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837今日阅读:145今日分享:43

当公务员还是创业?是个问题

很多部门组织的很多调查的结果跟我们的经验往往有一定的出入。最近,共青团广州市委联合中山大学组建专业研究团队,历时半年对广州城区青年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本次调研主要针对年龄介于18-35岁之间的在校大学生、城市在职青年、农村务农青年、异地务工青年、特殊关爱青年五类青年群体。调查显示,在择业方向上,广州青年首选“自主创业”,而非“公务员”。在选择“自主创业”上,比“政府公务员”平均高出十个百分点以上。如在校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占24%,选择公务员的比例仅为14%。而我们耳闻目睹的,却是公务员考试的持续升温。据统计,2003年,全国报考国家公务员的人数为12.5万,报考与录取比为16:1。十年后的2012年,报考人数已经激增到130万,报考与录取比高达53:1。毫不夸张地说,国家公务员考试已经成功地超越了高考,成为名符其实的国考。事实上,此前,也有多个调查显示,公务员是大学生就业的首先。而参与到自主创业队伍中的青年,是否有如此快的增速,没有相应的统计数据。但有一个数据可以作为参考:2001至2008年,我们个体户数量以每年8%的速度在减少。虽然个体户不能与创业完全划上等号,但我们知道,当下众多著名的企业与企业家,都是从个体户发展而来的。显然,调查结果与近十年来的大趋势颇有抵牾之处。我并不是在怀疑这个调查的专业性和可靠性,我想调查结果应该如实地反映了广州青年的主观意愿的,但主观归主观,真正到了做出实际选择的时候,恐怕公务员仍然最受追捧。为什么青年们尤其是大学生的主观愿望跟实际选择有如此大的反差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青年们“不得不”报考了公务员。其实公务员这个职业并不见得适合每个人、每个专业,大部分人对自己适合干什么,应该也是心知肚明,并不是每个人都想当公务员。而创业虽然有风险,但其挑战性与潜在的高回报,更加符合青年人的个性,更具有青年人特有的理想主义色彩。从青年人的本性来说,选择创业的人比选择公务员的人多,很正常。但现实却不得不让年轻的人们违背了自己的内心,显然,在现实生活中,公务员职位的含金量,更具有诱惑力。而创业的空间却越来越逼仄。于是,很多人想创业,却最终选择了报考公务员。我们不能责怪那些背弃自己的本来愿望和特长而报考公务员的年轻人,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人的天性,更何况,这完全是在法理人情的范围之内。但如此庞大数量的人进行心甘情愿地进行“错位”的选择,对于社会来讲,却无疑是一种损失。一个好的社会,应该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而非相反。我们知道,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资金往往会流向利润最高的行业。其实就业如此,人才也会向资源最为集中的行业流动。千军万马进军国考的事实说明,政府依然掌握着最多的资源,在政府工作的人员其前途和钱途也就相应的“水涨船高”。但这绝非社会之福,因为社会财富的生产,主要不是靠政府,而是靠政府之外的各行各业,那么资源也就应该据此而分配。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把那些过度集中在政府的资源重新进行配置,让资源合理地分布在各个领域。比如说,那些有志于创业的人,因为资源的增加,他们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与更少的后顾之忧,从而增加了实现理想的机会。如此,就要以引导人力资源在全社会合理流动与配置,让有着不同梦想、具备不同才干的人各得其所。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