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93今日阅读:91今日分享:37

“21天效应”——教师培养学生习惯指导意义

什么是21天效应呢?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这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
方法/步骤
1

根据我国成功学专家易发久研究,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第二阶段:7-21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自然',但还需要意识控制。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不经意,自然',无需意识控制。

2

我们常常慨叹学生不听话,毛病多,现在回想一下,是我们对于学生不良习惯没有长时间的加以关注并督促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

3

一、扬长避短,发挥学生长处。每个学生都不会是一无是处的,我们应当有耐心,对学生的优点加以扬长避短,加以关注,多鼓励,这样的话学生就会在老师认知的情况下,逐步的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4

二、加强理念教育。勤于说服教育。我们每天多说几遍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完善,学生就会在这种情景下逐步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

5

当然,改变不良理念和不良习惯会是一个极不舒服、极不情愿的事。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我们应当从点滴入手,让学生每天有一种自我克制,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要记住改变任何一个理念、习惯时都要不断重复,直至21天,甚至21天以上。

6

三、加强制度约束,形成习惯。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说了很多,学生就是不听,其实还是没有约束力的问题。我们通过制度,实行奖惩,学生会感到自己错了,会受到惩罚,对了,会受到鼓励,这样来制约学生,形成好的习惯。l

7

四、勤于总结,论功行赏。比如我采用了学生量化制度后,每半月一公布每个人的量化分数,每两个月进行一次奖励会。达到标准的奖励,这样在每个阶段,我们会随时关注到学生的变化,及时对一些落后学生跟踪,教育,这项制度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对于学生习惯的养成很有帮助。

8

现在,看到了21天效应的理论,一方面给我们一个启示:多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一方面,自己还很高兴,我实行的制度和方式对于学生习惯的养成很有用,一直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依据,只是自我的想法,通过这个理论,更增强了我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注意事项
1

有感而发,多多积累。帮助到你请支持,投票。

2

本经验由“行者致远的歌”创作。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