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394今日阅读:86今日分享:14

与李子勋老师探讨:什么样的心理最健康,兼论抑郁症的治疗

李子勋老师是我国目前最有名的心理咨询师之一,在《心理访谈》中出现的李子勋呈现出学富五车的广博,再加上镇定温和、儒雅的形象,人们纷纷被他极富亲和力的个人魅力所吸引。李子勋老师参加了央视的《人物》节目的录制,我反复看了这个节目的视频,其中李老师的一个观点我不敢苟同,现撰文专门进行探讨。根据谈话、字幕整理:“如果不想让自己抑郁的话,就不要让自己太高兴。因为高兴的结果就是情绪会低落的。或者我们要让高兴慢慢地来,他才会慢慢地走。”“最健康的状态就是保持了一点轻度的愉悦感,就像我们看玫瑰花的那种感受,我们不是很喜悦,不是非常兴奋,但是我们看那玫瑰花,轻轻地问着它的香味,内心有一种淡淡的喜悦,那种感觉是一种最健康的状态。因为这种感觉你可能维持很长很长。状态最健康,因为最持久。”什么样的心理最健康?或者我们心理调节的目标是什么?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我们可以对一些基本事实进行探讨,争取对这个问题有个更清楚的认识。一、高兴的结果就是低落吗?“高兴的结果就是低落”,如果说在某种情况下会如此,是正确的。比如乐极生悲:由于过于高兴,失去了谨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或者有时过于高兴,过于high:搞得透支精神体力,导致之后疲惫,有些失落。或者目前的很高兴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想象的的基础上,如果知道想象是假的,也会低落。如果说高兴的结果可能是低落,我举双手表示赞同。但是如果说“高兴的结果就是低落”,这就违背生活常识了。我们看孩子,他们常常很高兴,但是高兴之后最多是平静,很少看到低落啊,更不要提抑郁啊。成人也是如此,一般说来高兴之后就是恢复平静,低落一般是由具体的事情引起的,与之前的高兴一般没有什么因果关系啊。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咬文嚼字?不是在做文字游戏。是因为李老师把这个观点作为抑郁症预防方法的一个理论基础,所以有必要澄清。既然高兴与低落一般没有大的因果关系,那么“如果不想让自己抑郁的话,就不要让自己太高兴”这个观点与方法就没有什么价值了。说句实话,(恕我可能我孤陋寡闻),我检索了一些关于抑郁成因的论文,抑郁的原因很多,但是我目前还没有发现他人关于高兴导致抑郁的研究。也许正如《人物》节目所说:他的理论让医学界震惊!二、我个人推荐的最好心理状态什么样的心理最健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标准答案。先谈谈李老师的观点:最健康的状态就是保持了一点轻度的愉悦感。因为李老师认为这样最持久,而很喜悦、很兴奋是不大好的,因为这会带来低落。我从符合一般人“人性”的角度出发,认为:最好的状态是适合于情况的自然状态——该高兴的时候就高兴,该兴奋的时候就兴奋,该平静就平静;该紧张的时候就紧张,该放松的时候就放松。其中自己喜欢或接受的情绪顺其自然就行了,自己不喜欢、觉得不舒服的情绪要主动调节、改变。什么情绪好?没有标准答案,喜欢就好,适合情景就好,不要过度就好。以忧伤为例,有时你会喜欢淡淡的忧伤,诗意的失落。如果是忧郁症的忧郁,一般不会喜欢了,需要改变。高兴,一般挺好,但某些场合你忍不住笑就不好了,需要控制。悲痛,有时是适合的情绪,但过头了,就需要调节。今年苏迪曼杯在青岛举行,我到钻石馆现场全程观战中国队的比赛。观众气氛热烈,看到林丹很兴奋,球打得好也很高兴,打到激烈之处有的人说紧张得“心提到嗓子眼了”。这样是自然的,是符合人性的,是一种痛快淋漓的享受。如果你此时告诉他应该淡定,他会用看外星人的眼光看你的。但是作为林丹,在保持适度兴奋的前提下保持平静、放松,比较淡定,把它当做平常的一场比赛,这是他此时应有的状态,因为这是最适合比赛的一种状态。情况不同,应当有相适应的情绪。 三、要通过“不要太高兴”来预防或治疗抑郁吗?这是个李老师独创的方法,没有见过研究论文,所以无法判断其有效性。抑郁症除了通常的药物治疗之外,还可以通过认知疗法来进行。最近的一系列研究证实:在减轻抑郁症症状方面,这种方法比传统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要快得多。这项革命性的治疗方法被称作“认知疗法”。(伯恩斯《新情绪疗法》P4:http://wenku.baidu.com/view/0a4be16727d3240c8447ef45.html)这是一本可以自助的书。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