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265今日阅读:154今日分享:43

答疑:如何解决偏离方案对临床结果的影响

LinkLab 11月26日文章介绍的“偏离方案” topic得到了广大用户粉丝的关注和讨论,有用户留言提到如何处理偏离方案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今天,小编将继续这一话题,希望能帮助到更多对偏离方案带有疑问的用户。也欢迎大家多多给我们LinkLab留言,小编会为你一一解答哦。对于偏离方案(protocol deviation,PD),先稍微回顾下它的含义,强调的是偏离或违反GCP原则和试验方案的行为,无论这种行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它对于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归纳为:影响研究数据的质量与完整性。偏离方案如果是失访或未测量指标造成的问题,主要导致收集的数据不完整。对于这些缺失数据的影响,需要根据数据的属性而定。而数据缺失,根据Rubin 1976年提出的模式分为三种:l完全随机缺失(MCAR):数据缺失是随机的,与其他变量或属性无关,可通过分析完整的病例数据解决;l随机缺失(MAR):数据缺失不完全随机,仅依赖于完全变量,缺失比例超过10%,即为不完整,可通过进行缺失值分析、填补缺失值、进行敏感分析解决;l非随机缺失(NMAR):数据缺失仅缺失变量自身相关,由变量自身的特点导致,这种缺失不能忽略,可通过探讨偏倚的大小、进行敏感分析解决。首先,我们在使用database时,并不会使用全部的变量进行分析。如果分析变量没有缺失将不对结果造成影响。但是,如果是需要考虑的变量缺失,则将对结果产生影响,可以尝试如下方法:l方法一:忽略不完整的数据,仅对完整数据进行分析。但这种分析违反意向性治疗原则(ITT),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分析易产生偏倚,所以不建议作为主要分析;经验上来说,失访数据>10%时,则不建议采用这种方法,产生的偏倚较大。l方法二:使用已有数据填补缺失数据方法。目前最常用的是末次观测值结转(lastobservation carried forward,LOCF)的处理方法,它是采用最后一次得到的疗效反应作为其自身的终点,不一定要遵循具体的研究时点,这种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将会使得疗效估计偏于保守。如果是长期随访的database,且缺失的数据为中间随访时,可以取前后随访数据的平均值以填补缺失数据。数据的失访将造成研究者对真实数据的不可知,无论使用何种方法,都建议在文章的讨论部分对其进行分析,说明失访数据并不对分析结果造成影响。实际上,无论何种缺失数据的处理方法都是一种对数据进行后期弥补的手段,都会或多或少地造成分析结果和真实结果之间的偏性。偏离方案对临床结果分析可通过以下方式:l对于疗效分析,采用全分析集(full analysisset,FAS)和符合方案集(per protocolset,PPS),两者相互验证和比较来反应疗效。其中,FAS是尽可能遵循ITT原则,以合理方式尽量将所有随机病例纳入分析,PPS是FAS中与方案高度相符合的病例分析;l对于安全性分析,采用安全集(safetyset,SS),就是无论患者是否符合方案,只要患者应用1次所在组的药物,都要纳入SS数据集。因此,在处理缺失数据时,尽最大可能避免数据的缺失,需要优先考虑减少这一问题的设计,强化数据的收集,并鼓励在患者脱落后获取数据;在研究方案的统计方法中,应详细描述事先选定的用于处理缺失数据的方法;在临床报告中讨论疗效和安全性评价中缺失数据的数量、时间、类型和意义等,此外,可用灵敏度分析作为主要分析的补充,来说明研究结论的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偏离方案类型对研究结果最终的影响应该是case-by-case的分析具体内容造成的具体影响。比方说,用错剂量和少用一片药产生的影响则可能是很不一样的。由于偏离方案的原因主要在研究者、受试者和研究相关人员,因此,应从这些方面着手控制,在研究设计之初严格限定方案违背的规定和种类,研究期间严密监控方案的偏离问题,在数据清理完毕之后,数据库锁定前,研究相关人员处理方案偏离,并决定对数据的影响。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