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615今日阅读:126今日分享:42

经常做梦怎么办?关于梦的科学解释

不久前,一位正读高中的侄女偷偷问我,经常做梦怎么办?看得出她心理负担很大。梦在大多人眼中显得非常神秘,自古就存在各种各样的说法,如果没有科学对待,很可能会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想到以前我也被这样的问题困扰过,直到后来上大学读研究生,所研究领域与脑科学相关,才逐渐清晰。这里将我所知道的关于梦的科学解释分享出来,希望可以帮助到有类似问题的朋友。
方法/步骤
1

虽然关于梦还有一些尚未定论的地方,但随着脑科学的发展,梦的概貌已经被科学基本认识了。作为一种浅意识活动,梦与人体遵循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即梦是人体生理心理综合作用的结果,反过来又能维持和协调人体生理心理的正常活动。人在睡眠时,脑细胞也进入放松和休息状态,但有些脑细胞没有完全休息,微弱的刺激就会引起他们的活动,从而引发梦境,这就是梦的生理基础。刺激源来源于什么呢?主要是两类:

2

一类是生理因素带来的刺激。这里又分为外部刺激源和内部刺激源。外部刺激源是指外界产生的生理反应,例如冬天身体如果裸露在被子外受凉,就容易做到处找寻暖和地方的梦。内部刺激源是指身体内产生的生理反应,例如心脏在早搏时引起的心悬空、心下沉的心悸感,在梦中就变成了人悬空、人下落的恶梦。由生理刺激引发的梦,反过来也能协调身体正常活动。例如为了让身体休息不受起床的干扰,梦会通过相应的“幻觉”来满足身体的生理欲望。例如睡觉时有了尿意,大脑会向机体发出排尿的指令,但梦为了不打扰机体休息,就会用找厕所上厕所的梦境来“欺骗”大脑。除非是尿意严重到机体不得不醒过来,否则梦就可以维持机体休息到天亮而不打断睡眠。又如人在饥饿中入睡,大脑会发出进食的指令,梦就会用吃东西的梦境来应对“欺骗”大脑,目的就是为了不中断机体休息。除了维持正常机体活动外,梦还能一定程度上反映身体健康状况。例如经常梦见胸中被压得无法喘息的噩梦,很可能是心脏出现了问题。如果有这方面的科学意识,就可以通过梦了解自身健康状况以便及时就诊。

3

另一类是心理因素带来的刺激。例如白天发生一件令你特别兴奋的事情,临睡前你还在想着这件事,当大脑其他的神经细胞都休息了,这一部分神经细胞还在兴奋, 你就会做一个内容相似的梦,这也就是俗话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同样,由心理刺激引发的梦,反过来也能协调心理正常活动和说明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欲望的满足,它是释放压抑的主要途径,以一种幻想的形式,体验到这种梦寐以求的本能的满足。有的噩梦是人类做梦是大脑在虚拟环境中对如何处置危险情况的预演,例如梦到父辈的死意味着心灵准备好放下这种依附,尽管痛苦,却是自我独立的一次预演,防止现实中这种情况突如其来时心理一时无法接受而崩溃。

4

所以说做梦是人体一种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所有人类都会做梦已被绝大部分的科学家接受,但记不记得做过的梦却因情况而异。如果一个人觉得他们没有做梦或者一个夜晚中只做了一个梦,这是因为他们关于那些梦的记忆已经消失了。这种“记忆抹除”的情况通常发生在一个人自然睡醒的情况(即自然缓和地从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经过慢波睡眠期而进入清醒状态)。如果一个人直接从快速动眼睡眠期中被叫醒的话(比如说被闹钟叫醒),他们就比较可能会记得那段快速眼动期所作的梦境。

5

那么,如果不做梦会怎样?最近的研究成果发现,无梦睡眠不仅质量不好,而且还是大脑受到损害和有病的一种征兆。科学工作者做了一些阻断人做梦的试验,即当睡眠者一出现做梦的脑电波时,就立刻被唤醒,不让其梦境继续,如此反复进行。结果发现对梦的剥夺,会导致人体一系列生理异常,如血压、脉搏、体温以及皮肤的点反应能力均有提高的趋势,植物神经系统机能有所减弱,同时还会引起人的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如出现焦虑不安、紧张、易怒、感知幻觉、记忆障碍、定向障碍等。可见,正常的梦境活动,是保证机体正常活动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6

因此,科学地了解梦,有助于我们理智地看待梦,不为纷繁复杂的梦境所困扰迷惑。分析梦产生背后的生理或心理因素,一定程度可以反映我们的生理心理状况,有助于我们保持身心健康。从这个角度看,梦便是照见自我的一面镜子和了解自我的的一扇窗口。

注意事项

科学正确地认识梦,有助于我们保持身心健康。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