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646今日阅读:183今日分享:45

失败者想要出人头地,请换一种思维方式

有了思维,智慧,能力,时机,尺度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方法/步骤
1

.转换一个思路思考问题  一个犹太人走进纽约的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大模大样地坐下来。  “请问先生有什么事情吗?”贷款部经理一边问,一边打量着来人的穿着:豪华的西服、高级皮鞋、昂贵的手表,还有镶宝石的领带夹子。  “我想借些钱。”  “好啊,你要借多少?”  “1美元。”  “只需要1美元?”  “不错,只借1美元。可以吗?”  “当然可以,只要有担保,再多点也无妨。”  “好吧,这些担保可以吗?”  犹太人说着,从豪华的皮包里取出一堆股票、国债等等,放在经理的写字台上。  “总共50万美元,够了吧?”  “当然,当然!不过,你真的只要借1美元吗?”  “是的。”说着,犹太人接过了1美元。  “年息为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归还,我们可以把这些股票还给你。”  “谢谢。”  犹太人说完,就准备离开银行。  一直在旁边冷眼观看的分行长,怎么也弄不明白,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来银行借1美元?他慌慌慌张张地追上前去,对犹太人说:“啊,这位先生……”  “有什么事情吗?”“我实在弄不清楚,你拥有50万美元,为什么只借1美元?要是你想借30、40万美元的话,我们也会很乐意的……”  “请不必为**心。只是我来贵行之前,问过了几家银行,他们保险箱的租金都很昂贵。所以嘛,我就准备在贵行寄存这些股票。租金实在太便宜了,一年只须要花6美分。”  贵重物品的寄存按常理应放在金库的保险箱里,对许多人来说,这是惟一的选择。但犹太商人没有困于常理,而是另辟蹊径,找到让证券等锁进银行保险箱的办法,从可靠、保险的角度来看,两者确实是没有多大区别的,除了收费不同。   通常情况下,人们是为了借款而抵押,总是希望以尽可能少的抵押争取尽可能多的借款。而银行为了保证贷款的安全或有利,从不肯让借款额接近抵押物的实际价 值,所以,一般只有关于借款额上限的规定,其下限根本不用规定,因为这是借款者自己就会管好的问题。能够钻这个“空子”,转换思路思考问题,这就是犹太人 在思维方式上的“精明”。  善于转换思路思考问题,常能获得更多的成功的机会。

2

把握坚持与变通的尺度  从前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小山,一个叫小水,他们住在同一村庄,成为最要好的朋友。由于居住在偏远的乡村谋生不易,他们就相约到远地去做生意,于是同时把田地变卖,带着所有的财产和驴子远行了。  他们首先抵达一个生产麻布的地方,小水对小山说:“在我们的故乡,麻布是很值钱的东西,我们把所有的钱换取麻布,带回故乡,一定会有利润的。”小山同意了,两人买了麻布细心地捆绑在驴子背上。  接着,他们到达了一个盛产毛坯的地方,那里也正好缺少麻布,小水就对小山说:“毛皮在我们故乡是更值钱的东西,我们把麻布卖了,换成毛皮,这样不但我们的本钱回收了,返乡后还有很高的利润!”  小山说:“不了,我的麻布已经很安稳地捆在驴背上,要搬上搬下多么麻烦呀!”  小水把麻布全换成毛皮,还多了一笔钱。小山依然有一驴背的麻布。  他们继续前进到一个生产药材的地方,那里天气苦寒,正缺少毛皮和麻布,小水就对小山说:“药材在我们故乡是更值钱的东西,你把麻布卖了,我把毛皮卖了,换成药材带回故乡一定能赚大钱的。”  小山拍拍驴背上的麻布说:“不了,我的麻布已经很安稳的在驴背上,何况已经走了那么长的路,卸上卸下太麻烦了!”小水把毛皮都换成了药材,还赚了一笔钱。小山依然有一驴背的麻布。  后来,他们来到一个盛产黄金的城市,那充满金矿的城市是个不毛之地,非常欠缺药材,当然也缺少麻布。小水对小山说:“在这里药材和麻布的价钱很高,黄金很便宜,我们故乡的黄金却十分昂贵,我们把药材和麻布换成黄金,这一辈子就不愁吃穿了。”  小山再次拒绝了:“不!不!我的麻布在驴背上很稳妥,我不想变来变去呀。”小水卖了药材,换成黄金,又赚了一笔钱,小山依然守着一驴背的麻布。  最后,他们回到了故乡,小山卖了麻布,只得到蝇头小利,和他辛苦的远行不成比例。而小水不但带回一大笔财富,还把黄金卖了,便成为当地最大的富豪。

3

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有个地主去拜访一位部落首领。首领说,你从这儿向西走,做一个标记,只要你能在太阳落山之前回来,从这儿到那个标记之间的地都是你的了。  太阳落山了,地主没有走回来,因为走得太远,他累死在路上。  贪心人走不回来,是因为贪。然而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他们不贪,可是也走不回来。  有一次,我要在客厅里钉一幅画,请邻居来帮忙。画已经在墙上扶好,正准备钉钉子,他说:“这样不好,最好钉两个木块,把画挂上面。”我遵循他的意见,让他帮着去找木块。  木块很快找来了,正要钉,他说:“等一等,木块有点大,最好能锯掉点。”于是便四处去找锯子。找来锯子,还没有锯两下,“不行,这锯子太钝了,”他说,“得磨一磨。”   他家有一把锉刀,锉刀拿来了,他又发现锉刀没有把柄。为了给锉刀安把柄,他又去学校园边的一个灌木丛里寻找小树。要砍下小树,他又发现我那把生满老锈的 斧头实在是不能用。他又找来磨刀石,可为了固定住磨刀石,必须得制作几根固定磨刀石的木条。为此他又到校外去找一位木匠,说木匠家有一现成的。然而,这一 走,就再也没见他回来。当然了,那幅画,我还是一边一个钉子把它钉在了墙上。下午再见到他的时候,是在街上,他正在帮木匠从五交化商店里往外抬一台笨重的 电锯。  工作和生活中有好多种不走回来的人。他们认为要做好这一件事,必须得去做前一件事,要做好前一件事,必须得去 做更前面的事。他们逆流而上,寻根探底,直至把原始的目的淡忘得一干二净。这种人看似忙忙碌碌,一副辛苦的样子,其实,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起初,个 别人也许知道,然而一旦忙开了,还真的不知道忙什么了。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