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819今日阅读:91今日分享:37

5个方法走进孩子内心,成为孩子无话不谈的妈妈

如何理解孩子,与孩子建立亲密连接?如何成为孩子最信任的人?如何以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去沟通和表达? 想要解决这些,就要说道积极育儿。美国儿童教育专家丽贝卡·艾恩认为积极养育的基础是建立连接。比起形式简单的育儿方法或“养出好孩子的十个步骤”,积极育儿更看重如何理解孩子,如何同孩子建立连接。这样一来,家长就能够在孩子童年时期的任何阶段与孩子保持亲密的关系,并在建立连接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发挥出全部的潜能,这才是正确的育儿方式。以下是积极育儿的五项原则!
方法/步骤
1

1.连接。按照生物学的观点,孩子有与家长建立连接的本能。如果没有连接,孩子的大脑就无法正常发育。如果孩子与家长之间没有建立起安全的连接,孩子就会表现出行为问题,在人生的后续阶段也将面临关系难题。  你可以通过以下讯号判断自己是否与孩子建立了安全连接: ◆当你离开时,他会略微不安,但总坚信你会回来。◆当你回来时,他表现得很愉快。◆他和你在一起时通常是快乐的。◆当他受到惊吓或感到沮丧时,他会找你。◆你是他的“安全基地”,在他探索世界时,他总是关注着你的动向。  不论你的孩子年龄多大,家长都需要细心周到地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回应,这是建立连接的关键。在看到“亲密育儿法”这一术语时,你的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襁褓中的婴儿与母亲紧贴在一起的画面。但其实,母子之间的连接在婴儿期之后依然存在。 不论年龄多大,我们总是需要爱的连接和安全感。然而,如果说对襁褓中的婴儿哭声做出回应是一种本能,那对学步幼儿或者学龄儿童的哭声做出回应就不那么容易了。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听了太多“克服难关”“忍耐一下”“振作起来”“再哭小心我收拾你”,以及“又没什么大不了的”话。人们默认,到了某个年纪,小孩就得学会自己处理这些麻烦的情绪,不能再来烦大人。然而,即使是成年人,又有多少情绪问题是因为得不到疏导而引起的呢? 当然,情感需求不仅仅是需求。根据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孩子(甚至一切人类)需要温暖、休息、食物、水、住所、安全、保护、友谊和亲密关系、声誉和成就感以及自我实现。 如果孩子一直停留在争取安全感或亲密关系之类的事情上,他们就不会去追求自我实现。只有当孩子能够在家长的爱中获得休息和安全感时,他们才能够按部就班地成长。因此,及时做出爱的回应是父母与孩子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基石,家长不仅要在孩子的婴儿期做出爱的回应,还应当在孩子的整个童年期甚至长大成人后都要及时地做出爱的回应。

2

2.尊重。孩子也是人,理应被我们尊重,就像我们尊重其他成年人一样。我们应当用一种关切的、文明的、有礼貌的方式对待孩子。研究表明,如果父母用充满关爱和鼓励的方式教养孩子,孩子大脑中的海马会更大,他们的记忆力、学习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也会更强。我们应当尊重孩子的思想、身体、尊严、人格和精神。 以下列举了一些向孩子表达尊重的方式:  ◆练习积极沟通与积极倾听的技巧。◆尊重孩子的身体。可能你习惯用手指蘸一下口水去抹孩子脸上的污迹,但你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有人对你做了同样的事,你会不会感到很恶心?反正我觉得恶心。我们都会无意识地对学步幼儿做一些类似的事,比如毫无预兆地抱起他来,问也不问就用手理顺他的头发等。有个很好的方法可以避免这些情形,你可以先问问自己能不能接受别人不声不响、不经过你的允许就对你做同样的事情。因此,尊重孩子,在接触孩子的身体时多一分觉察。◆允许孩子做选择。大多数时候都是家长指挥孩子,孩子为了争取哪怕一丁点的自主权,无疑就会和家长争夺权力。因此,允许孩子自己在一些日常小事上做决定,不仅可以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能够掌控一部分生活,同时这也能表达出你对孩子的尊重。◆诚实。永远不要向孩子撒谎,虽然你必须斟酌词句,不泄露重要的细节。但如果你想和孩子坦诚地沟通的话,就要率先做出榜样。◆如果你冤枉了孩子,请向孩子道歉。◆尽量尊重孩子的空间和隐私。◆不要在孩子的玩伴面前或公众场合让他感到难堪。◆在别人面前请友好地谈论关于孩子的话题,尤其是他也在旁边的时候。请记住,孩子会对我们的评价坚信不疑,并把这些评价当作真理,放入他们对自我的认知里。

3

3.前瞻性。积极养育有两层含义:一是趁早发现问题的苗头,而不要等它变得无法控制了再去解决;二是在面对问题时,要设计一套解决方案。前瞻性养育意味着你要及时发现刚刚出现的问题,比如,你观察到学步幼儿同某个兄弟姐妹或玩伴间产生了摩擦,这时你就要开始从中调解了;前瞻性养育还意味着你要投入时间来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样我们才能在需要的时候施加影响,并保证孩子的身心需求得到满足。使用前瞻性养育方法的家长会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及时的响应,而不是反应,这要求家长具有先见之明,计划好自己该怎么做。

4

4.共情。共情是一把钥匙,它可以在孩子沮丧时打开他的大脑,让你把道理放进去。在育儿过程中,对孩子不良行为的纠正是一个重要部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通过共情来打开孩子的心扉,让他愿意聆听你的建议和指示。共情是指家长理解孩子的需求,在不打破我们设置的规则的前提下与孩子互动,让孩子感觉自己能被人理解了。  共情是一种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要求家长以孩子的视角,识别孩子的感受,并感同身受。共情具有抚慰和治愈的功效;共情让家长和孩子更深地连接在一起。  当孩子为了要吃到糖而大发脾气时,你可以不给他糖吃,但你必须理解糖在当下对他来说有多重要,理解他得不到糖的感受是怎样的。一旦你理解了他的感受,你的处理方式会更温柔,处理结果也会更好。你需要改进共情能力吗?可以试试下面这两种练习方法。 ◆身体转换。想象—投入地想象—如果你突然和孩子交换了身体。你会怎样应对?你会有怎样的感觉?你会如何看待自己(作为孩子),又如何看待父母(原本的你)?你的日常起居是愉快的、舒适的,还是混乱的、沮丧的?你觉得父母的训育方法是好是坏?◆努力倾听。问一问你的伴侣,他/她现在好不好。不要相信对方的简略回答,比如“挺好的”“还行吧”。他/她究竟好不好呢?你要努力倾听他/她,但不要做出判断。如果孩子已经到了可以表达自己想法的年龄,问他相同的问题。让你的朋友或伴侣讲一个他小时候的故事。在倾听的同时,你可以想象一下故事中的场景,就像你当时也在场一样,你看着整个情节发生,你会有何感觉?

5

5.积极训育。抛弃隔离和惩罚的旧方法,选择教训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让孩子既有尊严,又能积极地自我认知,这就是积极育儿的关键。积极训育主要有以下3个步骤:  步骤一:评估需求。家长应该理解的是,一切行为都是孩子内心状态的体现。因此,问题行为向我们传达的讯息是,孩子在他的世界里遇到了某些麻烦。孩子内心潜在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往往会通过不良行为表现出来,只要家长对这些不良行为进行评估并妥善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通常就会消失。当然,在面对不会说话的孩子时,对需求做出正确评估并不容易。但是,将孩子的不良行为看成是需要帮助的讯号,而不是故意反抗的举动,会让你在回应时更温柔。 有时,不良行为暗示着孩子需要新的边界。比如你发现,最近你家小孩在沙发上蹦跳得很起劲,但是,你并不允许有人在沙发上蹦跳,此时你所需要的就是设置“禁止在沙发上蹦跳”的边界,同时,还需要有一个出口,让他可以用一种你可以接受的方式来满足他玩耍和跳跃的需求。有时,不良行为暗示着孩子需要学习新的技能。打人的孩子需要学习新的技能,来管理自己的挫折感和愤怒,你可以教给孩子某些技能,并帮助他加以练习。但首先你应当思考一下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步骤二:让你自己和孩子冷静下来。不守纪律的父母是无法有效地用纪律约束孩子的。因此,在你开始处理手头的问题之前,你应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并运用认知功能做出回应。当你自己冷静下来时,你才能有效地安抚孩子。只有这样,你和孩子才能找到一个理性的、有效的解决方案。 “积极隔离”是一种能让孩子的大脑冷静下来的有效方式,因为它能让你与孩子建立连接,比如阅读和绘画就是带有安抚作用的练习。这种方式能让心烦意乱或行为不当的孩子开始亲近你,同时你还能教孩子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如何冷静下来进行思考。你可以在你的积极隔离区放置舒适的枕头、绘本、画板或减压球,任何能够使孩子集中注意力的东西都可以。但这些并不是对孩子问题行为的奖励,而是必要的安排措施。等到你和孩子都冷静下来了,再进行下一步。 有些孩子可能会抗拒积极隔离而更愿意独处,如果独处能让他们冷静下来,也是可以的。我们不能强迫孩子与我们分离,如果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我们应当尊重,并给他足够的空间。  ◆步骤三:教导和解决问题。对4岁以下的孩子,我们不能期待他们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在4岁以前,他们负责解决问题的大脑区域远远没有发育完全。因此对这些孩子来说,只要让他们远离造成问题的情境或移除导致问题的物品,就足以保持边界了。此外,教给他们一些可以采取的替代行为也是有帮助的,比如“我不允许你在房间里扔球,但是你可以去院子里扔”“我不允许你打人,但是你可以用跺脚来发泄愤怒”。 等孩子长到4~6岁时,你便可以教他如何解决问题了。你可以从这几个问题开始问:“你做这件事的原因是什么?”“这件事带给你什么感觉?”“这件事对其他人有什么影响?”“下次再发生这种事的时候,你能做什么?”“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反思一下,你目前使用的教养方法是什么?它们的原理是什么?在使用这些教养方法后,你是否感觉失去了与孩子的情感连接?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