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506今日阅读:167今日分享:27

中耳炎的症状都有哪些

一、什么是中耳炎中耳炎是中耳鼓室粘膜的炎症,是孩子发生耳痛的一种常见病因。中耳炎,又称“耳朵底子”。 以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为最常见症状。常发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觉中发生。急性中耳炎如果治疗不及时,则大多可能转为慢性中耳炎。患者除感觉耳闷、耳鸣外,耳朵还有脓流出,若久治不愈,会并发颅内并发症,危害到生命安全。二、中耳炎的症状1、听力减退:人体中耳炎后,可能会导致鼓膜穿孔,听骨链受损等,这样生源的有效振动面减小,声音的传导出现损失,听力减退自会产生。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因积液离开蜗传,听力可暂时改善。积液粘稠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小儿常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2、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劈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3、耳痛:急性者可有隐隐耳痛,常为患者的第一症状,可为持续性,亦可为抽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本病甚为有关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4、耳闷:中耳发炎后,往往会造成外耳道变窄,咽鼓管病变,这一切使得中耳内外气压不平衡,结果就会有耳闷的感觉。三、中耳炎的病因1、感冒引起中耳炎。感冒时人体的抵抗力下降,病菌容易从鼻部、咽部的炎症通过咽鼓管向中耳蔓延并繁殖,致病菌乘虚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2、游泳引起中耳炎。在不洁净的游泳池中游泳,极易使细菌通过鼻部、咽部进入中耳,并蔓延繁殖,形成中耳炎。3、喂奶姿势不正确引起婴儿患中耳炎。如果婴幼儿仰卧位吃奶,由于幼儿的咽鼓管比较平直,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奶汁可经咽鼓管呛入中耳成为细菌繁殖的营养物质,引发中耳炎。因此母亲给孩子喂奶时应取坐位,把婴儿抱起呈斜位,头部竖直吸吮奶汁。4、不当挖耳引起中耳炎。有些人平时有频繁挖耳屎的坏习惯,常常由于用力过猛而使耳膜受到损伤,导致细菌侵入中耳繁殖而引起中耳炎。5、长时间处于大分贝的环境下也会引起中耳炎。长时间用耳机听摇滚类的大分贝的音乐,对耳朵造成组织性的损伤,严重时听力下降以及其他一些并发症状,如中耳炎等。四、中耳炎的危害1、耳痛:急性者可有隐隐耳痛,常为患者的第一症状,可为持续性,亦可为抽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本病常伴有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2、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劈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有时会间断一下再次出现。3、听力减退:听力下降、自听增强。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因积液离开蜗传,听力可暂时改善(变位性听力改善)。积液粘稠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小儿常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4、反复中耳炎会使鼓膜穿孔增大、中耳粘连硬化,使听力进一步下降。如不适当用药,另可引起内耳神经功能下降,导致更难医治。5、中耳反复发炎可导致骨疡型或胆脂瘤型中耳炎,骨头受侵蚀时有可能导致面神经瘫、脑膜炎、脑脓肿等颅内外并发症,甚至有生命危险。五、中耳炎怎么预防1、清洁进入耳部的水:洗澡或游泳时耳朵内如果进水,可能容易滋生细菌,若已进水时,可以用棉棒清洁,但深度不要太深。2、避免感冒:曾经发生过中耳炎的人,容易再度复发,自己要避免感冒,一旦感染到感冒或中耳炎,应找合格医生治疗。3、保持空气流通:家中如果有人抽烟、擦油漆或点香时,应该保持空气流通,这样可防止上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而引起肿胀。4、保持耳部干燥:要保持耳部干燥、清洁,用棉花棒将耳中分泌物擦掉。5、合理作息:要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按时作息,保证睡眠;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6、老人居住与饮食合理:老人住房应通风透光,保持空气洁净及适宜的温度湿度。饮食上注意营养,常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要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预防感冒。7、正确擤鼻涕:感冒后应当注意擤鼻的方法,即用手指压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吹气,对侧鼻孔的鼻涕即可擤出。一侧擤完,再擤另一侧。或者将手帕、卫生纸放在鼻前方,不压鼻孔,用手轻轻扶放在鼻两侧,只是用力由鼻孔向外吹气,将鼻涕擤在卫生纸或手帕中。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