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662今日阅读:113今日分享:31

所有众生各有一个自性还是共有一个自性

所有众生各有一个自性,这是佛学典籍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但由于各家的核心思想不同,所以赋予的含义也往往不一样。所有众生各有一个”自性“的这个”自性“实质是”分别妄想“,而共有一个”自性“这个”自性“其本质不是生、住、异、灭的妄想心、分别心、执着心,而是无妄想颠倒、无爱憎取舍的清净心,无执着分别、不动不摇、不生不灭之心。此心就是“含生”本具,“但为客尘妄想所覆”的“同一真性”,人人本具,不假外求。唯识家所说的自性,“自”是简别它为义;“性”是体义、质义。谓因缘聚合而成现象,具有相对的体质及简别于他的功能,称为“自性”。以此看来“自性”是“别它”的。在禅家语录里,或曰本来面目、或曰本性、或曰佛性、或曰自性等。“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样看来每个人的自性是相同的,但不能说是共有。有部的自性,是指因缘聚合的有为现象中,具有自生、自成、永恒存在的自体,唯识家的自性,是指依他生起的一切现象,各有相对独立的体质及简别于他的功能,禅家的自性,是指我人本具的真如佛性。中观家的核心思想,就是缘起性空。缘起,即宇宙间一切有为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性空,谓由因缘和合而生起的一切现象,皆无自性。中观家所破的对象,主要是有部所说的自性。至于唯识、禅宗所说,从论主龙树破执的动机去看,显然不是他所要破的,而若有人执以为实有,中观家也会破斥的。自性本具,即使众生在迷,亦具足本不生灭的心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可惜众生把生灭的虚妄境界当作是真的,跟随这些境界因缘生起“我所见、所闻、所爱、所憎、所有、所失……”。种种妄想心、执着心、生灭心,更将这些妄想心、执着心、生灭心的作用(色、受、想、行、识)当做自己,就迷失了自性。这就是所谓的“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扩展资料圆成实自性,教义名词。梵文Parinis panna-svabhava的意译,亦作“圆成实性”、“圆成实相”、“第一义谛”、“成性”等。“三自性”之一。或称“诸法真如”,或亦包括“圣智”、“圣道”,或即“第一义谛”、“最胜义”。“圆”,圆满。“成”,成就。“实”,真实,断绝虚妄。所谓“圆成实自性”意谓于因缘生起的现象(依他起)不执为实有自身规定性的意识(即我、法等遍计所执自性),由此即能显现(二空所显)出不受语言概念限制的本来面貌(真如)。此本来面貌,其实就是“唯识性”,具有永恒、普遍、真实无谬的性质,一旦由“圣智”所掌握,就能够达到解脱,并引发种种神通,是瑜伽、法相宗最高的认识境界。在广义上,“圣智”亦属“圆成实”。《瑜伽师地论》卷七三从正面定义:“云何圆成实自性?谓诸法真如,圣智所行,圣智境界,圣智所缘,乃至能令证得清净,能令解脱一切相缚及粗重缚,亦令引发一切功德。”《成唯识论》卷八解释:“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显此遍常,体非虚谬……此即于彼依他起上常远离前遍计所执,二空所显真如为性。”另据《瑜伽师地论》卷七八谓,此“圆成实”的存在是可以证成的,“谓即如是现见所得相,若依止现见相,若自类譬喻所得相,于所成立决定能成,当知是名圆成实相”。又《摄大乘论释》卷四用遍计所执“无性”之性,“为量所了境性,于彼遍知,方能了别遍计所执决定非有”,即此“无性之性”说为“圆成实相”。据此,“圆成实”乃是说明“二空”,并用以认识对象本质的一种道理。这里所说的“空”,并不是“虚无空见”,实为“真空妙有”。要破除一切有、无二边之执著,得到真正解脱,而自在无碍。参见“三自性”、“三无性”。 参考资料来源:▬圆成实自性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