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203今日阅读:2今日分享:38

如何去理解家人?

一、一个作业 上次在认知疗法是阿Q精神吗?这篇博文里我留了一个例子,请大家分析一下。有些读者各抒己见,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位妈妈遇到的真事儿。周五,又是父母接苗苗放学的日子。下了班直接去父母家。  没带钥匙,于是敲门,很久以后,门开了……    是我母亲开的。    先问自己孩子:“听见妈妈敲门吗?”  “听见了”  “为什么不给妈妈开门呢?”  “外公不让”    于是问父亲:“爸爸,你为什么不让苗苗给我开门呢?”  “我正在给苗苗辅导作业嘛,不能打断”    转向自己母亲,  “听到了,我在厨房,哪有空”    于是我教育孩子:“有家人喊开门,一定要赶紧去开。如果是你在外边等好久,妈妈还不给你开门,你也不会高兴的,对吧。”  孩子说对。  父母骂我不孝。  我觉得难受(理由:没人在意我)    根据您的ABC理论,我的“难受”是不是一种自找?因为大家都是有原因的。请问,这位妈妈应该如何说服自己,改变对这个事情的认识,才能不难受?注:这位妈妈和父母的关系没什么大问题。二、读者的分析 1、我觉得没有必要难受,你认为小孩应该先去开门,但爷爷认为小孩子应该培养专注精神,这是教育上存在的分歧,事后可以跟父母好好沟通。说到没人在意自己有点钻牛角尖了。2、这个妈妈的第一个问话就带有情绪,因为是反问句,带有质问的口气,后面都是不断质问,如果改为:这么久才开门,怎么回事呀?,然后询问出原因,就应该“哦,原来如此,我今天也忘了带钥匙,所以敲了很久。”妈妈以为屋里的人会开门,屋里的人还不是觉得她带了钥匙能开门,所以没有谁错。3、如果能到“无我”的境界,这些小事都会没有的。我要是这位妈妈,肯定会先反省,是因为自己没带钥匙,麻烦父母给我开门。他们可能正忙着做手头的事,没时间来开门,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我们一开始用善意对别人、大多数人自然用善意对你,如果一开始就带有敌意和情绪,也难以换来对方的自省、理解和合作。4、我来试着用ABC理论替那位家长分析一下她的认知。C结果(负面情绪):她感到很难受,不是直接由激发事件A(父母和孩子都不给她开门)引发,而是由B(她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评价、信念)引发的,也就是说,造成她难受的直接原因是她的认知——父母和孩子在听到我的敲门声时无论他们正在干什么必须立刻起身为我开门,而那个激发事件只是间接原因而已。只有改变她的这个认知,而不是通过改变别人,才能缓解她的不良情绪。怎么改变原先的自我认知呢?要求别人听到敲门声就要立刻去开门是不现实的,或许他们手头正在忙着别的事,并不是他们故意不给我开门,不是故意为难我。我完全可以稍微等一下。或者我可以和家人约定敲门开门的规则,让大家都知道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怎么做以满足各方的需求。5、我一向特别反感孩子翻我的包,担心会有重要的东西被她拿出来忘了放回去会耽误事。有一次给一个朋友买了个礼物,趁我干家务的时候,孩子又翻包,把礼物拿了出来。当时积攒了一天的负面情绪就爆发了,跟孩子大吼了一顿然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个人的时候就冷静下来了,想着这孩子肯定是觉得礼物很漂亮,很想拿出来看看才翻包的,而且我以前给孩子买好吃的,也总是从我的包里拿出来,所以孩子才会翻我的包吧。确实,这没什么,很正常,大不了我每天睡觉前再检查一下有没有重要的东西落下就可以了。这么一想就不再生气了。而且,情绪不应该是单纯的控制,而是要去疏导,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孩子的。谢谢维尼老师,真的从您这里学到了很多。我觉得您的想法并不是阿q,是真真正正地让父母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三、我的分析这个事情应该如何认知才能淡定应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标准答案。上述几位读者的分析我觉得都有道理,颇具智慧。我也欣喜地看到,不少家长已经对认知疗法有了不错的理解,同时理解别人的思维模式已经深入人心。看到这个案例,我直觉的反应就是推测:父母并不是故意为难她。都没来开门是有原因的。比如爸爸和妈妈自己本身都有事情,可能觉得对方会去开门......在这种心理之下,不去开门就正常了。如果觉得家人不在意她,不理她,自然难受;如果觉得也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就会淡定了。难受与平和,只在一念之间。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