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351今日阅读:113今日分享:31

教育孩子的心理效应--超限效应

有一次,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起初,他认为牧师讲得很好,深受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演讲还没讲完,他变得不耐烦了,只想捐一点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仍没讲完,于是他决定分文不捐。等到牧师结束他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气愤已极,非但不捐,还从盘子里偷走两元善款。这种因刺激过多、过强和过久而引起的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的教育中,我们广大教育者是不是以常常以爱的名义,为有意无意犯下令人气愤的错误的孩子批评了一次两次后觉得还不够解恨,于是有了“不厌其烦”、“苦口婆心”的“教育”,或者,在很多时候,家长们或老师们在不经意间总是重复那几句自认为“经典”的所谓“警句”、“故事”,目的是让他要好好的记住,甚至总觉得只有这样才尽到了做家长或教师的责任。但现实呢,往往是事与愿违,因为孩子们犯错后原有的内疚感被我们的连番“轰炸”赶得一干二净,甚至还有了几分“仇恨感”。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真是爱子心切,责之心苛啊。我想,很多孩子的逆反心理的产生,和家长或老师间发生的冲突的原因,就是对孩子们“超限”了。因此,理智聪明的家长和教师们,如果你真爱他们,给予他们的“爱”也要适可而止,否则将适得其反。超限效应也时常出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教育中。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往往习惯于不止一次地重复同样的批评:“你说这到底是因为什么?”“不好好做作业对吗?”“把你家长叫来!”“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就是不长记性!”初听批评,学生可能会因为自己的错误而感觉内疚;可是由于老师批评起来没完没了,学生就会感到不耐烦,甚至与老师对立,最后干脆来一句:“我偏这样,你能怎么办!”学生一较劲,老师的工作就会很被动,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双方互不原谅,持续冷战!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