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506今日阅读:60今日分享:41

网民信息泄露的几大途径

2015年7月22日,《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表明中国网民的信息泄露占比网民总数的80%,泄露信息包括姓名、电话、学历、住址、通话记录、浏览痕迹甚至是身份证号等重要个人信息,那么如何根据泄露途径来采取一定的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工具/原料

电脑、手机、互联网

网购——泄露信息重灾区
1

网购令网民权益损失最严重,网民遭受损失的范围广,平均损失规模大,曾在网购中遭受损失的网民比例高达65.3%,平均经济损失为176.2元。网购主要陷阱如下:

2

旅游网站:假机票、假车票和门票导致损失。

搜索引擎——最普遍
1

最严重的是搜索到假冒网站/诈骗网站。冒充银行、、电视台等进行中奖诈骗的网站,除此一些非法金融类网站夸大收益率来诈骗群众。

2

“诱导用户点击“的现象,对网民选择权和知情权的侵犯中最为严重。比如”无法关闭广告信息”等方式。

手机及手机APP——新形式
1

收到病毒信息、收到‘钓鱼’信息、收到商业信息和收到色情信息。

2

“冒充10086、95533等伪基站短信”和“冒充公安机关、卫生局、社保局等公众机构进行电话诈骗”,占比都超过半数。

3

预装软件无法卸载,对网民选择权和知情权进行侵犯。

消费者个人如何防范
1

最新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最担心泄露的信息类别是网银信息(53.8%),其次是身份信息(23.7%),再次是网站账户、密码(16%)。因此针对这几点防范:

2

首先最基本的是,给自己的电脑以及手机安装杀毒软件,不要让联网设备“裸奔”,定期杀毒应该成为一种习惯。

3

在进行网银、支付宝等涉及资金的网络操作时,要确保使用安全的浏览器、登录正确的网站地址,不要单凭记忆输入网址,有些仿冒网站的网址往往与正确网址相似度非常高,小心上当。

4

网上购物选择正规、大型电商。淘宝购物不要随便打开旺旺中的重新支付、低价促销等链接。个人但凡涉及资金支出的账户,都要单独设置安全级别高的复杂密码,而且最好定期更换。另外在公共电脑上不要使用“记住密码”模式。

5

在网站注册账号时,只填带*的必填项,尽量提供最少的信息。另外,最好不要在陌生网站随便注册账号。网络浏览时,不要随意点击弹出窗口。

6

不随意打开陌生邮件,尤其是带附件的邮件或者声称中大奖的邮件。下载到本地的附件打开之前先扫描杀毒。附件是木马程序等的最常用载体。

7

尽量别“蹭网”。手机接入未经认可的无线网络,有可能会被窃取个人移动设备信息。在接入公共场所的无线网络时,也要注意不要在手机上进行网银、支付宝等敏感信息的操作。

8

如今在微信上测性格、测运势等链接泛滥。这些链接通常会要求你提供姓名、年龄等基本信息,后台还会直接获取你的手机号码等信息。为了一个压根不靠谱的测试结果,提供这么多重要信息,实在得不偿失。

9

不要随意把个人敏感照片、数据上传到云端。

注意事项

遇到严重信息泄漏问题,应采取法律手段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