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620今日阅读:86今日分享:14

佛法中的四种厌离心是指什么

佛法中的四种厌离心是指有厌非离、有离非厌、有厌亦离、有非厌离。(一)有厌非离谓缘苦、集二谛而不令惑断之所有忍、智;此乃因仅缘厌境而不离染之故。于此状况可分为三类;(1)于见道位之前断尽欲界之烦恼者,称为苦法智忍、集法智忍;于此位中,因已断尽,再无可断,故非断惑之位。(2)见道位中之一切苦法智、集法智;此位之断惑系在忍位之无间道位,而不存于智位。(3)修道位中之加行道、解脱道、胜进道所摄之苦智、集智;然非无间道的断惑之位。(二)有离非厌谓缘灭、道二谛而能令惑断之所有忍、智;盖灭、道二谛并非可厌之境,以其缘欣境,能离染之故,称为有离非厌。此状况亦可分为三类:(1)未离欲界之修惑而入见道位之灭道法忍。(2)全部之灭道类忍;此系在见道位以前无有断尽,故于见道位而断尽者。(3)于修道位中之无间道所摄之灭道智。(三)有厌亦离谓仅缘苦、集而能令惑断之所有忍、智。即未断欲界惑而入见道位者之苦集法忍,及所有之苦集类忍、修道位中之无间道所摄之苦集智皆属之。(四)有非厌离谓缘灭、道而不令惑断之忍、智。其中,先离欲界之惑,后入见道位之灭道法忍及见道位中之灭道智,及修道位之加行、解脱、胜进等三道所摄之灭道智皆属之。扩展资料:盖所谓‘厌’,系指观苦、集之现象而厌斥之行相;所谓‘离’,系指既厌斥之,乃生起断惑离染之作用。厌离,出自俱舍论卷二十五、顺正理论卷七十二。《俱舍论》该论以《杂阿毗昙心论》为基础,广泛吸取说一切有部重要的阿毗达磨如《发智论》、《识身足论》、《法蕴足论》等以及《大毗婆沙论》的要义,并参考当时的经量部学说,不拘成说,根据自己的观点,把说一切有部的全部教义,概括地加以归纳而成。《俱舍论》本颂的结构同《杂阿毗昙心论》一样,贯穿说一切有部学说“以四谛为纲”的传统精神。但对《杂阿毗昙心论》已经加以改造。《杂阿毗昙心论》有六百多颂,本颂也有六百颂,但不是互相吻合,而是有所增删、合并,并重新组织。因此,该论之讲四谛,别具特点。《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共八十卷,古印度众贤尊者造,唐玄奘法师译,又称《随实论》《俱舍雹论》,略称《顺正理论》《正理论》,共二万五千颂,八十万言。本论分为八品:一、辩本事品;二、辩差别品;三、辩缘起品;四、辩业品;五、辩随缘品;六、辩贤圣品;七、辩智品;八、辩定品。本论作为宣扬有部宗义之书,也是研究俱舍论不可或缺之著作。参考资料来源:——厌离参考资料来源:——俱舍论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