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768今日阅读:126今日分享:42

颈椎病自诊法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难免不受到颈椎病的威胁和侵袭,目前医学界已将颈椎病列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方法/步骤
1

一、颈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又称韧带关节囊型颈椎病,急性发作时常被俗称“落枕”。该型颈椎病多因睡眠时枕头高度不合适或睡姿不当,颈椎转动超过自身的可动限度,或由于颈椎较长时间弯曲,一部分椎间盘组织逐渐移向伸侧,刺激神经根,而引起疼痛。1.年龄  以青壮年居多。颈椎椎管狭窄者可在45岁前后发病,个别患者有颈部外伤,几乎所有患者都有长期低头作业的情况。2.症状  颈项疼痛强直,整个背肩疼痛,僵硬感,头部屈曲,转动受限,呈斜颈姿势。回头时,颈项和躯干必须共同旋转。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部疼痛、胀麻等症状,但咳嗽或喷嚏时无上肢放射性加剧。3.体征  颈椎病的常见体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急性期颈椎活动绝对受限,颈椎各方位活动范围近于0°。(2)颈椎旁肌、T1~7椎旁或斜方肌、胸锁乳突肌痉挛伴有压痛,冈上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3)椎间孔挤压试验、神经根牵拉试验均正常。(4)X线片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消失,颈椎椎体轻度退变。侧位神屈动力摄片可发现约1/3病例椎间隙松动,表现为轻度梯形变,或屈伸活动度变大。

2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1、根痛型   此型多为颈颈间盘病变,例如髓核侧后突出,后关节损伤,可继发于神经根炎症、水肿、肌肉痉挛。因运动神经、感觉神经,自主神经都可受累,故可表现为疼痛、运动无力、血管神经营养性改变。(1)症状  因病变部位不同,神经根受压轻重不同,其症状表现也不一样。如病变位于C4以上,则疼痛主要表现在颈丛分布区,例如头、颈、项背部,与颈型颈椎病的症状相似,但较颈型剧烈。如病变在C5~L1,则疼痛主要表现在臂丛神经分布区,发病初期症状可仅表现在脊神经后支分布区,如颈椎旁疼痛、头颈不敢活动、颈背部肌肉剧烈痉挛性疼痛,1~2天后可发展到整个臂丛前后支分布区放射性疼痛,即所谓颈、肩、臂、手疼痛综合征。咳嗽打喷嚏,甚至深呼吸,均可诱发疼痛加剧。平时可伴有麻木、酸胀或烧灼感,夜间尤甚。患者睡眠时患肢向上,喜取屈肘侧卧位。(2)体征  临床上常见的体征有以下几点:①颈活动受限,较颈型轻,且有明显的方向性。出于向健侧转颈时症状加剧,向患侧转颈不受限或疼痛减轻,故患者屈肘时肩头向患侧歪斜;②压痛点在受累的脊神经及其后支支配区,如耳后、风池穴、肩臂、胸前、肩胛骨内上角、椎旁肌及斜方肌等,均可有压痛。椎旁可扪及条索状或结节状反应物;③神经根牵张试验、压顶试验阳性;④感觉改变。颈神经根受刺激时,属该神经支配的远端部位表现为疼痛过敏,多在初期或急性发作期出现。颈神经根受压迫较重或时间较久,其远端部位表现为痛觉减退。临床详细检查感觉障碍分布,可推断出神经根受压的节段平面;⑤腱反射改变。以检查肱二头肌及肱三头肌反射为主。如腱反射活跃,则表示支配该肌腱的神经根病变较轻 ,多为病之早期。反之,如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则表示支配该肌腱的神经根受到压迫,多为病之晚期。检查肌腱反射的改变,应与健侧对比。单纯的根型,无病理反射。如出现病理反射,则表示合并脊髓受累;⑥肌力及肌容积改变。神经根受压迫后,轻者所支配的肌肉力量减退,重者则出现肌肉萎缩,临床上可用左右对比的方法,粗试测知,也可用握力计检查握力改变。由于解剖学上神经根支配的弥漫性和交叉性,故仅一个神经根受累,也可出现多个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改变,但绝不会完全瘫痪,此点是与丛、干性损害的重要区别;⑦肌张力改变。神经根型颈椎病,一般皆有肌张力改变。支配该肌肉的神经根受到激惹,表现为肌张力增高,甚至出现肌痉挛,多发生在病之初期或急性发作期。当支配该肌肉的神经根受到抑制时,则出现肌张力减低,即肌肉松弛发软,多发生在疾病的慢性期;⑧有一定程度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如怕冷、发凉、紫绀、肿胀。2、麻木型  麻木型与根痛型相反,绝大多数为隐性发病,逐步出现症状。并多在睡眠或晨起时出现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白天缓解甚至完全消失。(1)症状  本型比较多见。发病年龄较根型高,多在更年期或更年期之后。临床上没有明显的运动障碍和肌肉萎缩,一般没有疼痛或仅有轻度的酸胀痛,突出表现为受累部位麻木。病变在C5~C6,主要感觉为肩臂和上胸部麻木;病变在C7~T1,则以前臂和手麻木为主。有的患者伴有自主神经纤维受累表现,如手酸、胀、怕凉等。(2)体征  麻木型的体征不如神经根型颈椎病明显,其常见的临床体征主要有:①颈神经根牵张试验或仰头试验可为阳性,即出现放射性麻木;②受累神经根支配的皮肤,为节段型感觉障碍;③臂丛神经根受累的椎旁肌或神经根,受按压时出现麻木或酸痛。麻木型腱反射正常,肌力和肌张力无改变。此型X线检查,多有小关节紊乱,上关节突增生或前移动位突入椎间孔,故颈椎受累部位主要为椎间孔的感觉神经节细胞受损,或为后跟受损。少数患者由于触觉纤维与痛温觉纤维损害不平行,有时可出现“感觉分离”现象,即疼痛觉、温度觉明显减退,而触觉正常或仅有轻度减退,易误诊为脊髓空洞症。3、萎缩型  本型突出地表现为运动障碍,临床上不表现疼痛或麻木;初期仅表现为患肢肌肉松弛无力,进而出现肌肉萎缩,以上肢远端大小鱼际肌最多见;此型主要由于颈椎体后缘骨赘压迫脊神经前根所致。如果合并有脊髓病,则多有肌纤维震颤或肌束震颤;颈椎病虽也可出现这些症状,但较轻微。肌电图检查对二者鉴别有重要价值。脊肌萎缩症可在肌电图检查时发现束颤电位及高振幅同步电位。颈椎病所致的前根受压引起的肌萎缩,则罕有肌纤维震颤,肌电图检查也罕有束颤电位及同步电位,但有振幅降低并有多相电位。根据临床观察,有些神经型颈椎病,经数月或数年,甚至经数十年后,可发展为脊髓型或椎动脉型。也就是说,神经根型往往是其他类型颈椎病的早期表现,当出现脊髓、椎动脉受挤压表现后,根痛表现多不明显,甚至早被患者忘却。

3

三 、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繁多,有感觉、运动方面的,也有自主神经方面的,还可以有脊神经和血管受累的表现。因急性外伤起病者,多有神经根症状,61.5﹪~85﹪的患者无明显外伤史,即所谓隐性发病者,多数仅有轻微的神经痛,甚至根本没有颈肩臂痛。这也是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被忽视或误诊的主要原因。鉴于临床上本型远端症状多于颈椎局部症状,故将不同的脊髓束或神经纤维受累后出现的症状加以分析,从而为早期诊断提供线索。1、运动障碍  由于皮质脊髓束(锥体束)受挤压,或因脊前动脉痉挛缺血,临床上突出的表现为下肢无力,酸重,步态笨拙,迈步发紧,颤抖,脚尖不能离地,逐渐发展可出现肌肉抽搐、痉挛性无力和摔跤,晚期可出现痉挛性瘫痪。因不同部位受压,运动障碍又可分为以下几型:(1)四肢瘫型  四肢都有不同程度的瘫痪。因为锥体束的骶、腰、胸、颈各节段神经纤维依次由外向内排列,即身体下部的运动纤维位于表面,故下肢出现瘫痪早且严重,上肢出现瘫痪较晚且轻。下肢为典型的中枢性瘫痪,上肢可为中枢性,亦可为周围性瘫痪。(2)截瘫型  因受累的颈脊髓较低,仅双下肢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而上肢不受累或受累不明显。(3)三肢瘫型  表现为三个肢体瘫痪,一般为一个上肢瘫合并双下肢瘫。亦可有四肢瘫的两种情况,即下肢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上肢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或下运动神经元瘫痪。(4)偏瘫型  同侧上下肢均有瘫痪,无颅神经瘫。其性质亦如四肢瘫,上肢可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亦可为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但下肢一定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5)交叉瘫型  一侧上肢和对侧下肢运动感觉障碍,如左上肢麻木右下肢疼痛。(6)脊髓前动脉型  椎体后缘骨赘压迫脊髓前动脉,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而无深感觉障碍。2、肢体麻木  由于脊髓丘脑束受累,造成肢体麻木。脊髓型颈椎病引起的感觉障碍有以下特点。 (1)脊髓丘脑束在髓内的排列和锥体束相似,亦是自外向内,依次是骶、腰、胸、颈脊髓节段的神经纤维。骶尾及下肢的感觉纤维分布于脊髓的表面,骨赘及椎间盘病变时首先受侵犯,所以感觉障碍亦有先下后上的规律,即一般先出现下肢麻木,以后逐渐向上发展至腰胸段。 (2)因颈椎骨赘属髓外压迫,不可能同时把所有脊髓丘脑束之纤维都阻断,所以多不出现完全横断性感觉障碍,其感觉平面不整齐,往往低于病变平面。(3)在脊髓丘脑束内,因痛、温觉纤维和触觉纤维分布不同,或因受压程度不同,故可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痛、温觉明显障碍,而触觉可以正常或轻度障碍。在颈椎病早期,此种感觉分离现象尤为明显,故易于误诊为脊髓空洞症。 (4)颈椎病压迫脊髓虽然可以引起单纯脊髓型感觉障碍,但多有感觉、运动神经同时受累,即上述各型瘫痪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感觉缺失。3.共济失调  颈椎病出现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站立不稳、步态蹒跚、震颤觉及位置觉障碍;患者黑夜或闭眼行走时左右摇摆,闭目难立征阳性。4. 自主神经及括约肌功能障碍  表现为病变肢体怕凉、酸胀、血运障碍、浮肿。起初可能有尿频、尿急、排尿不尽,严重者可发展为尿潴留、小便无力、便秘或失控。尿急的原因可能是括约肌肌力减弱或逼尿肌强度收缩,即交感神经功能被抑制,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所致。5.反射障碍(1)生理反射  病变波及的脊髓节段不同,各生理反射出现相应的改变,下肢的膝反射和跟腱反射亢进,上肢的二头肌反射、三头肌反射可亢进或降低,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减弱或消失。(2)病理反射  ①下肢的病理反射均可出现,如Babinski征、Chadock征、Oppenheim征、 Gondon征及踝阵挛、髌阵挛等,均可能出现阳性。②上肢反射:脊髓型颈椎病上肢病理反射有些特殊,按病理学规律,只有高脊髓病变方可出现Hoffman征等病理反射,但实际工作中经常见到颈膨大处的颈椎压迫亦可出现病理反射,可能是因为有病变颈椎的上部锥体束亦有病理改变所致,因为颈椎病出现的脊髓受压属硬膜外钝性病变,即硬膜囊产生较弥漫的压迫;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上肢出现病理反射早于下肢的病理反射。有些患者早期已有下肢无力、步态发紧或震颤等锥体束受累征象,此时上肢虽未感到运动障碍,但已出现Hoffman征阳性。下肢的病理反射需要数月乃至数年方可出现。解剖学的血运特征提供了科学的答案:支配上肢的运动神经纤维排列在内侧,该部由锥体束内侧沟动脉供血,属终末小血管,血循环很差。而支配下肢的运动神经纤维在锥体束的外侧,其血运由脊后动脉干的分支动脉供应,此处循环较丰富,故不易出现缺血。上述5种症状体征,主要指单纯脊髓型颈椎病的表现。与其他型同时存在的颈椎病,如神经根脊髓型、椎动脉脊髓型、交感神经脊髓型等混合型,即有脊髓型,又有其他型,故症状体征较单纯脊髓型更为复杂。

4

四、椎动脉型颈椎病本型症状来源广泛,表现复杂,分别见于内耳、脑干(中脑、桥脑、延髓)、小脑、间脑、大脑枕叶、颞叶及脊髓等组织的功能缺损。即除大脑额叶和顶叶之外,大半个脑部都可受累,出现各种各样典型和非典型的定位性症状。1、眩晕、耳鸣、耳聋  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最常见的症状,据统计占45.5%~90%。眩晕的性质多种多样,可为旋转性,患者走路不稳,头重脚轻,或感觉下肢发软,如踩棉花,站立不稳,自觉地面转动、倾斜。有的患者是上述几种感觉的综合,有的突出表现为旋转性或摇摆性,也有的仅表现为头晕眼花,改变体位如走路时急转弯、急转颈或颈部过屈过伸,易诱发眩晕发作。有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惟一的早期症状是头晕,并在疾病进展中再合并其他症状。有1∕3~1∕2的患者伴有耳鸣,有1∕3~1∕2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耳鸣的性质是各式各样的,有的患者感到如飞机样嗡嗡声,有的为蝉叫吱吱声,有的如汽笛样呜呜声,有的如钟表样滴答声,还有的患者感到像空气在管内流动似的声音,个别患者可听到自己脑内杂音,像水在管内流动的嘘嘘声。少数患者可有听错觉,常把别人的问话答错。偶尔也可发现短暂的听幻觉,可能与颞叶缺血有关。颈椎病引起的耳鸣、耳聋,可为一侧,也可为双侧。此种以眩晕、耳鸣、耳聋为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尚未注意其他神经系统病症时,极易误诊为梅尼埃病。有一部分患者伴有自发性眼球震颤,多表现为头部转动性眼球震颤,即头颈向某方向活动时出现垂直性或水平性眼球震颤。2、头痛  头痛与眩晕可同时存在,但有主次之分,或以头痛为主伴有眩晕,或以眩晕为主伴有头痛,有的患者呈交替性发作。头痛的出现率较高,为60%~80%。希汉等对26例经椎动脉造影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分析后指出,头痛甚为常见。早期多以头痛为主,后期则以眩晕为主。头痛多为单侧性,并有定位意义,即多发生在病变侧。一般局限在枕部或顶枕部,亦可向同侧颞部、面深部、耳部、牙部放射。头痛的性质多为跳痛、胀痛,这是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侧支循环血管扩张所致。头痛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易误诊为偏头痛或枕神经痛。3、自主神经或内脏功能紊乱  椎动脉型颈椎病,常伴有恶心、呕吐、上肢不适、多汗或无汗、流涎、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及心律失常,有的患者可出现尿频尿急、项背胸烧灼感、蚁行感、胸闷、呼吸节律不均。在急性发作期,上述症状明显。有的合并霍纳(Horner)征,有人认为是延髓内网状结构受累所致。4、运动障碍  可有面部及四肢运动障碍,亦可有共济失调。(1)锥体束受累  行走中突然下肢肌力减退,出现打软腿、持物落地,此因锥体束受累所致。严重者可出现单瘫、偏瘫、交叉瘫和四肢瘫,但一般多为不完全性瘫痪。(2)延髓麻痹和其他颅神经障碍  表现为讲话含糊不清或口吃、吞咽障碍、喝水返呛、软腭麻痹、声带嘶哑。舌肌运动障碍,表现为不能伸舌或伸舌时偏向患侧,眼周甚至一侧面肌痉挛抽动,久之亦可产生面神经麻痹,多数患者为周围型麻痹,亦可为核上性麻痹,即仅表现为脸面下部表情肌麻痹,如鼻沟平坦和口角下垂。额肌因受双侧支配,故皱额动作无障碍。(3)副神经受刺激  可出现斜方肌及胸锁乳突肌痉挛,表现为颈后仰或左右转动时颤抖、斜颈,久之可出现副神经瘫痪症状,感觉颈部无力、头重,脖子挺不起来,抬头困难。  (4)平衡障碍  表现为走路蹒跚,躯体平衡失调。有的表现为小脑共济失调,即白天和晚上症状无明显差别;有的为前庭性共济失调,白天走路尚好,黑夜无灯光时明显加重,闭目难立征阳性。5.视觉障碍  甚为常见,轻者表现为视雾、一过性黑矇,暂时性视野缺损、复视、眼前闪彩或一过性幻觉,严重者可突然失明或弱视,持续时间很短,一般于数十秒或数分钟内即可自行恢复。可反复发作,这是由于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导致,故称为皮层性视觉障碍。脑干内的第三、第四、第六颅神经核缺血或内侧纵束缺血,可出现复视。复视多为短暂性、阵发性,可自然恢复,亦可持续数年至数月。6.感觉障碍(1)浅感觉障碍  面部麻木,针刺感,口周或舌部麻木。四肢麻木或半身麻木较为常见,并往往伴有半侧肢体酸痛,故有时类似关节炎或肌纤维炎。(2)深感觉障碍  位置觉及震颤多有障碍,可能与合并脊髓受累有关。7. 倾倒发作和意识障碍   倾倒发作又称猝倒发作,此是椎动脉急性缺血的特殊症状,发病前往往无任何征兆,患者常常在走路或站立时,因头颈转动下肢肌张力突然消失而跌倒。由于主要是下肢张力丧失,故一般是坐到,而不是向前倾倒。患者意识清楚,视力、听力、讲话都正常,多能立即起来,继续原来的活动,系延髓锥体损害所致。有的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可发生晕厥乃至昏迷,亦多发生在回头转颈时,一般5-15s即可清醒,少数可达2-3h。在发生前或发作后可伴有剧烈的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耳鸣、眼前闪光等。发生时往往有心率及血压异常,有的表现为心动过缓、血压下降。有的则表现为心动过速、血压升高、以舒张压上升为明显。发作后2-3天方可恢复。8.精神症状  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有精神抑郁寡欢,严重者可出现缄默症,脑子迷乱或异常兴奋,欣快或难以抑制的强笑,话多,但往往缺乏逻辑性,故常有语言错误,颠三倒四。突出的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近事遗忘尤为显著。有的伴随出现短暂性失神发作,其表现与癫痫小发作颇为相似,形式多种多样,发作时间极短,常在1-2s内。有精神症状者,多伴有睡眠障碍、失眠或嗜睡,故常被诊断为神经衰退。以上是各种椎动脉颈椎病的综合症状,并非各个患者都具有,有的仅表现为1~2种,有的则表现复杂些。如果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的内容也不完全一致,无意识障碍的猝倒发作,亦可能转为由意识障碍的晕厥发作。

5

五、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原有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者,以及更年期妇女,易患本型颈椎病。不同病例,症状差别较大,有的以交感神经受刺激为主、有的则以交感神经麻痹为主,也有的先为刺激症状后转为麻痹症状。   1、五官症状  眼部可有眼睑无力、瞳孔扩大、眼球胀痛、流泪、视物模糊、飞蚊症、眼前冒金星等交感神经受刺激的表现;亦可出现交感神经麻痹症状,眼球内陷、眼干涩、眼脸下垂、瞳孔缩小、面部充血、无汗。可有咽、喉不适或异物感,发作性嘎声,流涎,鼻腔疼痛或异样感。由于鼻咽部分泌障碍,常表现为慢性鼻炎或咽炎。耳鸣、听力减退、牙痛亦较多。有人把上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五官症状称为咽喉型或颜面型。2.头部症状  枕部痛、颈枕痛或偏头痛,可伴有头重头晕。此型患者稍有感冒、受凉、睡眠不好、疲劳,即诱发头痛发作,女性则往往月经发作。此型与椎动脉型不同,头部症状与颈椎活动多无关系。严重头痛时,可伴有恶心,但呕吐者远较椎动脉型少见。3.周围血管症状(1)血管痉挛症状  肢体发凉、发麻,遇冷时有痒感或麻木疼痛,有神经血管性浮肿表现。查体可发现局部皮温降低,但无痛、温觉减退。(2)血管扩张症状  指端发红、烧灼、喜冷怕热、疼痛过敏、项胸背灼热感等。(3)心脏症状  心率多表现不正常,有的为心动过速,有的为心动过缓,也有的二者交替出现。前区疼痛者相当多见,易误诊为冠心病,但心电图正常,称“假性心绞痛”,或“伪狭心症”。4. 出汗障碍  多汗、少汗。此种形象可只限于头、颈、双手、双足或一个肢体,亦可出现在半身。常伴有半身酸痛、胀麻,尤为手胀为著,且多在夜间或晨起时较重,起床活动后缓解,但查体无感觉、运动和肌张力改变,反射正常,故易与脊髓型、椎动脉型引起的半身瘫痪相鉴别。 5.血压异常  有的表现为高血压,有的为低血压,还有的表现为血压不稳,忽高忽低,24h内自然变化甚大,高时可达高血压水平,低时又符合低血压水平。对脑力影响较大,多有睡眠障碍,情绪不稳定,时有精神兴奋,时有抑郁不振。6.括约肌症状  急性发作时发现为尿频、尿急、排尿不尽。发作过后,此症状可消失,与脊髓型颈椎病造成持久的排尿障碍不同。7.对气候适宜能力差  对气候变化不能适应,怕冷或怕热,尤其在秋末冬初、春末夏初,即季节交替时,感到周身不适。有人曾观察,这类患者对到新地区的气候甚难适应,甚至不得不移回原地。这是因脑干内的网状结构受累所引起。8.其他症状  阵发性眼跳动、共济失调、胃肠功能紊乱、闭经、第二性征异常等。以上8种症状并非每个患者都有,一般可有5~6项。此型患者突发性症状较多,且有些矛盾。如有的患者出现霍纳征,伴心动过缓、腹泻;而有的患者却出现霍纳征,伴心动过速、便秘等症状。

6

六、食管压迫型颈椎病由于椎体前结缔组织较疏松,食道有良好的伸缩性,其缓冲空隙较大,故椎体前方骨赘虽十分多见,但并无症状,只是当骨赘长度达到一定程度,超越了食道的代偿能力,方可出现吞咽困难。多数患者吞咽困难的程度与骨赘较大小成正比,但确有部分患者骨赘较大而症状不明显,有的骨赘不大而症状明显;吞咽困难仰头位明显,低头位减轻,因低头屈颈时缓解了骨赘对食道的挤压;吞咽困难与骨赘的位置有明显关系,小的骨赘难以出现吞咽梗阻,吞咽困难呈阵发性,可以自然缓解或消失,说明吞咽困难是多源性的,骨赘不是唯一因素。与精神紧张、炎症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密切关系。如骨赘位于C4以上,则以咽部异物感为主。早期吞咽障碍主要表现为吞服硬质食物时有困难感及食后胸骨后的异常感,如刺痛等,逐渐影响软食与流质饮食,按其吞咽障碍进度不同分为轻、中、重度。轻度,即早期症状表现为仰颈时吞咽困难,屈颈时则消失;中度,即指可吞服软食或流质者,较多见;重度,即仅可进水、汤者。单独患此型者少见,约80%病例常同时伴有脊髓或脊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症状。总体来说,食管型颈椎病大多表现为颈项疼痛,手麻,咽喉部有异物感,吞咽困难,涎凝感。伴有精神抑郁,沉默寡言,食少不寐,头痛等症。症状的轻重与颈椎骨刺的大小、部位及形成速度有关,一般颈椎骨刺较小,症状亦轻,既可有自限性,又易复发。若颈椎骨刺位于C6邻近于食道固定处,可使食管活动受限,骨刺虽小,症状仍较明显。由于骨刺形成时间较长,骨刺在生长过程中,刺激食管邻近软组织出现无菌性炎症,故临床症状极为明显。易误诊为功能性吞咽困难(癔球症),即祖国医学所称“梅核气”相混淆,应注意鉴别。

7

七、混合型颈椎病   上面谈到的各型颈椎病是在颈椎退变后,间盘突出,骨赘形成等对神经根、脊髓、交感神经或椎动脉等组织中的某一组织刺激或压迫,而出现该组织功能受损的相应的临床表现。但实际上,颈椎退变后,在多数情况下神经根、脊髓、交感神经或椎动脉可以有几个组织同时受到刺激或压迫,因此,临床上可同时出现这几个组织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临床上凡有同时存在上述两型或两型以上的症状体征者,即可诊断为混合型颈椎病。实践体会,此型最为常见,这是因为:(1)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等组织在解剖上密切相关,椎间盘向后侧突出,可同时压迫两种或两种以上组织,如同时压迫颈神经根和交感神经,即为神经根交感型颈椎病;同时压迫颈脊髓和颈神经根,即为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时,颈椎椎体后缘骨赘像门槛一样,横贯于椎管的前方,中间可压迫脊髓,两端可压迫神经根或椎动脉,临床上即可出现截瘫和四肢瘫,以及病变水平的神经根受累症状,并有椎动脉缺血的表现。因此从解剖和病理的观点,多种组织混合受累是绝对的,在临床上,急性期一般为混合型表现,待出血、水肿消失后,可转为某一组织受压为主。(2)小的骨赘仅压迫一种组织,骨赘增大后可压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所以,临床上常遇到这样的患者,初期仅为颈肩臂痛等臂丛神经根受累症状,数年后出现头晕、耳鸣等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受累症状,虽然神经根疼痛症状后期多缓解,但因受损组织增多且较固定,故其症状也随之增多,如由神经根型发展为神经根脊髓型。(3)颈椎是经常活动的,颈椎病的骨赘压迫神经根或血管也不是绝对不变的。骨赘与受压组织的解剖关系可以因颈椎的活动而使原来未受压的组织受压,当然,也可以使已受压的组织减轻甚至解除压迫。由于压迫时间较长,可发生变性反应,所以即使压迫解除,其症状也并不完全消失。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