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724今日阅读:39今日分享:10

父母应对孩子怕打针的妙招

孩子打针时哇哇大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多数孩子在父母的安慰下可以很快平复,也不会特别抗拒打针,而有些孩子反应特别强烈,父母到底应该用什么妙招应对呢?
方法/步骤
1

提前告知,提高孩子的理性认识。父母可以提前告诉孩子打针这件事,生病了很不舒服,打针可以帮助孩子不生病或少生病了,生了病打针之后就好会好,从而引发孩子对打针的期待。

2

父母调整自己的紧张情绪。在打针的过程中,首先父母自己要做到镇定。因为孩子是从父母的气味、体温、呼吸的节奏、皮肤的感觉中获得安全感的,如果这个时候父母本身很焦虑,这无异于告诉孩子一件重大的事就要发生了,无形中增加紧张气氛。

3

接纳和安慰。出于人体自我保护目的,当外部刺激进入机体立即会引起人体的一种不舒适的感觉,从而引发一系列反应。对于孩子来说,这种体验是非常不愉快的,害怕打针,实质上是再自然不过的人的本能反应了。孩子对疼痛的感知与成人也不一样。打针的疼痛对于成人来说,也许不值一提,但孩子的承受力只有成人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所以他所感知到的疼痛可能是成人的几倍甚至是十几倍!所以父母要认可和接纳孩子的害怕心理和疼痛感受。

4

别拿打针说事。有些父母常这样吓唬孩子:“再不听话,就让医生给你打针!”这样一来,孩子已有的感觉在语言营造的情境中又一次被不恰当地强化和放大,本来并非不可忍受的感觉变得难以承受了。打针留给身体的疼痛感,以及疼痛感所带来的恐惧,妈妈温柔耐心的抚慰很快就能化解;但是,如果这种疼痛带有惩罚的意味,那么这种生理上的疼痛,就会带来一种心理上的疼痛和恐惧,它往往会冲淡亲子之间的情感,给这种亲密关系带来破坏。

5

努力营造孩子熟悉的场景。孩子对于不熟悉的事物通常抱有一种恐惧、害怕的心理。在医院这一陌生的场景中,戴着口罩、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各式各样的针管、仪器,和我们日常的生活场景有很大的差异,孩子到了这样的陌生环境,行为自然也会变得谨小慎微。孩子去打针时,最好父母都去,所有孩子依恋的对象都在场,会让孩子从心理上感到支持和安全。

6

再带上心爱的玩具,更能安抚他的情绪。

7

转移注意力。父母可以事先准备一个轻松的小笑话、小故事在打针的时候讲,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到故事所讲述的场景中去,能有效减轻孩子的痛感。

8

给孩子传递勇敢、快乐的正面期望。可以这样对他说:“你是个勇敢的孩子、坚强的孩子,爸爸妈妈最喜欢宝宝的勇敢和坚强了。宝宝打针的时候也是这样,对不对?”父母强诱导性的、正面的语气往往能够激发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使自己的形象符合你的期望。

9

和医生进行交流。告诉医生孩子的兴趣点,以便在打针时和孩子进行交流。虽然医生和孩子并不熟悉,可是来自陌生人尤其是医生的夸奖非常有用。在孩子自我形象的确立中,他会觉得非常自豪:“连医生都说我勇敢呢!”

10

激发孩子内心的自我价值感。两岁以后的孩子有了自我价值感,当孩子打针时,妈妈可以对孩子说:“谢谢你宝贝,谢谢你愿意打这个针来帮助妈妈(因为妈妈会担心孩子的健康)。”妈妈的话会让孩子心里有一种价值感。

11

探询对比法。打针的时候,父母可以对孩子说:“宝贝,你这次打的是什么针,我想你告诉妈妈,是这次打的针疼一些还是上一次打的针疼一些?”在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哭还是不哭的时候,我们让他思考哪个更疼——闭上眼睛,体会一下,是针扎进去那一下疼,还是往里打药的时候疼。但不要忘了对孩子说,要是想哭的话可以趴在妈妈怀里哭。

12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为了打消孩子害怕打针的心理,平时可以跟他玩玩打针游戏,在游戏当中,孩子配合着完成了打针的过程,父母可以用奖励的方式赞扬孩子勇敢,比如他爱吃的东西、喜爱的玩具等。

13

不要阻断孩子的情绪发泄。打针引起的疼痛会让孩子嚎啕大哭,很多家长在此刻就会阻止孩子。被打疼了哭是很正常的情绪发泄,用父母权威命令压制孩子的情绪,反而适得其反。

14

塑造好医生的形象。父母在孩子心中塑造医生帮助小朋友看病的正面形象,让孩子知晓打针的益处,他们会慢慢认可打针的作用并勇敢地面对。

注意事项

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