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379今日阅读:60今日分享:41

马来西亚古晋探幽攻略

很想在古晋多呆一天,于是冒出一个念头,就是修改已经预定的下一程的机票和酒店。但在网络上反复爬行了半小时后,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  很麻烦,过于麻烦。临阵修改,似乎牵扯到的方面太多,于是有掩面长叹的遗憾感觉。    但,遗憾,也许是故地重游的巨大动力。这份遗憾,也许注定我在将来不久的某个时候,会再游古晋。    其实只需要简单翻阅资料就会发现,古晋有意思的地方很多。比如离市区仅37公里的巴科国家公园(Bako NationalPark),远一些的地方还有美里(Miri)的姆鲁山国家公园(Gunung Mulu NationalPark),以及沿着河道穿梭于热带丛林的探奇和民俗观览等等。在古晋,可以到达世界最好最接近自然原生态的热带雨林。
工具/原料

古晋最重要的国际文化盛事就是一年一度的“雨林世界音乐节”(Rainforest World MusicFestival),期间,来自欧、美、亚各大洲的知名表演团体,与婆罗洲当地的少数民族以音乐律动切磋技艺。

   只是,这次行走,只能点到为止,期待下次。

   于是出门,沿着河道,在烈烈的阳光下踯躅前行,向西,向着古晋清真寺的方向。


方法/步骤
1

离大伯公庙不远处,看见了华人博物馆(Chinese HistoryMuseum),这个建筑原本是1912年的中华总商会大楼。当年的白人王公为减少行政支出,也为了有效实现少数人对多数的人统治,支持各个种族的社区自治管理,那时这里便是华人法院的所在地。   博物馆用图片、文字和实物展现了历史上来到沙捞越的华人的来源和奋斗史,总的面积不大。   我在其中细细观览,内心随着展览的展开而起伏。   当我读到博物馆展览的卷首“设立这个博物馆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当今的下一代,使他们能够体会一百五十年前协助发展沙捞越所遭遇的艰难和所作的奋斗”,我内心有异样的动容。我能够感受到这些文字背后,对于历史的传承,以及这种传承下文明身份的坚持。   而在“移民历史”这部分的时候,我看到这样的话:“人们说华人移民海外,是为了寻找财富和更好的生活,还有更迫切的原因,是人口众多,耕地缺憾,以及贫穷……能够在外国发财后荣归故里的抱负对于绝大多数早期拓荒者而言简直只能是一个梦想,十来三死,六留一人归”。看到此处,一股悲怆之感涌上心头,混合着昨天在马六甲的情感,顿时发酵。   翻读《马来西亚史》,很容易寻找到沙捞越当时大规模移民华人的原因。首先在于当时清朝太平天国之乱后南方已乱,民不聊生,那时的中国,已经不能为他的人民提供足够的生活保障。而当时的沙捞越白人王公詹姆士布鲁克,仅依靠当地土著和马来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财政收入连续多年无法维持正常周转。而且当地自然条件恶劣,无法从欧洲大规模移民。于是,同样具有较高文明程度和工商业传统、且吃苦耐劳的华人,作为发展当地经济、提振财政能力的途径,被鼓励大规模引入。而事实上,也正是华人的大规模移民,并在采矿和种植方面、自业主到劳工、迅速成为主导力量,彻底提升了沙捞越的经济价值。   读到这些,让人感伤。那个岁月的无奈,那个时刻的艰辛和悲怆,又岂能被人忘记,岂能被淡笑忘过?   在这个博物馆中,我看得很认真,因为内心深处的尊敬。   同时还有一份感谢。那抗日阶段义无反顾的对中国的支持,又岂是爱乡的一个简单理由就可以概括?那时候,沙捞越是日本人军事占领区,支持中国抗日那是要付出头颅的代价的。那份毫不犹豫义无反顾的背后,是文化身份的皈依,是无论身在何处的民族情感归属。   华人博物馆把我感染得很凝重,让我出来后,在沙捞越河畔走了好久,才舒缓过来。

2

沿着河畔行走,觉得沙捞越河风景如画。具有画的色彩元素,也具有画所传达的静谧。   这是一条自然存在的河流,找不到工业的痕迹。似乎常见的被工业纽带所束缚、所强行塑造的城市感觉,被彻底松绑,从而恢复自然,从而色泽饱满。   而行走于河畔,时不时遇到对面而来的年轻人,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朝气,以及一份对外界的机敏,从而提醒着我,这里,不是一个让人情感麻木的地方,这里,是让人思绪敏锐轻盈之地。在河畔的对面,有所谓的ASTANA。我猜想,也许就是当年白人王公詹姆士布鲁克居住的地方。但我并不能很确定。 而就在这个ASTANA的对面,则是那极其醒目的建筑,可能是州议会厅。这几乎是河畔最为醒目的建筑,在岸边花叶掩映下,分外动人。   沙捞越河畔,只能用迷人来形容。   美丽旖旎的河畔风光下,似乎感受到自然而然的存在,那随意漫步的感受,就如同一片龙井绿茶,落于剔透水杯,慢慢浸透,慢慢饱满,慢慢舒展,慢慢融化和为一体,而世界悄然,清寥无声,安静从容。    这是一个感受不到工业侵蚀的天地纯生之地。而来来往往的人、脸上的轻松和敏锐告诉我,这天地之纯生,似乎并没有以非常的贫困为代价。   从河畔走出,徒步,背负相机和水,继续寻找古晋清真寺。

3

其实,决定来到古晋,最初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LP上前几页的图片中,有一张古晋清真寺的照片。在那张照片里,清真寺林立木质立柱,神秘而幽深,古朴而艳丽,吸引了我的眼睛,诱惑了我的心。   而我此刻便穿街走巷,寻它而去。而就在西边的某个街角,离河不远的地方,我似乎看见了它。   一个鲜艳的两层建筑,带着金灿灿的圆顶。在外观上,就是粉红和金黄,在中午阳光下,夺人眼神。走上前去,看见外边有一块碑,写着“古晋市大回教堂”。   而就在清真寺外,是林立的墓碑,很小地随意扎在泥土中。   任何一种宗教,哪怕准宗教的儒家思想,都必须直面生与死的问题,如“不知死,何知生”等等。而我个人的精神体验,也是在面对和思考人之消亡以后,有了人生苦短的感喟,也对于“永恒”有了思索。有了“永恒”的思考,就必然去思考,什么是短暂生命的价值,应该去做什么,什么应该无所谓,什么应该去坚持如同使命。   为此,在这些小小的如同雨后竹林笋尖、密密而静默的墓碑前,我肃穆而立,似乎感到时光如风吹动衣衫。

4

就在肃穆中,突然有清脆的童音欢愉而至,将我从沉静中唤起。就在清真寺外边的大厅下,三个孩子正在捉迷藏。那初生的干净和欢乐,瞬间融化了我。那一刻,那童音,如同天籁,将我融化,让我感动。我拍了好几张,几张都很成功,甚至每张都舍不得,放上一张,以记那个时刻。进入清真寺,一楼是祈祷大堂。里面有人躺着或者坐着,正在休息,因为里面有很多风扇。于是我登上二楼。二楼空旷无人,只有一老妇,在角落瞌睡。   突然,我觉得不对。此刻感觉,似乎与LP上面那个照片所显示的清真寺,完全不一样。在那个图里,只有一层,完全是木质结构,在穿越窗户而过的光线下,那样幽深,具有神秘的呼吸感受。   难道不是这里?难道我走错了?   于是,我一手拿着照片,一手拿着地图,以此为起点,走向每一条道路,逢人便问,照片中的清真寺在哪里。   很多人是不断摇头摆手的,而最要命的是,所谓知道的人,说法却不一。   天气很热,浑身汗透。先是从一条道路,走到了一个大的天桥,觉得不应该是这里,于是又原路折回,向另一条道路走去。而在这次折返中,居然闯入伊斯兰博物馆。   既来之,则安之,进入,观览。   古晋的伊斯兰博物馆有好几个馆,规模不小,而且整个馆也很精致漂亮。在其中一个馆,大量地展出了各种兵器铠甲,比较有特色,更有两把长剑寒气森森,给予我很深印象。   在这里,触发了我对文化中的硬与软、征服与包容辩证存在的思考,也对于中华文明中“强力反击、有限扩展”的、根植于易经、发展于道德经的辩证存在思想,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也许,正是这样的思想体系,决定了中华文明五千年无论强盛还是衰落中的进退之据,也塑造了这个文明经受历史长河考验的生生不息之生命力。

5

离开时,看见了郑和的画像。郑和,那个明朝的回教徒,作为伊斯兰世界的穆斯林英雄,存在于今天的伊斯兰世界中。   出门的时候,再次拿出LP上的照片,问那位像学者一样的管理员,他很热情地给予我指点,不过,他的热情指向,就是那个曾经去过的大回教堂。   我依然带着疑惑,不敢完全相信,悻悻而出。   又走到大回教堂附近,那里有一个不小的街心花园。而这个街心花园,树木参天,完全蔽日。坐在花园中,非常凉快,有孩子在其中嬉戏玩耍,一副和美景象。   累了,于是坐在这里休息,喘口气。

7

沿路走时,看见一位40左右的路人,便走上去询问。他很认真地看着照片,然后疑惑于这么古老的清真寺。在一番疑惑以后,他认为这么古老的清真寺附近肯定没有,很可能在几十公里外的乡下。   我知道他是一种经验推断,也没有当真。   这时,他知道了我来自中国,于是引我前往路边一个简陋饭店。店铺门前,一位头戴白帽的华人穆斯林老者正在炸油饼,见我到来,放下手中工作,和我探讨起清真寺。他的年龄已经如此之大,似乎口齿已经稍有不清,眼神也不是很灵光。不过他坚决地说,那个LP上的照片,就是旁边那个古晋大回教堂。   我简直不情愿接受这一点。不过他唠叨起这个清真寺的历史。说这个清真寺经历了三次扩建。LP的图片中的那个清真寺是第二次扩建后的样子。由于地方不够大,逐渐不够信徒使用,于是就有了第三次扩建,成为一个两层建筑。他对这段历史的回顾,口齿虽含混,表达却清晰,让我不得不信。   老者的面部肌肉已经有些僵硬,行动有些迟缓,语速有些缓慢,但从眼神里我看到了一种很特别的东西,有一种特别的欣喜如同故人相见。除了清真寺,他和我聊三国刘关张,如同一段评书登台,释放的,是说话的欲望,以及特殊的感情。   我知道,只是因为我,来自中国,来自北京,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   不舍告别。写到此处,依然情绪浮现老者音容,内心涌出复杂感动。   再次回到清真寺,仔细阅读门外的铭牌,老的清真寺建于1847年,而新的清真寺于1968年完工,和老者说的一模一样。于是完全相信了老者。

8

看来,很有可能,LP那张照片,用的是很久以前的资料老照片。也许,作者根本没有来过,或者来过以后没有更新图片。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没有找到那个真正的古老清真寺。   再次拍下这个清真寺样子,然后离开。   来到古晋,那张照片的诱惑,不是最为主要的、却是非常重要的情感动因。那木质立柱,那天花板,那色彩,那种神秘感,都催生了内心深处的诱惑。而今天,居然,图片中的那个诱惑不在,而我为了证实这个诱惑的不存在,足足花去半天。   怅惘不语。   往回走,路过了邮政局,其欧式风格一览无遗,居然有十分的气派。   想到在越南胡志明市的邮政局,也是如此的富丽堂皇。想到100年前,在那种技术条件下,信息往来全靠邮政局,邮政大臣自然也就是很显赫的官员,邮政局自然也是重要的部门。直到互联网的出现,真正边缘化传统的邮政业务。   古晋以“猫城”(CatCity)而著称,因为Kuching一词在马来语中就是猫的意思。这其中还有一段历史典故,就是1941年12月24日下午,在日本军队攻占古晋之际,古晋的邮电人员在就是在这个大楼,发出最后一份电报:“Pussy'sin the well”也就是“猫落井里”,报告了古晋陷落。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凭空为这座建筑增添了一种历史的想象。在我读历史的时候,看到当年日本人只用了十多天就全部占领沙捞越,这种进攻速度显然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周密谋划,也能揣度,在当时的日本人眼里,沙捞越的重要性。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