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447今日阅读:126今日分享:42

讲话稿写作:[16]讲话稿材料的运用

起草讲话文稿,就使用材料来说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搜集材料。我们在前面已就这个问题做了些探讨。这里就不说了。第二个阶段是选择材料。遵循的原则就是要选择真实的材料、能表现主题的材料、典型材料和新鲜材料。这都好理解,也不多说了。第三阶段就是运用材料。这里已进入实际动笔阶段,也就是最终成稿的阶段。整个文稿的水平高低,这阶段要见分晓。那么,运用材料究竟应注意哪些问题呢?:第一点是分清主次,详略得当。应该说,在起草讲话文稿的过程中,各种材料的地位、作用和分量并不完全相同,有些材料是主要的,有些材料相对次要一些。一般来说,与主题联系最密切的材料是主要的,反之是次要的;最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材料是主要的,反之是次要的;直接材料是主要的,间接材料是次要的;骨干材料是主要的,辅助材料是次要的。写作中,要根据材料的主次,合理安排详略,主要的详写,次要的略写。倘若不辨主次,所有材料都写得很详细,讲话就必然罗罗嗦嗦,文字冗长,甚至把主题淹没在材料之中。倘若完全反过来,讲话又往往显得单薄瘦弱,主题也就难以得到充分表现。所以,运用材料必须分清主次,详略得当。举个例子说,1986年6月7日,当时的河北省委书记邢崇智在全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座谈会上的讲话,在讲到要提高责任心、增强紧迫感、加快改善办学条件时,引用了两个典型事例:“因房屋倒塌,砸死砸伤师生的情况时有发生……沧州地区黄骅县砸死了四名学生,还有保定地区完县一次就砸伤了二十二人,其中有一名教师,这是大事故。我不知道完县的县长、黄骅县的县长是什么心情,我听了很难过。”“完县的问题要追究责任,至少要追究主管县长的责任,你们回去抓紧处理。一下子砸伤了二十二人,还不是危房,而是新房,倒塌前还有迹象,这就是不负责任造成的。”在这两个事例中,明显详写了完县的事例,略写了黄骅县的事例。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完县事件造成的损失更为惨重,教训更为沉痛,因而也就更能说明加快改善办学条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二是完县事件更能说明领导责任心方面存在的问题,更能说明增强责任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对我们安排材料的详写和略写很有启示。第二点是合理剪裁,取舍有度。客观事物总是错综复杂的。起草讲话文稿所选定的每一项材料,特别是事实材料,都有它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及其与各方面的联系,而对表现主题最有用的往往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运用材料不能事无巨细,一概从头说起,还得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取其最有用的部分,舍其可有可无甚至根本无用的枝节。从讲话的体裁特点看,它主要是运用逻辑的力量去征服听众和读者,所以,对事实材料的引用一般不需过多的情节和细节描写,不讲究首尾的完整性和故事性,而往往只是撮要概述。鉴于这两个原因,起草讲话文稿必须对所选择的材料进行深入加工和锤炼,做到合理剪裁,适当删削,取舍有度,分寸得当。这不仅有利于讲话的简洁精练,而且有助于充分地表现主题。例如,1975年7月14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在讲到军队“滋长了骄气”,影响了军民关系时用了这样一个事实材料:“过去军队同志坐公共汽车,向来是给老人、带娃娃的妇女让座位的,现在有的不让了。有个战士坐车,一位妇女抱着娃娃,他不让座,娃娃哭了他也不理。旁边有位老人说,雷锋叔叔不在了。”在这里,小平同志既没有说明事情发生的具体时间,也没有交待那个战士的姓名和单位,更没有过多的情节叙述和细节描写,而只是概略简述,既有力地说明了观点,又没有造成篇幅的冗长,这样的剪裁是真正合理的、恰当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第三点是把握密度,交替穿插。打个比方说,一堆篝火,如果想不断地燃烧下去,就必须合理施柴,过多过勤,会把火苗压灭,跟续不上,火苗也无法延续。写讲话时运用材料也象烧柴一样,必须合理把握密度。既不能断水截溜,也不能一涌而上,尤其不能连续不断地使用同一类材料。因为过多地举证典型事例,会使人感到散乱无章;过多地引用数字材料,容易使人理不出头绪;一味地运用理论材料,又会使文气不活。那怎么办呢?我体会有两点:一是交替使用不同种类的材料。这样,既可以保证文脉的连续性,也不至于使人感到密不透气。二是有的讲话以使用数字材料或理论材料为主,为防止这种单一性可能带来的弊端,可以在讲话中适当插入一点事实材料。例如,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主要是运用理论材料,但其间也穿插了一些事实材料,特别是通过叙述自己感情变化的经历,一方面有利地说明了和工人农民打成一片的意义,另一方面也使讲话更加真实、亲切、活泼。第四点是主客结合,直言事理。文艺作品一般通过塑造形象、描绘意境来抒情达意,讳忌作者直接站出来评东论西,而将客观材料所蕴含的事理留给读者去思考和领悟,所以,材料的运用表现出很强的客观性特征。讲话作为一种特殊的公文,在运用客观材料的时候,则必须把材料所蕴含的事理、讲话人对材料的分析认识及其运用的目的,直言不曲地告诉听众和读者,使所运用的材料明明白白地和主题连在一起,因而,表现出很强的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特征。具体运用上有三种办法:一是把客观材料的叙述和讲话人对它的分析融结在一起,这可以称之为分析着的叙述或叙述着的分析。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彭德怀诞辰9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就采用了这种写法。二是在引述客观材料的前后,分析其意义、事理或所说明的问题,使主客观材料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转换。既可以从主观到客观,也可以从客观到主观,还可以先从主观到客观,然后再回到主观。具体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而定。三是让客观材料作为一种喻体出现,在引述客观材料以后,接着说明它所比喻的事情。例如,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时的讲话,在引述了“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后,紧接着有一段议论,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比作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把中国共产党比作愚公,把全国人民大众比作上帝,把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斗争比作挖山,并预言我们的斗争一定会胜利,这无疑带有明显的理性色彩。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