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708今日阅读:133今日分享:12

父母犯错应怎样和孩子道歉

当父母有情绪的时候,会不分青红皂白的骂孩子,但其实是骂错人或怪错事;有的会口不择言说些难听话,甚至大大出手。那么这个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做呢?孩子的心理又是这样的呢?通常,年龄较小的孩子,会把父母无故的责罚,认为是“自己不好,是自己惹父母生气了。或者自己不值得去爱”。父母如果骂错人或怪错事之后,往往后悔不已。父母首先做的不是跟孩子道歉,而是现弄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做会以后避免。然后是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先原谅自己,在去跟孩子道歉,跟孩子和好。跟自己和好三部曲父母在意识到自己失控后的第一个念头通常是“自责”。最让父母害怕的是亲子关系的破裂,及担心孩子的心理创伤与不信任。为了消除自己的“罪过”,父母可能会用弥补的方式来修复亲子关系,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和好。因为父母若不了解自己当时的情绪是什么,没找出真正生气的原因,学习如何平复自己的情绪,下回类似的情形再发生时,自己还是有可能被情绪牵着走,然后又再度懊恼、试着弥补……如此循环,一再活在懊恼中,孩子更不安,关系又得重新开始。因此要跟自己和好;之后才可能用放松的心情与建设性的方式,跟孩子真正和好。该怎么跟自己和好呢?一、弄清当时的情绪是什么静静的体察自己,然后拿笔写下自己的情绪到底是什么。以下原因提供参考:◎身体不舒服:身体感觉是最直接的。当我们疲累或不舒服,孩子的行为又不符合期待时,很容易有怒气,如前例。或妈妈下班时很累了,孩子在旁边叽哩呱啦的讲个不停,敷衍他两句还要讲,就会忍不住要他“闭嘴”。◎时间的压迫:当大人有时间压力,而孩子却一副“皇帝不急,急死太监”的心态,就会挑战大人的极限,这也常是造成大人失控的元凶。好比大人要上班,孩子要上课,都快迟到了,孩子还拖拖拉拉,这时要大人不抓狂还真难。◎挑战个人地雷:有的大人对于某些价值观特别重视,例如说谎、顶嘴、偷窃、打人、不搭理人等。因为担心孩子会品性不佳、素行不良,大人就会特别易怒。◎挫折感:一再说或教了好多次都没有用,觉得自己的耐性都快被磨光了。◎个人情绪转移:可能因为工作或人际关系上遇到问题,成人本身心情不好;但孩子不懂得察言观色,还在嬉闹或不守本分,于是就迁怒到孩子身上。或者其他可能因素……二、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绪针对自己生气的原因,重新思索自己要什么,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例如:发现自己特别在意孩子顶嘴,是因为他讲话的态度令人不舒服?还是自己不容许孩子有个人想法?我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举另一个例子,假设你发现早上常常很赶,除了孩子拖拉外,其实自己常舍不得叫孩子早点起床,结果弄得自己很紧张。此时就要思考自己为什么会这么保护孩子?这是孩子的需要,还是自己的需要?如果是孩子的需要,可以有更好的解决方式吗?三、安定自己整理完自己的思绪后,想想以后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时,要如何安定自己。那可能是一个行动,或是一句内在语言。◎暂停法:例如觉察到自己情绪上来时,先离开现场,并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需要离开冷静一下。不是不理你,等下我们再谈这件事。”或去喝口水,上上洗手间,整理一下心情,再回来处理。◎自我安定法:当下在心里想一些安定语也很有效,例如:“冷静,冷静,他只是有话要说。”“让他迟到一次,学习自我负责。”跟孩子和好七步骤一、承认自己的失误,关心孩子的身心。放下身段,跟孩子道歉,做一个勇于面对错误的示范,孩子才会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了解你的情绪已平复,他的不安才会降低。其实,只要我们示弱,孩子很容易原谅我们的。要求孩子原谅自己,不是要让自己好过,所以不是跟孩子说:“打你,是为你好。”那可以怎么说呢?例如:“妈妈很抱歉,刚刚有没有吓到你?现在心情还好吗?”如果不小心伤到孩子的身体,帮他擦药,关心一下伤势。二、让孩子了解你的心情。跟孩子谈谈刚刚发生的事,让孩子了解你的心情。例如:“我刚刚是很伤心,你答应我要收玩具,却骗我。我觉得你不是这样的小孩啊!”三、让孩子知道你学到的经验。“不过,再怎么生气、伤心,妈妈也不应该那样说话。如果妈妈下次说:『我很生气,因为你跟我说你在收了,却没收,我有受骗的感觉。』这样讲,你会不会了解呢?”四、问问孩子,希望成人下次怎么说。“当妈妈很生气时,如果以这件事来说,你希望妈妈怎么说,你才会了解呢?”五、想一句话或一个方法,请孩子提醒你。“下次妈妈快要生气时,请你帮忙告诉我:妈妈冷静。”六、与孩子就事论事,回到事情原点。例如:“刚刚妈妈叫你吃饭收玩具时,你说的跟做的不一样。如果再一次,你可以怎么做,不会让妈妈觉得你在骗我?”然后讨论这件事可以怎么解决。七、谢谢孩子的原谅。最后谢谢孩子的原谅,彼此约定生气时的表达方式不能伤害自己和别人,而是要说出自己的心情及想法。管教孩子,不可能都没有情绪,重要的是:不要让情绪影响我们的管教方式。我们要尽量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孩子学习情绪表达的示范者。万一失控时,就放下身段吧!承认自己的失误,关心孩子的心情,重新面对冲突的原因,学习了解双方的需要。转自网络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