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221今日阅读:22今日分享:22

东晋时期的瓷器鉴定方法

东晋时期瓷器的最大特点是,青瓷与黑瓷共存,单一的青釉传统被突破。青瓷在西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造型更加丰富,装饰更加美观。其具有以下特征:青瓷生产开始普及,器型和装饰由繁复趋向简朴,注重经济使用。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青瓷与黑瓷的呈色剂都是铁元素,在工艺上设法加重铁釉着色,便能烧造成漆黑闪亮的黑瓷。早期的黑瓷呈色多为黑褐色,玻璃质感差,到东晋时期,浙江的德清窑才烧制成功真正的黑瓷。黑瓷的出现,丰富了釉装饰的内容。东晋时期的主要窑址越窑东晋时期初期,越窑青瓷与西晋时期的风格相类;东晋中后期,越窑青瓷生产有扩大的趋势。鉴定特征器型:偏重于日常用器,如餐饮具、文具、卫生用瓷,停烧以前曾大量烧造的随葬用明器。新出的器形有莲花尊、牛形灯、圆形格盘等。器形演变由西晋时的矮胖逐渐向高瘦发展,变得更为秀气。装饰:趋于简便,大多通体光素,仅在肩、颈、口沿等部位装饰一二道弦纹,少数器物上使用水波纹和莲瓣纹。西晋后期出现褐斑装饰,此时盛行。普遍在器东晋时期的主要窑址越窑东晋时期初期,越窑青瓷与西晋时期的风格相类;东晋中后期,越窑青瓷生产有扩大的趋势。其鉴定特征是:器型:偏重于日常用器,如餐饮具、文具、卫生用瓷,停烧以前曾大量烧造的随葬用明器。新出的器形有莲花尊、牛形灯、圆形格盘等。器形演变由西晋时的矮胖逐渐向高瘦发展,变得更为秀气。装饰:趋于简便,大多通体光素,仅在肩、颈、口沿等部位装饰一二道弦纹,少数器物上使用水波纹和莲瓣纹。西晋后期出现褐斑装饰,此时盛行。普遍在器物口沿、肩腹部醒目处和盖面上点彩,变幻出多姿多彩的优美图案。为以后的釉下彩绘瓷的烧造成功创造了条件。瓯窑东晋时期的瓯窑,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其鉴定特征如下:胎质:胎子细腻,呈白色。釉色:釉层厚而均匀;釉面大多呈淡青色,部分为青绿色,青黄釉少见;胎釉结合牢固。器型:以牛形灯、五联罐、褐彩盖罐等器为特色。纹饰:普遍使用褐彩,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器物口沿及肩腹部加几点褐彩,或者在器物的肩腹部褐色点彩组成各种图案;二是绘长条形褐彩,用毛笔绘彩,起笔细,收笔粗;线条的粗细长短视画面大小而定,盖面小条形褐彩就细小,器腹部大,条形褐彩就粗大。断代提示用毛笔绘的条褐彩这种装饰手法是瓯窑独有的,为当时其它瓷窑所不见。婺州窑胎质:仍沿用西晋后期的红色黏土作坯,胎色较深,多呈深灰色或紫色。釉色:青黄色或青黄中泛一点褐色,釉面开裂,析出晶体较多。器型:主要有罐、壶、碗、碟、水盂、鸡头壶等器,不见明器。盘口壶腹部瘦长,肩腹采用柔和的圆弧形廓线,有别于其它瓷窑。德清窑德清窑位于浙江德清县的焦山、丁山、戴家山、陈家山等地,是浙江境内最早的黑瓷产地之一。虽然烧造历史很短,从东晋至南朝初年,仅一百多年时间。但由于它的产品青瓷黑瓷覆盖面较广,所以,在历史上仍很有影响。胎质:多为黑褐色,少数是灰色或白色的。釉面:青瓷釉色较深,一般呈青绿、豆青或青黄色,釉层均匀,具有较好的光泽。黑瓷釉层厚,呈黑褐色或黄褐色,佳者釉面滋润,色黑如漆,釉光闪闪。器型:有碗、碟、盘、钵、盆、耳杯、盏托、罐、盘口壶、鸡头壶、唾壶、虎子、香炉、灯等器物。所产茶盏再配上浅盘形的盏托,成为时尚茶具。直筒形小盖罐和扁圆形的盖盒,也是独具特色的产品。纹饰:比较简单,通常是在器物的口沿和肩腹部划几道弦纹,或在青釉器上点上几点褐彩。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