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030今日阅读:126今日分享:42

孩子发脾气的那些事儿——与一笑心晴的探讨

“一笑心晴”是新浪名博,她的很多育儿观点我觉得论述很全面,而且“度”把握得不错,所以有时间也常去学习一下。不过昨天我对她的博文孩子越撒泼家长越不能妥协有一些不同观点,所以就直白地加以评论。一笑心晴老师也比较重视,给了我详细的回复,我们的观点存在着一些差异。我的评论:我的观点有所不同。孩子极少有完全不合理的要求,绝大部分有合理之处,应对原则是适当满足、适当拒绝。对于孩子的要求可以妥协,因为本来就有合理之处,为什么一定要平静而坚决地拒绝呢?至于已经发脾气了该怎么办?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被情绪控制,是个“小魔鬼”,所以,一般可以首先转移注意力,平静而坚定地拒绝未必合适。请参考我的博文如何应对孩子的要求 。一笑心晴老师的评论:1、我同意孩子的要求大多数都是合理的,而且,我也常说,孩子的表面行为,背后都藏着心理因素,家长不要总是盯着孩子的问题,却不去读懂孩子的心。2、但是,孩子确实存在不合理要求,比如,无节制的物质需求,买玩具买个不停。我在《孩子的哪些行为不能纵容》里说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原则性问题”,除此之外,要尊重孩子的需求,不能冤枉了无辜的孩子。3、我在《怎样帮助发飙的孩子释放不良情绪》《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把哭的权利还给孩子》等文中都详细分析过: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转移注意力这个办法,只对年龄尚小的孩子暂时有效(3岁以下),否则,是有严重“后患”的!因为,一个人的负面情绪,需要安全的释放,却不是压抑、也不是转移!转移之后,情绪并没有得到解决,以后,还会找某个机会迸发出来!你是搞心理学的,更应该知道这个问题吧?我们成人的很多心理创伤,都是旧时的情绪,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被转移了之后,带到了现在。所以,现在一旦有情绪,就有及时的自我疗伤。4、孩子在适当的时候,必须接受“拒绝”的信息。莫非你认为,童年不应该遭到任何“拒绝”?我强调的是,在拒绝的时候,大人不要掺杂自己的情绪,不要动怒或者打骂,否则,孩子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大人的情绪,而不是如何解决问题。博文中写的很清楚。首先,在每天几百条评论之中,一笑心晴老师花时间给我做了详细的回复。这说明对我的观点还比较重视,也是在与我做深入探讨。我觉得这样很好,真理越辩越明,我们思想的交锋不是为了争胜负,而是为了把事情讨论得更清楚、全面,度把握得更好。我也觉得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讨,所以专门写了一篇博文作为回复。因为评论毕竟草草写成,而写成博文,观点可能会更加严谨、全面和清晰。孩子发脾气是一个非常常见、广泛的问题,如果我的指导原则不太恰当,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也欢迎一笑心晴老师继续参与讨论。一、关于不良行为一笑心晴老师的《孩子的哪些行为不能纵容》,主要探讨的是孩子不良行为,我细细看过了,感觉度把握得不错,也很全面,我几乎完全赞同。本博文主要讨论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而引起的“发飙、发脾气”问题,而且都是脾气很大,到了近似于满地打滚的程度。二、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一笑心晴老师说:“我同意孩子的要求大多数都是合理的,但是孩子确实存在不合理要求”。我的观点是:除了涉及伤害自己、影响他人、破坏环境的要求之外(下文都在这个前提下),绝大数要求虽然可能有不合理的方面,但基本可以找到合理的方面。所谓真理是相对的,所以几乎不存在完全不合理的要求。当然,我也尝试去理解,一笑心晴老师指的不合理要求,更准确地说是一种“不合理成分相对更多”的要求,简称不合理要求。这样我们的观点并不矛盾。但是这种所谓的不合理要求往往是可以理解的,可以找到合理的成分。她举了个不合理要求的例子:无节制的物质需求,买玩具买个不停。换句话说,就是已经买了很多玩具,还想再买。这个要求自然有不合理之处,但我认为也有合理之处——因为孩子可能确实喜欢啊,我们大人喜欢的东西也想更多地拥有。而且我猜想如果孩子已经买了很多书在家,他还想再买,很多家长就觉得比较合理了。为什么我推荐“绝大数要求虽然可能有不合理的方面,但基本可以找到合理的方面”这种思维模式呢?因为这种思维模式适合于中国的现状。现在大多数父母都知道纵容的坏处,少有父母会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相反,大多数父母的问题在于,他们有意无意把自己当成了法官,孩子要求是否合理完全在于他们的一念之间。这样就可能坚决地拒绝孩子(他们认为的)不合理的要求。即使是平静的,孩子也可能不明白父母为什么拒绝自己看起来算是合理的要求,而且看起来毫无希望挽回,被逼无奈自然容易哭天抢地发泄心中的无奈和愤怒了。而对于大多数父母而言,如果面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去尝试找出合理之处,就会理解孩子的要求,不会认为孩子像是“无赖”。我常说,理解了,就宽容了,也就尊重了孩子。所以即使拒绝也是以一种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和他商量,最终可能采用妥协或变通的方式适当满足愿望,这样自然就可能减少孩子撒泼、发脾气的可能性了。我看过一位妈妈的博文。家里来了客人,她正在厨房做饭,两岁的孩子过来要她抱抱,她觉得不合理,坚决拒绝了。结果孩子大发脾气。妈妈觉得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能纵容,不能妥协,所以不理睬孩子,让孩子发疯似地闹了半个小时。其实孩子的要求真的不合理吗?虽然孩子要求的场合不太适当,但是也有合理之处。也许来了客人让孩子紧张,此时他有爱的需求,而他哪里知道此时是不合适的呢?!这位妈妈在反复总结如何应对孩子的脾气,而不是反思如何做,孩子就不发脾气了。如果她能够认识到孩子的要求总有合理之处,就会采用一种妥协的方式来应对孩子的要求,比如抱他一会儿,或者让他干点儿打鸡蛋的事情,转移一下注意力,他可能就不必发脾气了。说到底,如果觉得孩子的某些要求完全没有合理之处,那还是没有完全摆脱“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把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贯彻到血液中。三、适当满足、适当拒绝一笑心晴老师猜测我认为“童年不应该遭到任何“拒绝””,其实我评论中清楚地提到了适当满足,适当拒绝。在我的博文:如何应对孩子的要求中完整的表述是这样的:我对孩子的要求大部分是比较顺应,马上答应。但是有些需要有所节制的的,此时不会简单地断然拒绝,而是通过商量(谈判),采用妥协或者变通的方式适当满足。适当满足也意味着适当拒绝。为什么即使是“平静地坚决拒绝不合理”的要求也是我不喜欢的呢?因为第一,家长并不能保证自己认为不合理的要求就是不合理的,谁能保证自己是正确的化身呢?第二,即使孩子要求的不合理成分确实多一些,她已经有了愿望、情绪,当头一盆冷水下来,感觉肯定不爽,即使这盆冷水是笑眯眯地泼下来了。就像大人吃一种东西正吃得过瘾,旁边有人平静地说:你已经适量了,再吃就不合理了,坚决不能吃了。他会很爽吗?说不准会瞪那人一眼,心里暗暗嘀咕一句.......而如果那人这样提醒,已经适量了,再稍微吃一点儿,过过瘾,就停下来,可以吗?他会更容易接受。这种妥协式的商量不是很好吗?符合人性。其实在看电视、玩网络游戏、买玩具等已经足够多的前提下,孩子还想要再多一些,此时与他商量,可以稍微妥协一下,满足一下他的欲望,再停止。他会容易接受,一般不会那么发飙了。即使是平静而坚决的拒绝,也是大人所不喜欢的。试想,大人满怀希望地向别人提个要求,被认为不合理,被平静而坚决地拒绝了,一般人可能都会觉得没面子,很少有人能做到心理平静、舒服。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为什么认为可以对待孩子这样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关于转移注意力这一点我们有着根本的分歧。针对我推荐的“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一笑心晴老师说: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转移注意力这个办法,只对年龄尚小的孩子暂时有效(3岁以下),否则,是有严重“后患”的!因为,一个人的负面情绪,需要安全的释放,却不是压抑、也不是转移!转移之后,情绪并没有得到解决,以后,还会找某个机会迸发出来!这里需要澄清一下:一笑心晴老师所说的“转移”与转移注意力完全是两个概念。她所说的转移、压抑来自于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中的心理防御机制,定义为:转移是指原先对某些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如不合社会规范或具有危险性或不为自我意识所允许等)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例如:有位被上司责备的先生回家后因情绪不佳,就借题发挥骂了太太一顿,而做太太的莫名其妙挨了丈夫骂,心里不愉快,刚好好小孩孩在旁边吵,就顺手给了他一巴掌,儿子平白无故挨了巴掌,满腔怒火地走开,正好遇上家中小黑狗向他走来,就顺势踢了小黑狗一脚,这些都是转移的例子。但是,“转移注意力”方法的定义与“转移”完全不同,它是指在情绪比较强烈时,人已经深受情绪影响而不太理性或者很不舒服,所以可以先转移注意力,比如散步、看电影、运动、看动画片等,把注意力从引起强烈情绪的事情上转移开,这个事情对心理的直接影响逐渐减少,从而使情绪慢慢平和下来。转移注意力被实践证明是管理情绪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仅对三岁以下的孩子适合,对于六岁、二十岁、....八十岁的人同样适用。为什么要这样?在“读懂孩子”续——'转移注意力'是个调节情绪的好方法我提到:情绪对心理的影响是很大的。情绪也会影响认知:有什么样的情绪就容易有相适应的认知。悲观时看什么可能都是灰色的,高兴时看什么都可能是充满希望的,愤怒时看到的都是不满意......为什么抑郁症比较难以治疗,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已经形成了抑郁的情绪状态,此时看什么都是灰色的,看到悲观的事很敏感;而对乐观的事感觉很麻木。所以难以摆脱。所以,被情绪所困扰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不是去讲道理,而是针对情绪,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进行缓解,情绪暂时缓解了,再去讲道理。成人的心理调节也要重视“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当你愤怒、郁闷、不爽、悲观、烦恼的时候,先不要去想来想去,而是到户外去散散步,运动一下,玩一会儿,看看电影,转移一下注意力,让情绪逐渐平和,然后再采用认知疗法改变认知,以达到治本的效果。转移注意力虽然是治标的办法,但确实是很必要的一步。上学的孩子也需要学会转移注意力,孩子有时烦躁、生气、哭闹的时候,和他讲道理效果不好。此时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情绪缓解后再慢慢和他讲道理。对于学龄前的儿童,由于和他讲道理,使用认知疗法效果不是很好,所以在调节情绪方面,转移注意力是一个更重要的方法。因要求被坚决拒绝而处于大发脾气状态的孩子,就是一个被情绪掌控的“小魔鬼”,简直是不可理喻的,这和常导致凶杀的激情状态是一致的。虽然我并不反对让孩子适当体验痛苦、宣泄情绪,但是我推荐适时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比如看看喜欢的动画片,及时使他的情绪平静下来,再给他以爱抚,和他好好商量,讲讲道理的效果也不错。至少比平静地看着他在那里满地打滚、又打又骂、哭哑了嗓子要人道一些。至于一笑心晴老师担心的心理创伤,我看是多虑了。这个理论依据就有问题。第一,“压抑和转移”可能会造成心理创伤,但弗洛伊德并没有说转移注意力会造成心理创伤。第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在美国已经不是一个主流的流派,这其实是一个实践检验的结果,实践证明效果不好的理论、疗法自然逐渐被越来越少地应用。他的很多理论是有很多问题的,广受争议和批判。所以,依据他的理论作出的推理是不一定能站不住脚的。参考我和艾里斯眼中的“精神分析” 。而且在激动的状态之下,孩子的内心感受可能是非常的无奈,或者对父母仇恨、愤怒,甚至发展为自残。这些都是痛苦的,对孩子心理也有不好的影响。难道有谁认为孩子那样哭天喊地很爽,不痛苦吗?所以请选择:A、尽情地让孩子发脾气,哪怕持续半个小时,让他持续地痛苦,等平静下来再给予他爱、安抚他,和他讲道理。B、适时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较快地缓解情绪,减少他痛苦的时间。等平静下来再给予他爱、安抚他,和他讲道理。我选择B,大家选择哪个呢?适时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使之较快速地平静。在平静之后和他商量,适当满足、适当拒绝,也不因为哭闹过了就纵容,这样就不必担心:“孩子觉得哭闹、发脾气能达成目标,从而强化哭闹的行为。”相反,有了转移注意力的法宝,更是不怕孩子发飙、发脾气,可以更好地适当拒绝了。这里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位妈妈问我,老人对孩子限制过多,造成孩子火了,对老人很不敬,那么这需要先转移注意力,然后讲道理;还是像一笑心晴说的那样平静而坚定的制止。首先,理解一下孩子。这个情况下,老人也是有责任的,这相当于压抑孩子,孩子自然的反抗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不能简单地怪孩子不孝。理解之后,就要看孩子的火气有多大,如果火气不大,可以平静而坚决地制止。如果,火气大,就不要火上浇油,可以把他拉到一边,转移一下注意力再做后续处理。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