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835今日阅读:6今日分享:31

理解抑郁症

经常在网上看到抑郁症的相关新闻。一位杂志编辑采访了我,请我谈谈对抑郁症的看法,正好最近咨询中也有些来访者咨询抑郁症相关问题,所以,一起来谈谈我对抑郁症的理解,希望能对处于痛苦之中的人们有些启示。一、抑郁症为什么难以摆脱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患严重抑郁症会想到自杀,其实并不奇怪,这属于正常心理的产物,并不是不可理解的。在严重的无法摆脱的抑郁情绪的影响下,人会兴趣全无,想到的都是灰暗的东西,所以活着没有一点儿滋味、意思,充满了痛苦、煎熬,所以感觉还不如死了轻松,也算是解脱。一位患抑郁症的来访者告诉我,也许别人不理解,但是在那种情绪之下,想到自杀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几乎一点儿害怕都没有。幸运的是,二十多岁时,我曾经陷入过一个月左右中等程度的抑郁状态,那时虽然确实比较痛苦,但是正好有机会真切地亲身体验抑郁,对研究抑郁症的机理很有帮助。所以,得出的认识可能比较合乎实际。陷入抑郁的状态为什么难以摆脱呢?其实质是情绪和认知交互作用,形成了恶性循环。这里最重要的一个机理是情绪和认知的关系。一般人认为,认知、思想是自己控制的,怎么会受情绪的影响这么大呢?其实有时情绪对认知的影响还真不小。我在自我体验的时候总结出一个规律:高兴的时候想到的大都是乐观的事,悲伤的时候想到的大都是是悲观的事。高兴的时候对于事情负面方面感觉比较麻木,不敏感;悲观消极的时候对于事情积极的方面感觉麻木,而对消极的方面敏感,所以想到的是事情的负面方面,想象是很生动的,冲击比较大。————这些不是有意控制的,而是不由自主的。我一直在为我总结的这一规律寻找实验依据。后来,发现这一推论与“情绪的一致性处理原理”是一致的。在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所著的《心理学与生活》(340页)介绍了一个实验,实验证实了情绪的一致性处理:那些与一个人目前的情绪相一致的内容更容易被发现注意和深加工,联系更为细致。所以,我个人体验出的理论是有普遍适用性的。这一规律对理解抑郁症的机理特别重要。抑郁的情绪形成后难以摆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抑郁的情绪下,由于情绪的一致性处理原理,对积极的方面麻木,而对消极的方面很敏感,所以,想到负面悲观的事情引起的心理冲击大,而为了缓解这些冲击,会自觉不自觉地去考虑、思考那些负面的事情,试图消除这些心理冲击,所以,形成恶性循环。此时对事情乐观积极的方面即使努力、有意去想,因为不敏感、麻木,所以引不起什么反应,就不大起作用了。所以,陷入了低沉情绪的恶性循环,难以摆脱。二、抑郁症的自助治疗抑郁症从根本来看,还是认知体系出了问题,应对应激事件认知模式不合理,思维模式看到更多的是悲观负面的问题。但是解决抑郁的问题,从认知入手,使用认知疗法去改变认知经常难以很快奏效。原因就在于,认知疗法的本质上还是让人多看积极的方面,在抑郁的状态下不由自主地只对负面悲观的方面敏感,对乐观的方面很迟钝,所以试图去思考乐观的事情也是无效的。所以,认知疗法,暂时失效。所以,此时首先要做的是直接去调节情绪,比如散步、体育运动等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待情绪暂时好转之后再做改变认知的工作——“先治标,后治本”此时是最合适的策略。最忌讳的是躺在床上在那里思考。思考也是没有用的,不如转移注意力之后再思考。抑郁的药物是有效的,因为它会直接调节情绪。但是,转移注意力也有会同样的效果,而且绝对没有副作用。通过药物或者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调节情绪之后,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来解决让来访者痛苦的认知问题,这是当前美国、英国等心理咨询发达的国家治疗抑郁症的主流方法。至于如何改变认知,这就需要大量的篇幅了,这里不详细说明了。严重抑郁症如果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可能有效果,问题是国内目前心理咨询师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水平一般,只有高水平的咨询师才可能有所帮助,而且需要持续的努力。三、抑郁症的预防形成积极合理的思维模式,形成合理的认知体系,是有利于预防抑郁症的。参考:学会三种思维,孩子坦然面对挫折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