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565今日阅读:60今日分享:41

书法养生的探源

为什么书法有养生功效,古今书法家依据自己的亲身体会,也有多方面的说明。
方法/步骤
1

①书法可以健体    苏局仙青少年的时候体弱多病,40岁以后练习书法不辍,身体逐渐强健。孙墨佛终生习书,近百岁时还日日临池,耳聪目明。他说:“书画既是脑力劳动,锻炼人的思维,又是一种全身性体育活动,因为开卷习书作画必须站立或端坐平息、专心致志、气沉丹田、杂念不扰。”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说:“点画细如丝发,皆须全身力到。”卫夫人在《笔阵图》中云:“下笔点画波撇曲直.皆需尽一身之力而送之。”马叙伦先生也曾这样描述:“近代书人何子贞,每成一字汗盈盈,须知控纵凭腰背.腕底千斤笔始精。”王羲之在《笔势论》中把手的功夫、笔端的功夫、眼的功夫、心底的功夫综合为“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起五伏。”当悬腕或悬肘书写时,肩、臂、腕、指都在用力运动,据有人研究,这时共有30多个关节和50多块肌肉在配合动作。特别是站立书写大字时,还要使用腰部和腿部的力量,使身子上下伸展,左右活动,这样书写起来才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力到笔端,翰逸神飞。来源书法 屋,书法 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习书须有正确的姿势,要求“头正身直,臂开足安,悬肘松肩,指实掌虚。”这时,心、眼、手、肩、粉、肘、腕、掌、指互相配合,关节、神经、肌肉协调并用。这种协调的、运动!舒缓适中的动作,对机体有良好的锻炼作用。从中医经络学的角度来讲,人的十指与十趾,皆为人体十二正经的起点和末端,并与奇经八脉相互关联。习书时,执笔仗五指,运笔依手腕,可同时作用于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以及相关的脏腑,而使脏腑的气血充足,这同针灸、推拿等医疗手段通过刺激四肢神经末梢而作用于脏腑的机制是一致的。    不同的书体对健身有不同的功能。比如练习篆书,由干其笔画分布均匀对称,结构环抱精密,具有团聚内向的气的,筱书藏头拉尾.内含筋骨,力在字中,表现出含蓄内敛,而它章法平正划一,又给人以整体美,篆书平正安稳、行笔缓留又给人舒展的节奏感。因此,练习篆书可以缓解焦虑、紧张和躁动情绪,减少心理压力。草书体势放纵,笔势连绵回绕,离合聚散,大起大落,变幻无穷,可以使人情绪兴奋,摆脱压抑、优郁的心境,收到抒情达性之效。而楷书端庄工整,结构紧密,四满方正,楷书书写时提按、行顿如松如钟,沉着稳重,使人心性平正中和,有益身体健康。清代的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静坐作楷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供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得心灵焕发。”这是书法家的自得之见。

2

②书法可以抒情    书法是汉字的艺术。确切地说,书法是一种通过汉字对主体精神情感充分外现的艺术。何乔潘《心术篇》载:“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气,散心中郁也”;西汉杨雄说:“书为心画气明代祝允明对之也有具体论述:“情之喜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书法的抒情性由此可见。人们在书法创作中往往会感到比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更具有抒情性。通过流动的线条、变化的点面和通篇的布局来展示作者的精神意念,表达主体的情感格调。来源书法 屋,书法 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人之七情,有的属于积极情感,有的属于消极情感。对于书法家来说,情动于中,躁动不安,便挥毫落笔,或抒发积极的情感,或宜泄消极情感。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说:“往时张旭善草书,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墓、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利用书法展现情怀的例子还有很多。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刘中使贴》就是书法抒情的典型例子。颜真卿一生为官.为人耿介,但又谨慎严肃,所以其楷书总是体现着端庄肃穆之气。但在安史之乱期间,当他闻听其侄被安禄山部将所杀的消息后.家仇国恨,使他内心充满了悲痛和愤怒,他将一腔的愤怒和悲痛寄诸笔端,写下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韩愈说:“不平则鸣”,《祭侄文稿》就是“不平”的产物。整幅作品剑拔母张,血泪纷纷,既显示了一幅沙场征战的场面,又表现了书者誓除贼寇的决心。书家不再像往常以工整的楷书作碑文序文那样,正襟危坐,一丝不苟,而是纵笔驰骋,任意倾泻,抒发激情,将一腔的悲愤宜泄在纸上。有水平的鉴赏家会感到颇鲁公在书毕(祭侄文稿)后的释然和松驰。他的《刘中使贴》则是在战事胜利后写的。安史之乱后期,颜真卿作为抵抗力f的盟主,战事的频繁对他的精神压力很重,心理处在烦恼紧张之中,当有使者报告叛将已降的消息后,他高兴之极,即席挥毫表薄心声,跃然纸上的文字写得舒展流畅,赏心悦目。特别是那个“耳”字,那一竖拖了好几倍长,尤如自己舒了一口气,让人感受到他那紧张激动的情绪在松驰。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宋代民族英雄岳飞,在金人人侵、民族危亡的关头,挥笔泣书“还我山河”草书横幅,淋漓酣畅,峻峭挺拔,爱国抗敌之情渗透毫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北伐战争的困难时期,以“天下为公”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书赠革命同志,表达为国为民的广阔胸怀和坚强的决心。毛泽东主席在看到祖国大好河山和如火如茶的革命壮景后,欣然提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词章,气魄雄伟,笔力奇突,把革命志士那种爱国者的情怀,战士的心胸,人民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酣杨无余。来源书法 屋,书法 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    诸多的例子说明了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是一种抒发情绪的好形式,书者在书法创作中以文字的抽象线条,直接表现内心的情怀。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心情太过可致脏气失调。书法则有助于书者情绪稳定,调节心态,使之轻松愉快、精神振奋。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alJ良药更能消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被誉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也曾说:“人的情绪便是自己疾病的良医。”良好的心境对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保持内分泌正常,促进身心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

③书法可以冶性    书法如同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艺术一样,能给人以乐趣、情趣、雅趣和美的享受,它是有情的绘画,无声的音乐、异形的雕塑、静化的舞蹈。书法之美,或飘逸、或沉郁、或雄强、或精细。长期接受书法美的熏陶,能使人心性平和,端庄稳重,性格更加完美;能使人文质彬彬,有君子风度;同时学习书法能使人博学增智,思想更加深邃,心性高雅,逸趣自生。书法是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于一身的一门艺术,要完成一件作品,即便是临幕,都要先动脑想,要琢磨,要构思,然后还要讲究执笔、运腕、运臂、坐姿、立势、研墨、发笔等,这些动作牵动着全身各个器官。经常性的机体运动对人的个性的塑造起若长久的、稳定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参与书法活动,能满足人的两个重要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它们是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中的两个较高形式的需要)。人在书法创作中不仅可以广泛地参加社会交往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从而得到他人的尊重,而且还能从书法活动中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和快感,以达到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使自己的书法技能得到更好的展现,增强了自信心与自尊心,这样就使人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协调和完美的发展。还要强调的是.书法作品不但是艺术品,是文学作品,也是珍贵的历史材料。王羲之的(兰亭序)、苏东坡的(前赤壁赋),不但是书法作品中的千古绝唱,同时也是在文学史上有显著地位的美文。而且书法真迹也是历史的直接证据。可见,书法包含着丰富的信息t。研习书法,在不断丰富研习者的综合知识的过程中,对人的个性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良好的个性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4

④书法可以修德    书法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被赋予了一种责任,一种厚重的社会道德关怀。观历代书法,内容多涉及人文修养、道德自律、整策劝诫,书法的体式、结构虽不拘一格,但注重书法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注重书者的道德操守、君子品格的养成,正所谓书品如人品。这也是占代许多书论中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井为许多人所推崇.如唐太宗、柳公权、郝经、项穆、朱和葵、刘熙载等人均持此说。明代的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认为:“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余今曰:人正则书正,故论书如论相,观书如观人。”清代朱和药在《临池心解)中写道:“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褚外。”刘熙载在《艺概》也有很多相关的论述:“扬子以书为画,故书也者,心学也。心不若人而欲书之过人,其勤而无所也宜矣。”“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这一思想在古人对书家墨迹的评价中亦体现出来。元代的郝经在(l店川集》中写道:“斯(指李斯)刻薄寡恩之人,故其书如屈铁琢玉,瘦劲无情,其法精尽,后世不可及。……砚《指钟件)沉鹜威重人也,故其书劲利方重,如画剑累鼎.斩绝深险……羲之正直有识鉴,风度高远,观其遗殷浩及道子诸人书,不附桓温,自放于山水间,与物无竞,江左高人胜士鲜能及之,故其书法韵胜道婉,出奇入神、不失其正,高风绝迹,貌不可及,为古今第一。其后,颜鲁公以忠义大节.极古今之正,援篆入楷;苏东坡以雄文大笔,极古今之变,以楷用隶,干是书法备极无余蕴矣。盖皆以人品为本,其书法即其心法也。”明代的项穆在《书法雅言)中也有类似的评价:“心为人之帅,心正则人正。笔为书之充,笔正则事正矣。……至于褚遂良之道劲,颜真卿之端厚,柳公权之庄严,虽于书法少容夷俊逸之妙.要皆忠义直亮之人也。若夫赵孟俯之书,温润闲雅,似接右军正脉之传,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所以天水之裔,甘心仇敌之禄也。故欲正其书,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由此可见,书法能蔚成文化,与对道德修养的不懈追求密切相关。书法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和中国古代的养生文化重视道德修养是一致的,如前文已述的“大德必得其寿.”“养生以安世,抱德以终年”。因此,书法追求道德修养本身就是养生的一种体现。

5

⑤书法可以求静    朴,就是沉静、恬静或逸静。《右军书法》日:“凡书之时,贵乎沉朴。”蔡琶《笔论》云:“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造,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度世南《笔随论》云:“欲书之时,当收视返听,绝虑凝神,心之气和则契于妙。”欧阳询也有类似观点:“澄神朴虑,端己正容.乘笔思生,临池志逸。”也就是说.执笔在手,落笔之前的第一步,就是要静。具体方法是:写字时头要正,竹展开,腰挺直,肩放松;呼吸深而自然,精力集中,心正气和,排除任何杂念。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陈图后)中对之有详细论述:“夫欲书者,先千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惬仰、平直、振动,令筋里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元代的李衍在《息斋竹讲》亦云:“握笔时.澄心静虑,意在笔先,神思专一,不杂不乱,然后落笔。”强调作书时“用心不杂”,要以“入睁”为要务,做到意在笔先,即下笔之前,先把情绪静下来,构思一幅字的框架结构.横竖的错落搭配、疏密、黑白、线条的粗细,用易的浓淡等布局。来源书法 屋,书法 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这就要求书者一门心思全集中在写字上,用心揣摩,才能心领神会。只有聚精会神.才能下笔无误,全力以赴,才能出佳作。书法求静正符合养生贵静这一要旨,唐代成玄英说:“静是生养之本,躁是死亡之源。”书法要求人朴无疑对人的健康有积极作用。    另外,练习书法和养生一样,也讲究精、气、神的统一。它是书者特有的艺术造诣、精神、气质在作品中的潜在表现。传统书法论者,强调书要有神、气、骨、血、肉,否则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作品。虞世南说“心神不正,书则鼓斜;志气不和,书则颇仆”(《笔随论》),就说明了精、气、神在书写时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书法与养生机理相通,自古书家多长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END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