瘦猪肉、鸭肉、兔肉、白斩鸡、咸鸭蛋、清蒸鲜鱼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品,以增加蛋白质的摄取量。脾虚的老人应选食有健补脾胃、性质平和、补而不腻的补益食品。常用的有赤豆、薏米仁等,将其煮烂,加糖服食,是良好的滋补食品,并可常饮冬瓜汤、百合汤、红枣汤、绿豆汤等,以生津凉血。食补应以滋阴润燥为主,如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花生、鸭蛋、菠菜、梨等,这些食物与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秋风秋雨防秋愁 秋风萧瑟,万物凋零。此时节容易引起人们悲伤、颓废等伤感情绪,因此,要注意调养情智,学会调适自己,保持乐观情绪,保持内心的宁静。在人的大脑底部,有一个叫松果体的腺体,能分泌一种“褪黑激素”,这种激素能诱人入睡,使人意志消沉,抑郁不乐。充足的阳光能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但入秋之后,光照时间减少,特别是碰到阴雨连绵时,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相对增多,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就会受到抑制,人体细胞就会“怠工而偷懒”,人的情绪也就低沉消极,精神萎靡不振。 那么,我们该怎样防止秋愁呢?首先,生活要有规律,要按时作息。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是唤起细胞工作的激素。在晴朗的日子里,应多做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的沐浴。其次,要适当多吃些高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猪肉、羊肉和豆类等,这些食物能使人的大脑产生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以消除抑郁情绪。要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如跳舞、唱歌、听音乐等,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秋天是登山的黄金季节,特别是久居闹市的人,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能增强人体的呼吸功能,对神经系统也具有良好的营养和调节安抚作用,并帮助消除秋愁。秋季是一年四季中万物收获的时节,人体的生理也随着季节的转换而发生变化。根据传统医学理论,四季与脏腑、五行、六邪、五色相对应。秋季五行属金,主白色,燥邪为主,五脏属肺。肺为娇脏,最易受邪,喜润而恶燥,所以燥邪最易伤肺。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