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762今日阅读:82今日分享:48

产褥期妇女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干预措施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和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本文旨在探讨产褥期妇女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干预措施。
存在的问题
1

生理方面 (1) 产褥感染:外阴炎,阴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结缔组织炎,盆腔腹膜炎及弥漫性腹膜炎,血栓静脉炎,脓毒血症及败血症。产褥感染发病率为6 %,为导致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2) 产褥出血:胎盘、胎膜残留,蜕膜残留子宫胎盘附着部位感染或复旧不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裂开等。(3) 产褥中暑。

2

心理方面 产妇常见的心理焦虑甚至抑郁表现为以下几种: (1) 由于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孕产妇本人及其家庭对子代的期望值高,往往过分担心胎婴儿不健康、性别等。(2) 难产者更担心新生儿的并发症,或因并发症引起的智力低下。(3) 孕妇担心自己的奶量不足,或担心自己某些疾病会传给婴儿等。产妇满月后,与外界接触较多,心理状态渐趋稳定。所以在产褥初期应特别关注产妇的情绪和思想。(4) 患有内科合并症或产科并发症的孕产妇,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先兆子痫等。器官的病理性改变给产妇带来极大精神压力,担心妊娠不能继续,一旦需终止妊娠,则感到一切落空,变得精神脆弱,思想负担沉重有犯罪感。(5) 产前诊断有异常,或有不良的妊娠分娩史,担心胎儿的安危。

3

知识储备方面 大多数产妇及家庭对产褥期保健知识了解甚少,自我保健水平低,意识差。

4

传统习惯方面 有些产妇受传统习惯的影响,素有坐月子之称,如不吃水果、蔬菜,忌冷、酸、硬等事物,不洗头、不洗脸、不刷牙、不洗下半身,身上裹得严严实实,戴帽子,穿袜子,躺床上不走动,同时还要避风。这些行为轻则给产妇的生活带来不便,重者导致产褥期感染。

5

经济因素 很多产妇因为居住条件、家庭经济负担而导致产褥期感染,由于营养不良而引起乳汁分泌不足,这些均影响了母子的身心健康。

6

社会因素 产后医护人员的照顾、夫妻感情、亲属的支持和帮助等都可影响产妇的心情。不良的情绪状态不仅可以影响身体的康复而且还会抑制乳汁的分泌,严重者甚至会发生产褥期精神障碍。产褥期精神障碍在我国发生率为3. 8 %~16. 7 %。

干预措施
1

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网络 争取行政领导和社会的支持。根据不同对象实行传播方式: (1) 发挥妇幼保健网的优势,利用孕妇学校,产检、四十二天体检、产前、产后访视等多种渠道普及有关妊娠分娩、产褥期常识,减轻孕产妇对妊娠分娩的紧张、恐惧心情,对新生儿的担忧。完善自我保健。(2) 医疗、计生、妇联、社区等组织进行个别调查,健康咨询(门诊、电话) 小组讨论和专题讨论、举办健康教育知识学习班。妇联社区通过宣传栏、墙报、晨练及纳凉晚会、文艺宣传队、宣传品发放入户、举办专题卫生知识讲座、社区行业人群的培训。(3) 通过传媒进行大众传播,继而进行人际传播,普及健康教育知识。

2

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   (1) 消除心理障碍:产褥期心理保健对促进产妇的身心健康极为重要。由于产妇在妊娠及分娩过程中所受的身心影响较大,且妊娠与分娩的过程也可能不理想,所以医务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运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对产妇在分娩中多加关心和爱护,对其进行心理指导, 有针对性的做出解释,态度和蔼,说话中肯,使产妇情绪安定,消除心理障碍帮助产妇渡过产褥期。(2) 母婴接触:医务人员要注意保护性医疗制度,避免不良的语言刺激,对胎、婴儿的意外如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出生缺陷或死亡,应对产妇和家属交代病情,尽可能将产妇与有健康婴儿的产妇分开居住,避免精神创伤。(3) 精神医学诊治:若经过心理指导,产妇精神症状继续加重或持续不愈,应及时请精神病学医师诊治。(4) 护理:严密观察产后2 h 。产后最初2 h 可能发生严重的产后出血,应严密观察血压、脉搏、阴道出血量及子宫收缩情况,特别注意少量持续的出血,也可导致血容量减少而发生休克。产后出血时,应寻找原因并做出相应处理。

3

家庭的温暖 丈夫给予呵护与关爱,亲人给予积极的支持,是顺利渡过产褥期的有利保障。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