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615今日阅读:113今日分享:31

公文语言叙述的特点

公文即公务文书,是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在处理公务活动中形成并使用的具有特定格式和要求的应用文体。与其他文体的写作相比,公文写作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议论、说明等,其中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是叙述。一、公文写作中的叙述以平铺直叙——顺叙为主叙述的进行,总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否则文章就像一团乱麻,读者看起来也会感到茫然无绪。从叙述的顺序着眼,叙述的方式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这是就一般的记叙性文章而言的。公文写作中的叙述方式自然也必须讲究一定的顺序,但它与文学作品中的叙述是大不一样的。文学作品中的叙述多用曲笔,多种叙述方式交叉使用,波澜起伏,悬念迭起,唯恐读者一眼看穿事情的结局,直到结尾一般才真相大白,甚至有的到结尾还留有疑念。公文则不同,由于公文中的叙事或在于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或者说明事物中所包含的道理,或者提出证明意见和办法的依据,或者说明经验或教训,凡此种种,目的均在于实用,不为欣赏,要使人一读就懂,一听就明白。因此,我们研究公文写作中的叙述重点,就是要研究如何防止公文曲折起伏、变幻莫测,而要一目了然、明白晓畅。倘若一篇公文能使阅者一看标题或开头,就知作者要讲什么事情并猜出其结局,那就是一篇叙事十分成功的公文。要做到叙事一目了然、明白晓畅,最佳的写作方式就是平铺直叙,即通常所说的顺叙。顺叙,还包括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按照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等逻辑顺序来叙事,像请示、通报、报告等的叙事一般都常用这种顺序方法。在公文写作中,要想成功地运用顺叙,就要对所叙之“事”了如指掌,做到胸中有数、运笔自如。其次,要把握准叙事的要素。此外,还要理清每件事的逻辑顺序。只有这样,才能使所叙之事条理清楚,使读者一看就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便于公务活动的顺利进行。一篇成功的公文,在叙述上也必定是成功的,且大多是顺叙的典范。例如《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文化大革命”的过程叙述分为三段,就是平铺直叙的典范:先叙述“文化大革命”发动到1969年4月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然后叙述党的“九大”到1973年8月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最后叙述党的“十大”到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脉络清晰,明白晓畅,使人们对“文化大革命”从发动到结束有了全盘的了解。二、公文写作中的叙述讲究客观叙述——实叙公文写作中的叙述除了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外,另一条就是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实叙其事。这是由公文的职能和特点决定的。因为公文具有法定的权威性和行政约束力,具有法规作用、指导作用、教育宣传作用和凭证依据作用,所以,公文写作中的叙事必须符合实际,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所谓实叙,就是在叙述中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叙好的也叙坏的,既表成绩又讲问题,坚持求实,避免虚妄。《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开除刘青山、张子善党籍的决议》就是一篇实叙的典范之作。决议首先如实地交待了刘、张二人在战争年代的功绩,又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刘、张在革命胜利后贪污巨额公款的罪行,叙述准确,分析深刻,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公文写作中的实叙,还指撰拟者要采取客观的态度,避免掺杂个人感情,不允许丝毫主观臆测。这一点和古代公文中的一些篇章不甚相同。古代许多公文名篇不是因其实用的目的而是因其文情并茂的散文特色而流传至今的。如《出师表》、《陈情表》等是古代公文生动活泼的典范,但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太强烈,不符合现代公文的要求。现代公文以法定作者面目出现,不是个人意图的体现,而是组织和领导者意志的表达。因此,公文撰拟者从事公文写作的时候,只能忠于机关和领导者的制文意图,不掺杂个人的感情,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实事求是,客观叙述。公文写作中的叙述是颇有些难度的。其所以难,就在于不能失实,因此必须十分留意。如果叙事时不严格依据事实的真相,只求写着顺当而添油加醋定会被人一眼看穿,至于好大喜功、胡编乱造式的叙述,不但其叙述本身是失败的,而且还将贻误工作,给我们的事业造成严重的损失。在这方面是有前车之鉴的。如1958年“大跃进”时向上汇报工作,动辄就是“亩产万斤”之类的叙述,浮夸风漫卷大江南北,导致了国民经济的大衰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惨痛的教训。要做到叙述准确客观,首先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把握运笔之道。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避免脱离实际或主观片面,就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获得第一手资料;其次还要把握好叙事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根据事实准确地做出分析判断,有针对性地采取得当的措施,以收到理想的效果。三、公文写作中的叙述注重概括叙述——概叙刘勰在《文心雕龙·议对》中曾指出:“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文洁才能事明,公文尤其如此。公文具有时效性,讲求准确迅速,清楚明白。所以,公文写作中的叙述不仅要讲究顺叙、实叙,还注重概叙。所谓概叙就是浓缩,概括的叙述,具体在公文叙述中就是不求细腻,不求多角度的细叙,而求整体事件上的概括。像总结、通报等的叙事都是很概括的,尤其是一些重大的决定、决议、任免令等,更是高度概括,要言不烦。《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接受宋庆龄同志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的决定》就是一篇概叙的范例。全文中用了二百多个字,高度概括了宋庆龄同志革命的一生、战斗的经历,写明了她入党的要求和中央的决定,可谓是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国务院关于处理“渤海2号”事故的决定》也是一篇概述的成功之作,尤其是叙事开头一段,仅用80多个字,就交待清楚了这次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造成的损失及事故的性质,简单明了,让人一看就对这个事件有了个概括的了解。公文写作中的叙述应注重概叙,这一点与记叙文中的叙述是有区别的。如果不注意这个特点,在写作公文时,叙述罗嗦、冗长,不仅读之令人生厌,而且耽搁宝贵的时间,降低办事效率,影响到公文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注意到了公文写作中概述的特点,对于写好公文是很有必要的。但仅知这一点,不一定就能成功地写出高质量的公文,因为准确全面地概括事实决非轻而易举之事。要想把事情讲得既概括又准确,首先就必须对事物、情况了解得清清楚楚。其次还要删繁就简,善于取舍,把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毫不可惜地删去。此外,还要适当运用一些概括性词语,像模糊语、文言词、标数概括语等。正确运用模糊语言,可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概括性;恰当地运用文言词语,可以收到缩短篇幅,文约事丰的效果;使用标数概括语能把纷繁的内容一言以蔽之,节省笔墨,增加文章的容量,如把“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卫生、讲秩序”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概括为“五讲四美”,就十分精炼简洁。总之,叙述是公文写作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表达方式,叙述的成功与否关系着公文的成败优劣,因此在公文写作的实践中应注意到叙述的特点。但仅此还是不够的,要想写出一篇文意俱佳的公文,还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加强思想修养,建立起稳固而宽广的知识结构。只有这几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在写作实践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从而写出高质量、高层次的公文来。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