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351今日阅读:113今日分享:31

愿每天活的像考试前那几天

最近,小编在准备复习考试,这才发现原来自己的效率有这么高,用一个礼拜时间把一本书,一本在上课时只是简单听一下的书搞的明明白白,用英语老师的话讲,那叫“吃的透透的”。 其实说实话,那本书讲完之后,你要问我讲的什么,我还真答不上来。这既是由于自身自律能力比较差,不能每节课都自我约束,从而导致后面“习惯性”的不听;同样也是由于身边环境的感染。 上了大学,尤其是大一下学期之后,大家对考试不再敏感了,因为经历过的都知道,在考试前自己有足够的时间来复习。这里用复习这个词,我想是不太恰当的,与其说是复习,倒不如说是预习,多数人上课基本上是玩手机;亦或者是在听“说书先生”说书;再或者就是在梦游一般,就是人来了,心没来,经常看到坐我旁边的潇弟一节课下来书都没有翻开。 大学上课大家都有了这种“根深蒂固”的想法,想要考到高分,争取拿奖学金的途径,除了每天上课的四十五分钟认认真真的听讲外,自己还有另外一条路,那就是考前“闭关”。 与其每天在上课的四十五分钟上思想不抛锚,倒不如自己一个人在自习室安安静静的参透一本书,这或许是多数人的想法。 这种想法在大学时代,其实永远不会终结。这即与二十岁左右这个年龄段人的那种自我能力不断提高的原因有关,又与大学培养学生的宗旨有着密切关系。 还记得上学期《计算机网络》的那位很“懂大学生 ”的贾老师。他给我们讲了很多他大学时的故事,讲了他的几个现在都很牛逼的室友,而自己现在与人家那个差距啊,隔了个十万八千里。他讲当时他读书时候也是比较贪玩,临到考试前,就和同学一起“闭关”,几天把一本书看完,然后轻轻松松去参加考试。 贾老师的大学与我们现在的大学在时间上来说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但是他们当时的一些“方法”,考前“闭关”的方法延续到现在,我们依旧还在用。 大学时代其实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自我学习能力,自我“闭关”。这也正符合 现在大学都一贯保持的大学生教学方法,“放养式教育”。 自我学习能力,这是一个在大学时代经常有机会可以培养的能力。作为本校“四大名补”的吴老师,他总是爱批评我们编程时,不是照着书敲代码,就是拿着个手机百度。在他看来,作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应该平时一个人带着电脑去自习室敲代码,学会不断创新,而不是只会书上的东西。 自我学习就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其实这位老师讲的一点都没错。只有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创新,想到新的解题方法,新的算法,这样才真真做到了自我学习,也才真真达到了本科大学生教育的标准。 在考前,我们能够安安静静的在自习室复习,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有压力。压力从何而来,那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希望自己考到较高的分数,这样才能拿到奖学金。 当然大学是一个几乎任何梦想都可以存生的地方,有些人的期望不一定在奖学金上,比如在其他兴趣上,那对他们来说也就不存在什么“闭关”的概念,也许只需要随便看下书,就能过,六十分毕竟不是那么难得。 效率的高低,完全是由自己决定,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外界环境让自己朝着这个方向进行着。在大一的时候,我们是要上早读的。所谓的早读,就是让你早上六点半就必须起床,因为七点十分开始早读,但我们总是不走寻常路。 现实是我们往往睡到六点五十,哪怕几分钟,我们也要“珍惜”。接下来就是一个时间高度利用的过程。二十分钟起床,穿衣,洗脸,刷牙,吃早餐,从学校南区走到西区的三教上早读。在外人看来,这怎么可能做到。 但现实是我们做到了,当时经常跟超超说这早上的时间利用效率太高了,要是每天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能这样过,那我觉得自己的人生简直是赚翻了。 考前“闭关”,或许不同的读者对这个行为有与小编不一样的看法。当然,这是正常,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对同一件事物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但小编希望你不要对任何事物抱有成见,这里的成见是现成的看法与既有的观念。 如果每天都能活的像考试前几天那样,那我想,这样的人生,我会觉得很值,这样的大学,我会觉得很难忘。 昨天谈到的自律的故事,当时我第一次看到,我真的很震惊。醒目的“不能不趁三十之前,立志猛进也”,更加激励着自己。 小编其实也是一个自律能力比较差的人,很多时候,都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总是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自律,越是在最好的年纪,最好发展的时候,显得越加的重要。 自律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那些能真真做到自律的人,往往都是人生的赢家,他们有属于自己的崇高期望,这种期望能够不断的鞭笞着自己的行动。 愿自己的每一天都像考前那几天那样,这样的大学时光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也最无悔。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