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418今日阅读:11今日分享:15

怎么看血液检测化验单

血液一般检测包括血液细胞成分的常规检测(简称为血液常规检测)、网织红细胞检测和红细胞沉降率检测。传统的血液常规检测(blood routine test)只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计数。近年来由于血液学分析仪器的广泛应用,血液常规检测的项目增多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值测定和红细胞形态检测;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值测定和血小板形态检测。
方法/步骤
1

红细胞的检测和血红蛋白的测定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高于参考值高限。多次检查成年男性红细胞>6.0×1012/L,血红蛋白>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12/L,血红蛋白>160g/L时即认为增多。可分为相对性增多和绝对性增多两类:1.相对性增多  是因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绝对性增多  临床上称为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erythrocytosis),按发病原因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后者称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1.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及15岁以前的儿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一般比正常成人低约10%~20%;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均可使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减少。2.病理性减少  见于各种贫血。根据贫血产生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可将贫血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丢失过多。

2

白细胞计数【参考值】  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个月~2岁(11~12)×109/L。【临床意义】  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值(成人为10×109/L)称白细胞增多,低于正常值(成人为4×109/L)称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淋巴细胞等数量上的改变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变化。白细胞总数改变的临床意义详见白细胞分类计数中临床意义的有关内容。

3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在外周血中可分为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tab granulocyte,Nst)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Nsg)两类。细胞体呈圆形,直径为10~13μm。胞质丰富,染粉红色,含较多细小均匀的淡粉红色中性颗粒。胞核为深紫红色,染色质紧密成块状,核形弯曲呈杆状者称杆状核,有时核弯曲盘绕而呈C形、S形、V形或不规则形,而核呈分叶状称分叶核,通常为2~5叶,叶与叶之间经细丝相连,一般以2~3叶居多,病理情况下分叶可达10叶。(1)中性粒细胞增多(neutrophilia):中性粒细胞增多常伴随白细胞总数的增多。在生理情况下,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一天内存在着变化,下午较早晨为高。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或淋浴后,高温或严寒等均可使其暂时性升高。病理性增多见于: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为最常见的原因。应注意,在某些极重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不但不高,反而减低。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后12~36h,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多。3)急性大出血:在急性大出血后1~2h内,周围血中的血红蛋白的含量及红细胞数尚未下降,而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却明显增多,特别是内出血时,白细胞可高达20×109/L。4)急性中毒: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和妊娠中毒症;急性化学药物中毒,如急性铅、汞中毒及安眠药中毒等;生物性中毒如昆虫毒、蛇毒、毒蕈中毒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可增多。5)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大多数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呈不同程度的增多,可达数万甚至数十万。急性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还出现中性粒细胞增多,并伴外周血中细胞质量改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骨髓纤维化等骨髓增殖性疾病均可有中性粒细胞增多。各类恶性肿瘤,特别是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等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2)中性粒细胞减少(neutropenia):白细胞总数低于4×109/L称白细胞减少(1eukopenia)。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有:1)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均减少。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时,白细胞亦常减低。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时白细胞亦可减少。2)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巨幼细胞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以及骨髓转移癌等,白细胞减少同时常伴血小板及红细胞减少。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X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等物理因素,化学物质如苯、铅、汞等,以及化学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及抗甲状腺药物等均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4)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脏肿大及其功能亢进,如门脉性肝硬化、淋巴瘤、Gaucher病、Niemann-Pick病常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5)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产生自身抗体导致白细胞减少。

4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细胞呈圆形,直径为13~15μm。胞质内充满粗大、整齐、均匀、紧密排列的砖红色或鲜红色嗜酸性颗粒,折光性强。胞核多为两叶,呈眼镜状,深紫色。嗜酸性粒细胞容易破碎,颗粒可分散于细胞周围。【参考值】  为0.5%~5%;绝对值为(0.05~0.5)×109/L。见表4-2-2。【临床意义】(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2)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达10%或更多。某些寄生虫感染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导致白细胞总数高达数万,90%以上为嗜酸性粒细胞,为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3)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可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轻、中度增高。4)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有不同程度增高,有的可伴幼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5)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6)某些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大多减少,但猩红热时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7)其他: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也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

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胞体呈圆形,直径为10~12μm。胞质紫红色内有少量粗大但大小不均、排列不规则的黑蓝色嗜碱性颗粒,常覆盖于核面上。胞核一般为2~3叶,因被颗粒遮盖,核着色较浅,而使分叶有模糊不清感。【参考值】  为0~1%;绝对值为(0~0.1)×109/L。见表4-2-2。【临床意义】(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basophilia)1)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结肠炎、药物、食物、吸入物超敏反应、红斑及类风湿关节炎等嗜碱性细胞增多。2)血液病:慢性粒细胞自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骨髓纤维化等均可见嗜碱性粒细胞增多。3)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时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其机制不清楚。4)其他:如糖尿病、传染病如水痘、流感、天花、结核等,均可见嗜碱性粒细胞增多。(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basophilopenia)无临床意义。

6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lymphocyte,L)可分为大淋巴细胞与小淋巴细胞,前者直径在10~15μm,占10%;后者直径为6~10μm,占90%。胞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大淋巴细胞的胞质丰富,呈蔚蓝色,内含少量紫红色嗜天青颗粒;小淋巴细胞胞质很少,甚至完全不见,呈深蓝色。胞核均呈圆形或椭圆形,偶见凹陷,深紫色,染色质聚集成块状。【参考值】  为20%~40%;绝对值为(0.8~4)×109/L。见表4-2-2。【临床意义】1.淋巴细胞增多(1ymphocytosis)  儿童期淋巴细胞较高,婴儿出生时淋巴细胞约占35%,粒细胞占65%。4~6天后淋巴细胞可达50%,与粒细胞比例大致相等。4~6岁时,淋巴细胞比例逐渐减低,粒细胞比例增加,逐渐达正常成人水平。此为儿童期的淋巴细胞生理性增多。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见于:(1)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以及柯萨奇(Coxsackie)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也可见于百日咳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布鲁菌、梅毒螺旋体、弓形虫等的感染。(2)肿瘤性疾病: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3)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4)移植排斥反应:见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或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时中性粒细胞减少,故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但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并不增高。2.淋巴细胞减少  淋巴细胞减少(lymphocytopenia)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以及放射线损伤、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3.异形淋巴细胞  外周血中有时可见到1种形态变异的不典型淋巴细胞,称为异形淋巴细胞(abnormal lymphocyte)。Downey根据细胞形态学特点将其分为3型:(1)I型(泡沫型):胞体较淋巴细胞稍大,呈圆形或椭圆形,部分为不规则形。核偏位,呈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形,核染质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无核仁。胞质丰富,呈深蓝色,含有大小不等的空泡,使胞质呈泡沫状,无颗粒或有少数颗粒。通常以此型最为多见。(2)Ⅱ型(不规则型):胞体较I型大,细胞外形常不规则,似单核细胞,故也称为单核细胞型。胞质丰富,呈淡蓝色或淡蓝灰色,可有少量嗜天青颗粒,一般无空泡。核形与I型相似,但核染质较I型细致,亦呈网状,核仁不明显。(3)Ⅲ型(幼稚型):胞体大,直径15~18μm。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量多,蓝色或深蓝色,一般无颗粒,有时有少许小空泡。核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质呈纤细网状,可见1~2个核仁。

7

血小板平均容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测定【参考值】  MPV为7~1lfl;PDW为15%~17%。【临床意义】1.血小板平均容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  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增加见于:①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②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MPV增加是造血功能恢复的首要表现。减低见于:①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②有半数白血病患者MPV减低;③MPV随血小板数而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指标之一。2.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  反映血小板容积大小的离散度,用所测单个血小板容积大小的变易系数(CV%)表示。PDW减少表明血小板的均一性高。PDW增高表明血小板大小悬殊,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三)外周血血小板形态正常血小板胞体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3μm。胞质淡蓝色或淡红色,中央含细小的嗜天青颗粒。中型血小板约占44.3%~49%,小型占33%~47%,大型占8%~16%,巨型0.7%~2%。血小板形态变化的意义:1.大小的变化  血小板明显的大小不均,巨大的血小板直径可以大至20~50μm以上,主要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粒细胞白血病及某些反应性骨髓增生旺盛的疾病。2.形态的变化  正常人血小板为成熟型,也可看到少量形态不规则或畸形血小板,但所占比值一般少于0.02。颗粒过多、过少的血小板一般比值不超过0.07。异常血小板的比值超过0.10时才考虑有临床意义。正常幼稚型增多见于急性失血后,病理性幼稚型增多见于特发性和反应性血小板疾病。当骨髓巨核细胞增生旺盛时,尤其是ITP出现血小板减少危象和粒细胞白血病时,可以见到大量蓝色的、巨大的血小板。3.血小板分布情况  功能正常的血小板在外周血涂片上常可聚集成团或成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聚集成团可以大至占满整个油镜视野。再生障碍性贫血时,血小板明显减少。血小板无力症则不出现聚集成堆的血小板。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