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016今日阅读:195今日分享:14

落实计量技术机构《质量发展纲要》的几点思路

质量强,则国强——这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准则。2012年2月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这是进入21世纪我国第二个质量发展纲要,是指导未来十年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全国包括质监工作者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值得关注的一件大事。    质量发展,重任在肩——质监工作者应牢牢遵守的职业信念。笔者认为,计量技术机构(以下简称“技术机构”)是推动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更应担当起质量发展的重任。《纲要》就此特别阐述了强化计量基础支撑作用、加快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建设两个论断。不难看出,国家未来十年必将加大对技术机构的支持力度,我们应有所准备。技术机构不能片面追求硬件水平的提高,而应着眼于管理、服务、文化、人才等多种因素全方位可持续性的发展。在此,笔者试着从“五个化”角度,提出技术机构贯彻落实《纲要》的几点思路,与大家交流探讨。
方法/步骤
1

硬件现代化——下大力气提升技术机构硬件建设    检测装备和基础设施是技术机构硬件建设的核心。随着计量器具数字化、集成化、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检测装备和环境条件要求也越来越高,技术机构务必紧跟时代步伐加强硬件建设,不能止步不前。笔者认为应把握两点:    一、基础建设要适度超前,预留发展空间    技术机构的发展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战略考虑。当原有的设施和环境不能适应需要,尤其城市化进程加速,相当多技术机构受空间限制和磁场、电场、振动等因素影响越来越明显,已严重影响量值传递工作,制约了事业发展的进程,开辟新基地是必然选择。但新基地建设一定要量力而行,负担适中,规模要切合需求。要在科学论证下预留发展空间,绝不能过于超前,以至于几年甚至十几年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同时也要警惕,不能由于过度建设带来沉重负担,造成多年不能翻身,甚至没有资金提升能力建设,贻误发展契机。    二、装备更新要有可行性论证,不能一引了之    检测装备的更新,既要有服务高新技术领域新项目的发展要求,也要从满足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立基本需求人手,综合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装备引进务必进行可行性论证,尤其一些高科技检测设备动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要对效益论证、成本回收年限等进行有技术专家参与的科学论证,建立对设备申请及使用的问责制。切勿为了上项目,扩大经费支出渠道,上一些本不该上的设备,既浪费经费,也造成资源闲置。

2

管理精细化——强化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力    技术机构资金往来和创收盘子大,拥有设备和厂地,人、财、物管理相对复杂。许多技术机构成立较早,运行机制已跟不上时代节奏,有必要提高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完善制度建设并强调执行力,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构建透明公开的财务管理体系    财务管理是技术机构运转的重要监管区,可建立班子成员财务共管机制,杜绝“花钱一支笔”,财务报销形成多级审核制,重大资金支出实现集体审议,要有技术专家甚至职工代表的意见反馈。财务部门应定期汇报财务运转及年终财务决算,部门消耗以及职工工资、公积金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信息可实时查询。    二、实现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模块化    质量管理离不开信息化手段,包括电子证书备份、仪器收发条码识别等都是信息化的体现。我们还应考虑利用VPN等远程技术解决异地网上办公的难题;对质量体系文件进行无纸化电子管理;对技术人员档案实现电子存档;对项目管理实施申报、经费使用等实现动态化管理以及运用开辟业务短信提醒平台等形式多样的模块化管理手段。    三、转变管理模式引入量化考核机制    传统意义上的管理模式弊病很多。尽管划分了职责,常常因执行与否,效果如何,没有客观的评价和制约手段。因此,需要建立一种科学、动态的考核评价体系,把创收、行为、效能等量化赋分,并分期考核。通过量化评价,将实现管理方式的具体化、数字化,有助于降低暗箱操作、推诿扯皮等现象发生,不失为推进技术机构民主管理的有效手段。   四、创新理念提高服务效能    市场竞争会因服务理念是否先进,服务措施是否人性化,影响客户的选择。技术机构可从三个方面创新服务理念:一是接待服务。建立首问负责制,客户送检、咨询等事宜不仅要有人管,还要管好、管细,要实现服务一条龙。二是下厂服务。专业实验室间应密切配合,信息和检测资源共享,做到第一时间响应。三是维护服务。健全客户关系网,指定业务联系人,做到定期回访。

3

发展多元化——立足主业向多层次、多领域拓展    技术机构发展不能走独木桥,量彻计贯更不能局限于传统思维。当前,相当多的技术机构在发展模式上大同小异,还在围绕计量谈计量,这其实很危险。技术机构的同质化,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已经给技术机构的发展甚至生存敲响了警钟。立足量传主业走多元化和差异化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多元化发展一定要结合地方建设和社会、民生需要,量时度力,顺势而为,提高对社会的贡献率。    一、紧紧抓住科研创新引擎    随着市场资源的饱和,技术机构间的竞争将逐渐脱离拼市场、抢客户的粗放阶段,转向科技创新主导下的技术实力比拼。因此,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规范科研体制机制,有效激励和量化;要善于借力,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进行科研联动,合作共赢;要拓宽科研领域,瞄准民生计量、生物技术、信息工程等新领域提高计量检测能力。   二、积极服务地方优势产业    各省都有一定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技术机构要抓住有利契机,结合地方产业特点和发展实际,主动申请筹建国检中心,促进地方产业发展,带动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此外,要深化院企合作、院地合作,开辟新模式和合作平台,发挥检测资源和客户资源优势,通过提供产品展示、技术咨向、设备维修等服务助推地方产业发展。   三、强化能源计量平台建设    省级技术机构汇聚丁全省高精尖设备资源和专业化力量,对解决企业耗能设备技术指标的检测,改善能源结构等问题有巨大优势。在能源计量平台建设上有广阔的空间,应加大节能检测设备的引进和人员培训力度;切实深入企业一线,开展水、电、热能平衡测试,节能评价,能源限额对标等工作。尤其要突出开展以“能源计量数据采集”为重点的能源数据管理工作。    四、提高技术机构质检能力    技术机构有着丰富的检测资源、依托设备和技术优势,技术机构可参与企业生产,为工艺控制和产品质量提供技术服务。同时,还可为客户提供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检测系统等其他服务。

4

文化本土化——使计量文化真正成为事业发展的推进剂    技术机构应着眼于计量文化发展的长远价值和战略意义,坚持科学化、人性化、本土化打造,使其成为技术机构能力提升的推进剂。    一、正确看待计量文化的定位    计量文化不是可有可无,没有先进的计量文化支撑,技术机构的发展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更谈不上发展的生命力。职工的集体荣誉感、主人翁意识以及良好的行为、理念和形象都需要计量文化的持续引导和塑造。在促进机构发展、凝聚力量、改进作风等方面计量文化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计量文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长远规划,要列入技术机构建设的重要日程。   二、准确把握计量文化的尺度    做好做大计量文化不是一件易事。计量文化不能照葫芦画瓢,没有自己的特色,更不能徒有华丽的外表,内里却空空如也。相信多教技术机构不希望落入计量文化构建的俗套,但事实上,确有一些技术机构过于强调形式上的计量文化——标语理念很多,文体活动搞得不少,文化装点也很美,但支撑技术机构运转的制度文化、职工行为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却跟不上节奏,这其实是一种计量文化的虚假繁荣。计量文化不能只做表面功夫,也不能强硬的向职工灌输,更不能靠钱硬堆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无形的计量文化才是我们真正要追求的。    三、科学构建计量文化的内涵    我们追求的计量文化不能局限于形象载体范畴,要广泛融入到检测环境、规章制度、服务举措等各个环节,渗透到职工的一言一行,其构建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计量文化可以模仿,也可以创新,但最终要实现本土意义上的文化,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当然,领导重视、职工认可、举措科学、包装适当、循序渐进是构建成熟计量文化缺一不可的因素,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耐心。

5

人才梯队化——深化人才发展战略,实现人才效益最大化    人才是技术机构发展之本,要上升到战略高度来对待。但因体制和观念的原因,技术机构人才战略与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机制有待完善、渠道有待拓宽,笔者考虑可从以下三个方而加强。    一、引进机制    要放宽眼界,健全完善面向社会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公开引进机制;要为人才引进积极造势,烘托氛围;要敢于顶住压力,规避不合理的进入渠道,公平、公正、公开地阳光操作。此外,我们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建立人才引进、储备和交流共建机制。对于引进的人才,要给予政策、能力发挥等承诺的落实,切不能让人才无用武之地。    二、培养机制    引进人才只是对人才需求的补充,我们还应立足于人才的培养。要建立人才梯队培养的长远规划,加强人才库的建设。尤其年轻技术骨干,技术机构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多提供机会。要为人才培养开通“绿色通道”,以学习汇报会、专家讲学、岗位练兵等多样化手段,引导和强化人才培养。    三、使用机制    使用人才要注意方式方法,无论技术骨干还是管理人才,我们不能凭经验,更不能靠权力,要建立在有广大职工监督、行使权力的民主基础上。包括干部选拔、岗位竞聘等,都要以公开演讲、民主测评等方式确定,最大化体现民意。人才使用要打破干部群众的身份界限,创造同等机会,构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才结构合理的人事管理运行机制和用人机制。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