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392今日阅读:113今日分享:31

趣味解读:[2]博弈论

在谈正式内容之前,首先说到一部美剧《纸牌屋》虽然它名声响当当,不过我是最近才开始看。为什么谈到它呢,因为它很好地反映了博弈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精准的价值观和利益的对抗。博弈需要对手心里都要有一个衡量价值的标准,就好像商品要标价才能卖一样。不能别人来买你的东西:这东西怎么卖呀?你回答:很便宜!在这里你就可以见识到,政客的价值观相对一般人更加精准,也就是说他们做很多事都带有目的性。这件事可不可以做不是凭个人喜好,而是利益权衡。第二个就是利益对抗了,博弈本身就是一个代表着较量的词语。如果双方没有利益的纠葛,那博弈本身也就不存在。纸牌屋里男主角,有这么一句台词我印象很深刻:“我讨厌一无所知,焦急等待,胡乱猜测,和 无能为力。”一个人目的性越强,占有欲越强。所以他就越憎恶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就好像等待末日一样。狼性精神的人一旦陷入这种困境,就会有本性的凶狠,用狼的话说就是露出牙齿,有时让人不寒而栗。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境遇和性格相互塑造完美结合,铸就的一个棱角十足的人
方法/步骤
1

博弈论稍微有点数学知识,很浅。但是对于数学头疼的人本人先说个笑话让您放松心情“话说幼儿园开学,突然一辆豪车停了下来。于是大家都想看这个小少爷长啥样,结果那个老爸一下车,然后猛地一拍脑袋:我擦,孩子忘带了。” 首先我们还是说理想博弈论(现实的人性是多变的)博弈论里,真正的好玩家(不是赢家),称之为关键先生,他不一定是游戏的最大赢家。他可以让大家都是输家即使他输的最少,可以大家都是赢家即使自己赢的最少(甚至他仍然是输,只不过输的相对第一种选择少)。他会选择让大家赢。(你要说你也会,好吧你也会)

2

言归正传:智猪博弈假设有这么个猪圈,里面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因为两只猪都很聪明,于是养猪的主人为了省事在两只猪住的公寓(啥,公寓!)设计了一个装置:一个踏板,猪只要踩上去饲料就会掉到食槽里。但是主人想:不能让你好吃懒做呀(神马!居然不让猪好吃懒做,脑子也能抽筋吧)请看清我说的话!!!于是把踏板设计在食槽的另一端,所以猪要先踩踏板再回到食槽吃食。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一头猪去踩踏板,另一头猪就会坐享其成。(如果要进行博弈,必须对事件进行赋值,不同的赋值会得到不同的博弈结果。)较量正式开始:假设踩一次踏板会掉下10份食物,而跑过去踩踏板要消耗2份食物的能量。小猪去踩踏板,它只能吃到1份饲料,那么最终获利情况(9,-1)大猪九份,小猪还亏了1份大猪去踩踏板,小猪能吃到4份饲料(坐享其成嘛)最终获利情况(4,4)一起去,大猪能吃到7份饲料,小猪能吃到3份饲料,最终收益(5.,1)俩都不去(0,0)

3

好了,结论是什么:小猪如果去踩踏板,那么它获得的饲料要么是-1要么是1。而不去踩踏板反而要么是0要么是4,都要胜过去“动脚”。很明显老天都要你坐享其成,所以小猪要是去了那就不是“智猪”了。大猪则相反:不去“动脚”要么是0要么是9,但是动脚要么是4,要么是5。但是小猪肯定是不会“动脚”了,大猪要是不去那么也不是“智猪”了。你明白我说的好玩家的意思了吧,你要是遇到这样的小猪还不找他拼命呀。

4

智猪博弈告诉你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坐享其成。你要说这只是个假设的模型,但是其实在生活中很常见的。第一个例子:一般觉得越有身份的人越有教养,其实一部分人确实是教育好涵养好,但是有一部分人却是因为相对而言他们维持自己的风度更有利,所以在某些事情上会表现的大度有涵养。不仅如此即使是普通人,当我们碰到无赖了就无奈了。是因为他已经觉得我就这么着反正再差差不到哪去,你不就只能让步了。中国不是有句俗话: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大猪和钱多少没关系这里只是一个模型。并非那些有钱优势的人就是大猪,有的时候他们反而是优哉游哉的小猪。比如说你的上级安排一个工作给你,你辛辛苦苦做了,结果他分去了功劳的大部分。你可以不做卷铺盖走人,对于他影响并不大。这时候你就只能接受这份差事了。所以中国有句老话叫:赚钱不费力,费力不赚钱。

5

很久很久以前中国其实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话说很久很久以前: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对不起记错了是:三个和尚挑水喝的故事,简单概括一个和尚挑两个和尚抬三个和尚没水喝。这其实也是个很好的博弈模型,为什么没有发展成博弈而简简单单是一个寓言故事呢,因为没有赋值。换句话说做一件事的回报常常是人行动的潜在动力。

6

接下来,囚徒博弈话说苏联时期一天一群警察抓起了一个钢琴家。警察认为钢琴家是特务,他的谱子就是是写的密码,于是抓起来把他关到监狱里,指着乐谱说说:老实交代,这里面写的是什么。钢琴家说道:这是贝多芬的乐谱。第二天审问的人得意地对钢琴家说:我看你还是招了吧,我们已经把你的那个朋友贝多芬抓了。他现在正在向我们招供呢,你现在要是招了说不定还能宽大处理。当然这个只是个笑话,贝多芬早就和马克思住在一起了。假设甲乙两个人犯罪被抓到了监狱,检察官对他们分开审讯。检察官说:如果你招供可我只判你半年,但是你的同伴要被判10年。如果你们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只需要判2年。如果你们都抵赖我也有办法让你判一年。抵赖可能判10年或者1年,坦白可能判半年或者5年。

7

虽然从总体出发两个人都抵赖的总代价最小,但是你又不知道他会不会招供,在这种情况下毫无疑问坦白是最佳选择,因为既然你不能左右他的选择,那么你坦白他招与不招都是最好的结果。但是这如果是检察官的诡计呢。其实证据并不充分,两个罪犯事先已经商量过了:如果都抵赖很可能无罪释放。如果坦白需要被判刑半年,另一个则会被判刑10年,如果都坦白则都会被判刑5年。很可能罪犯就会铤而走险了,不是有句话叫:不自由毋宁死。而且在巨大利益面前人容易达成一种不约而同的默契。很多人认为囚徒博弈是个双方博弈(两个囚徒的较量)其实囚徒博弈是个三方博弈。监狱方面还要破坏囚徒之间建立的可能的信任(所以才有了那个笑话)。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有的时候建立信任是活的最大收益的必要条件,这也就是信任的价值所在。所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充分的沟通去构建这份信任,但是我同时提醒信任不是万能的。原因嘛在第二点(虽然我本身并不赞成第二点)第二个(虽然我不赞成这句话,虽然这句话在博弈论里是正确的):没有所谓的忠诚,不背叛只是因为诱惑还不够大。

8

插播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不同的人心里价值观不同所以造就人认识的不同:甲和乙去出游,分别带了3块蛋糕和5块蛋糕做午餐,中间有个人路过和他们共进午餐,并付给他们8个金币(别问我3个人怎么分8块蛋糕这么幼稚的问题,没学过分数呀陈美嘉同学)乙说:我带了5块蛋糕我分5个金币吧。甲不同意:我们是一起吃的要平分这8个金币。于是他们找到了丙,丙说:你们每人吃了三分之八块蛋糕。甲你带了3块蛋糕,自己吃了三分之八块,路人吃了你的三分之一块。吃了乙的三分之七块。所以你只能得一个金币,乙得七个金币。

9

我上次提到过纳什均衡。什么是纳什均衡无论对方采取什么措施,你的对策都是最优的策略。然后对方也如此考虑,在一个动态调整过程中,你们的策略逐渐变成一个稳定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是和电视剧的皆大欢喜不同,纳什均衡并非人人都是赢家,只不过每个人都会尽自己努力达到最好的结果。是一种稳定的结果,也就是说按理来说事态应该这样发展。但是在现实生活着事情往往复杂得多,既有打破常规的人,又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你不可能借助一个模型去分析问题。而且在生活中还存在着合作模型这种就不是所谓的皆大欢喜而是合作共赢。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