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888今日阅读:113今日分享:31

微循环调节的作用

一、全身性调节  (1)血压调节机构  为了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和应变性变化,需要通过小动脉、细动脉及其他微血管紧张性的强弱及血管的收缩、舒张功能的变化,微血管数之增减,动、静脉短路支的开闭等,以及循环血液量和心搏出量的调节才能完成。各种调节机构都要通过上述不同环节才能发挥调节作用。  (2)血量、血流调节机构  全身循环血量需要保持稳定,重要器官如脑、心、肾的循环血量需要维持恒定,但在某些生理变动和功能负荷时,部分器官的循环血量需要增加,部分器官则又需要减少。循环血量、血流的调节机构主要是通过改变血流阻力、血管紧张性及舒缩功能、血管运动性以及血管内容量(微血管数、微血管管径)和动、静脉短路支开闭等环节实现的。二、局部性调节  微循环局部调节的最根本意义在于维持其灌流区域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稳定和保证其临时变动的需要。微血管内的血流(包括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液)和组织、细胞之间的交换面积、交换时间、交换速度等是直接影响物质交换的三个主要因素。微循环的各种调节机构作用于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通过不同环节改变交换面积、交换时间和交换速度等,完成局部调节作用。  (1)代谢性局部调节  组织中氧的传输与物质交换和微循环状态紧密相连。局部调节不仅有神经系统参与,还受组织环境改变(如CO2、pH、及其他代谢产物)的明显影响。代谢性局部调节能调节75%的局部血流。  (2)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细动脉是毛细血管前的阻力血管,其阻力占全部末梢阻力的80%。细动脉的收缩、舒张调节毛细血管网的血流。剌激交感神经则细动脉收缩,CO2张力增加时,脑、消化道的细动脉舒张,阻力降低。乳酸等组织代谢产物直接影响细动脉的紧张性。  (3)毛细血管功能的调节  包括血流量的调节和组织细胞与毛细血管距离的调整。具体是:①开放的毛细血管数(密度);②分流;③毛细血管床的形态、长度、立体结构。  (4)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细静脉既是容量血管,又是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占末梢阻力的20%。它既调节毛细血管血流,又调节物质交换。毛细血管内压决定于毛细血管前和毛细血管后阻力之差。组静脉占末梢血管血容量的60%以上,在词节静脉血流和心排血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5)血管通透性的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通过三个途径调节物质对血管的通透:①调节开放的毛细血管数;②改变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之比,即毛细血管的静水压;③调整微血管内皮的'孔隙'大小和数量。剌激交感神经,细静脉内皮细胞收缩,出现洞隙。封闭α受体可以抑制剌激交感神经引起的血管通透性亢进。  (6)自动调节  当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时,通过局部调节可维持局部血流量的稳定。脑血管、心肌血管的自动调节强,肾血管亦有自动调节能力。肌肉血管、皮肤血管无自动调节功能。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