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574今日阅读:91今日分享:37

中医气血虚病的常见症状和发病机理是怎样的

中医的十三纲要里面有气血虚三个要素,是对一个人体的状态进行描述的,它们在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发病机理上还是有些区别的。
方法/步骤
1

气:气滞,症见忧郁、恼怒、胸胁不畅、脘腹胀满;气逆,则症见胸闷堵塞、呼吸短促;气浮,则症见心悸、惊惕、神思不安;气陷,则症见萎顿困倦、四肢无力、腹内常有下坠感。

2

中医对于气分病是极为重视的,《内经》说:“百病皆生于气。”气滞宜疏利,气逆宜肃降,气浮宜镇静,气陷宜升提。一切血病往往由气分引起,或虽不因气分引起而须从气分治疗的,均宜密切注意。

3

血:血热,见妄行溢出之症;血寒,多见凝滞之症;血瘀多见瘕积、月经闭阻。血不固摄,多见吐衄、崩漏不止。

4

血宜循行通畅,血病则不是流溢妄行,即是凝滞不行。行者当止,宜清凉,宜固涩;不行者当通,宜温和,宜散瘀串其有气虚不摄或气滞瘀阻者,宜参用益气摄血或理气去瘀法。

5

虚:精虚,症见脑鸣,脊背痛,腰酸,脚软;神虚,为心悸,失眠,恍惚,健忘,不能思考;气虚,为音低,呼吸短促,常感胸闷、疲劳,自汗,消化迟钝;血虚,为头晕,脱发,爪甲不华,面色暗淡,形瘦,肤燥,月经量少色淡,或经闭不潮。

6

虚证当补,精虚补肾,神虚补心,血虚补肝,气虚补肺与脾。也可简分为阳虚和阴虚,阳虚则怕冷,少气,自汗,食减,大便溏;阴虚为骨蒸,怔忡,盗汗,遗精、经闭等。补阳宜甘温益火,补阴宜以甘凉滋水为主。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