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07今日阅读:99今日分享:20

古玉器辨伪的方法

当今盛世,文物古玩市场一派繁华,尤其是玉器 铺里,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对于初涉市场的玉器爱 好者,往往会引起强烈的购买欲望。遗憾的是,如果 仅凭从书本上学过的知识去购买翡翠或古玉,则十 有八九是要上当受骗的。有些人兴高采烈地买了颜 色娇艳的翡翠手镯或挂件,真是爱不释手,可是请专 家一鉴定,原来是经过人工酸洗、上胶、染色的“八三 玉”,其价值与未经优化的翡翠相去甚远,且过一段 时间还会褪色、龟裂,使人平增烦恼。也有些人化了 大价钱买了所谓“出土和田古玉”,经权威鉴定,仅是 用普遍帕玉经染色处理的仿古件,不要说是古玉,连 软玉都不是。甚至于有些专家学者也上了当,将产于 辽宁帕岩的一种带色带皮的软玉一俗称河磨玉所精 工仿制的“古玉”当作真古玉,摄成样照编录在书中, 被业内人士当作笑柄。这种令人尴尬的事例,竟然不 胜枚举。    初涉市场的玉器爱好者,急于想解决的问题就 是如何辨别玉器的真伪。辨伪是鉴赏玉器的一项重 要的内容,也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实际的工作,它要求 鉴别者掌握广博的历史文化与玉器专业知识,更要 借重于丰富的实践经验。    玉器的辨伪包括玉料和玉器制作两方面的鉴 别。近几年,仿古制作的材料大多采用新开发的玉 料,如青海玉、俄罗斯玉、且末玉、干田新坑玉、戈壁 砂坑玉及辽宁河磨玉等,而仿古技术又越来越精;古 玩市场且有以石充玉的事例,如用河南西砍坑瓦石 (一种石英岩)、新疆马蹄筋石冒充和田羊脂白玉;以 铸膜玻璃料器制成的玉牌冒充正宗和田白玉牌;用 僵斑仔料制作染色冒充入土受沁古玉。至于制作年 代的正确辨别,又是较为复杂的问题,因为不仅现在 有人仿古制作,过去以至古代,也照样有人在仿古。 根据考证,宋代以来,由于金石考古学兴起,研究古 玉的学者逐渐增多,达官贵人争相收藏,作为陈设或 馈赠礼品,古玉需求大增,古市场日渐扩大,但出土 玉器数量又极其有限,因而出现大量仿古玉器,这就 是市场上常说的“老仿古玉”或“老冲头玉”。    这些辨别工作本可以利用矿物学及物理、化学 方面的知识与仪器作出正确的判断,但一般人不可 能拥有必要的仪器设备,也不会为了买一块玉而去 进行耗费时间的复杂的分析鉴定,希望能用一些传 统方法,凭肉眼观察,掌握关键要领,对于手头这件 玉器,解决:(l)是不是玉?(2)是什么玉?(3)是旧工 还是新工?(4)市场正确价位是多少?来个一目了然。    笔者,根据自己掌握的研究知识和通过文物古 玩市场实践所积累的经验,试图通过由简入繁、深入 浅出的分析,使用自创的一些新概念、新名词以及新 方法,使上述的辨伪过程变得相对容易一些,而且产 生乐趣,当然,学会了这些简单的判别方法,对玉器 爱好者在市场购物也会有所帮助。
方法/步骤
1

1、古玉器与现代仿古玉器在玉料上的差别    古代的玉器用料,各个时期自有不同的用材标 准。如红山文化的玉料有蛇纹石、石英石;良诸文化 的玉料主要选用透闪石、阳起石或蛇纹石等矿物组 成有玉料。距今3000多年前的台湾卑南新石器时代 遗址出土的玉器,也系由蛇纹石或透闪石、阳起石等 矿物组成的玉料制成。这些玉料按现代科学定义来 看,应归属玉石范围。从商朝开始,和田玉开始逐渐 占主导地位。下面将针对和田玉和现代发现的各种 近似和田玉的新坑玉之间的差别展开讨论。    用和田玉制作的古玉器,表皮布满桔皮纹,这是 古代琢玉工艺最后的流水打磨与兽皮揉擦留下的痕 迹;并且处处布满浓厚的包浆,表面凹凸处也完全一 致,这是由空气的侵蚀,人体汗液等分秘物的侵润, 人手盘玩与佩戴时与身体磨擦达到一定时间以后形 成的光洁润泽、油腊柔和的一层膜。用手电光照射, 玉质微透明状,玉的纹理呈现柔和的云絮状,精光内 蕴,油腊润泽,通常带皮(仔料制作)、带沁(入土受 沁)。而用俄罗斯糖白玉制作的仿古件,则表面无包 浆,表皮为精细打磨面,这是由于现代琢玉工艺最后 打磨采用砂条研磨、金相砂皮光磨及布轮抛光所致。 凹凸处光度感觉不一致,有些部位类似毛玻璃。用手 电光照射,玉的纹理呈团块状结构,其柔和润泽与和 田玉相比相去甚远。至于青海玉,则材质透明度较 高,水性重,油腊光泽差;用手电照射,呈现纤细的云 絮状结构,且常常伴生比自身二侧玉组织更为透明 的丝带状玉筋,打磨后也是毛玻璃感觉。最易使人走 眼的是于田新坑玉(维吾尔语:“莫刚”),其晶格结 构、油腊光泽度非常接近和田玉,但打磨后的感觉还 是完全不同的:和田玉柔和润泽,新坑玉会出现玻璃 “贼光”。由于新坑玉属山料,开采时用炸药爆破,故 新坑玉上常遍布裂塔,而且硬度也不及和田玉。至于 辽宁河磨玉,以青黄色为主,夹带各种石性很重的僵 斑和皮,俗称为“皮夹玉,玉夹皮”,与和田仔料外面 带皮,内质清清楚楚,完全不同。由于河磨玉的皮与 带色僵斑很象古玉入土受沁后的感觉,为此,很多仿 古玉的行家里手对河磨玉情有独钟,往往利用河磨 玉的俏色合理布局,灵巧设计,制成品有很大的欺骗 性,使众多行家里手栽了跟斗。鉴别的关键在于:河 磨玉玉料的底色以青黄色为主,比较混蚀,云絮状结 构较粗,皮与僵斑的石性很重,其“皮夹玉,玉夹皮” 的特征是和田玉不具有的。

2

2、古玉器与现代仿古玉器在制作工艺上的差别     玉的硬度达到6一6.5度,一般金属刀具根本奈 何它不得,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真玉不怕刀割”。 从古至今,对玉的加工、玉器的制作从来就不是用金 属刀具雕刻的,所称“雕”,实际上不是雕刻,而是琢 磨,只是琢磨的方法与速度有所不同。但就是这种不 同,在玉器表面留下的痕迹就完全不同,我们抓住这 个关键就可以用比较正确的方法来判定一件玉器是 老加工、还是新加工。    古人拿什么工具来加工制作玉器的呢?《山海 经》里有个记载:“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它山之石” 是一种什么岩石?经过考证,“它山之石”实际上是一 种硬度达到8o以上的石榴石类矿物一前人称为“趾 榴石”,其硬度远远超过和田玉。古人将它敲碎,与细 泥拌成琢玉砂浆,然后用骨片等工具蘸着砂浆进行 琢磨加工。操作的艰辛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往往是爷 爷手里加工的一件玉器,到孙子手里才得完成。    正由于采用的只是人工研磨法琢磨玉件,在古 玉加工表面上就留下明显的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形 成的痕迹。笔者经过仔细的研究,发现凡是古玉,其 表面都是凹凸不平,同时又有非常润泽的感觉,我把 这种表面形态形象地称为“桔皮纹”,读者稍作联想 就知道大致是个什么模样。对于“桔皮纹”在人工研 磨过程中如何产生,笔者是作过验证的,其来历在干 古人所用砂浆,里面研磨材料的粒子粗细不匀,巨混 有细泥,人工琢磨时,用力也不可能全部均匀,这样 玉器表面的磨损也就不相同,有浅有深,凹凸不平, 正因为是人工琢磨,玉器线条清晰、园润,凹槽处光 洁,而且也有桔皮纹。    现代工艺采用的工具是高速旋转的玉雕机,金 刚砂磨头夹在机器上作高速旋转,被加工的玉件用 手捏着碰触砂轮进行琢磨,在玉件接触砂轮的一刹 那,相互产生很大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容易使玉件 表面边缘产生细小的崩缝,其形态呈放射状。有时冲 力大了,边缘甚至会崩掉一小块。即使崩缝没有使小 块玉粒掉下来,在放大镜下也可看到崩缝的折光,我 把它形象地称作“白花起壳”。因为崩裂部位的下面 已经断开,光线透不过去,看上去就像一小点、一小 点的白点。至于现代的打磨工艺,大多数采用砂条打 磨,火漆打磨,金相砂皮打磨,最后是布轮抛光。故而 玉器表面出现的是精细打磨面,表面比较平整,尤其 经布轮抛光后,表面出现玻璃光泽。这种新工精细打 磨面的表面感觉与老工的桔皮纹表面感觉是完全不 同的,两者放在一起对照,可以说是一目了然的。    笔者认为,老工“玉器既有凹凸不平”,同时又非 常润泽的桔皮纹表面,没有崩缝,布满包浆;新工玉 器有精细打磨面,多处可见崩缝,玻璃光泽,没有包 浆或有人工新包浆。这两条是判断玉器是古玉器还 是现代仿古玉器的最有效和最直截了当的方法,很 多玉器一上来就过不了关,其它鉴定方法就大可不 必了。事实上,在我的玉文化教学生涯中,很多学生 正是通过这一最基础的方法,逐渐入门的。    以上所述现代仿古玉器是属于高档次的,至于 古玩市场上用劣质玉粗制滥造,然后染色,涂油的低 档货,稍微有些玉器常识的爱好者,一看就知道了, 因为低档仿古玉器做工极粗,机器上粗加工后的“丝 缕”痕迹都未曾打磨掉,为降低加工成本,就上抛光 机,造成一些地方打光了,另一些地方一主要是凹陷 部位,仍保持粗糙的毛玻璃感觉,形成典型的“阴阳 脸”,一看就知道是粗制新工。

3

3、古玉器与现代仿古玉器在制作特点上的差别     玉器制作特点主要是指形制、雕工、纹饰等。 新石器时代玉器形制主要有琼、壁、圭、斧、横、 璋、珑、块、动物等扁平件佩饰。这些器物在造型上的 主要特点为板状与有孔。而板状体往往是中间隆起, 边缘较薄,我给这种形状取名为“隆平”。由于当时的 工艺不发达,有孔玉器的孔基本上都是对穿的,在孔 的中部有对钻交接的棱台痕迹,而孔的口沿往往是 园滑过渡的,市场上把这种孔,形象地称为“肚脐 眼”。假如你看见一件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其孔园,孔 壁直,器物平面平整,就可能是件仿古件。从新石器 时代到汉代,许多扁平素件,平面上往往还有琢磨切 割留下的弧形印。古人用砂浆切割研磨玉器时,不可 能一刀齐整地割下,其磨缝有粗有细,反映在切割平 面上,表面有深浅不一的弧形切割印痕,而要把这些 印痕磨平,需化很多功夫,古人一般仅略作打磨,而 让深浅不均的印痕留在切割面上。对有经验的收藏 家,看到玉器表面具有桔皮纹,又有弧形印痕,又布 满老包浆,一般都会大喜过望。商代玉器形制很特殊,动物玉饰造型轮廓常为 长方体,或近似立方体、三角形和园柱形。片状动物 形玉饰边缘则略带弧形或长方形。片状玉器,边缘往 往有齿状小牙凸出。玉器上的纹饰往往与同时代的 青铜器纹饰相似。尤其是一种用阴线勾成的人形和 动物形纹饰,有的用双阴线,其中的一条用“勾撒”法 雕成,线条较直,但转弯处角度大,刚劲有力。在放大 镜下观察,会发现这种阴线很粗糙,用现代高速转动 的工具是无法仿制的。显然,没有这种阴刻线特征的 玉器就应该打上问号。

4

4、古玉器与现代仿古玉器在沁色上的差别     和田玉是一种交织成毡状的透闪石矿物集合 体,具有纤维状微晶结构。和田玉器埋入土中,经过 相当时间后,因土中其它物质的侵蚀,会产生一些颜 色的变化。玉器爱好者们称之为“沁色”。经大量考古 出土实物证实,玉久埋地下易产生钙化现象,其严重 者甚至全部钙化,通体呈灰白色,这就是通常说的 “鸡骨白”。玉器接触木炭或被火烧过、火熏过,就会产 生碳素沁,俗称“水银沁”、“膏药脂”、“黑漆古”等。玉 器接触氧化铜则会变绿,俗称“皮蛋沁”或“皮蛋青”。 玉器接触赤铁矿会产生紫红色,俗称“珠砂沁”。此 外,尚有黄色的“土沁”,白色的“水沁”等。经现代考 古学及物理和化学研究证明,俗称的所谓“水银沁”、 “ 珠砂沁”是不存在的,其中的黑色沁主要是碳素,红 色沁主要是三氧化铁的沁色。传统的说法难免附会 与想象,我们应该尊重科学。一般认为,沁色深透的 玉器,其年代不会太近,所以钙化及其沁色被行家作 为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    正因为沁色有着很大的魅力,市场上便出现了 各种假造带沁色的仿古玉。其中粗制滥造的自不必 提,这里介绍一下造得颇为逼真的实例:    (l)用较好的俄罗斯糖白玉、于田新坑玉、和田 山料或质地相对较松的劣质和田僵斑仔料玉精工制 成战国、秦汉的佩件,如龙凤佩、裸形佩、辟邪佩、出 廓璧、龙形瑛等。等毛坯从玉雕机上下来后,用热水 烧煮,夹起疾投冷水中,反复几次,玉器表面就会产 生冰裂纹。然后将玉器放入有色卤砂水中烧煮,俗称 “提油”。经1至2昼夜闷煮后,整块玉器全部染上所 需之色,然后用清水浸洗,再放入化学药剂中固色。 擦干后开始打磨,把粗糙的表皮用金刚砂条磨去,再 用金相砂皮打光,最后布轮抛光。这时,玉器表面染 色全部磨掉,而沁入冰裂纹里的颜色依然存在,呈现 柔和美丽的牛毛纹,有红色、黑色或黄色等假沁色, 宛如真古玉。但是,用该方法造出的沁色,天阴时色 泽较鲜,天晴朗时颜色反而浑浊,真沁则不然。仿古 玉器牛毛纹有曲折、粗细不均匀,真假一对照,立见 分晓。另外,仿古玉器一般都是精细打磨面,没有桔 皮纹,没有包浆;仔细观察,很容易发现崩缝、崩口。 因此,还是能被行家很快识破。    (2)把精工制作的玉器先磨好,然后在玉器的某 些部位滴上强酸、强碱进行快速钙化,制成生坑模样 的灰皮,又在玉器的一些部位,粘上墓中古土、石朱砂、 灰砂,看上去像是刚从土里发掘来的。还是用桔皮纹 来判断,真伪立明。    (3)先把精工制作的玉器毛坯用冷水交替崩出 冰裂纹,再用仿古工艺打磨好,包上氧化铁垢泥及其 它化学材料,外面再裹上特殊配制的泥土,俗称“做 皮蛋”。然后用火局炉慢慢烘烤,过一定时间取出浸上 化学药剂,再烤再浸,直至“烘熟”。这种方法做出的 沁色,是很容易使人走眼的。如果我们用放大镜,可 以找到加工表面的崩缝、崩裂,就可使它原形毕露。 所以,一只聚光灯,一只20倍放大镜对于玉器爱好 者当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5

5、古玉器与现代仿古玉器的包浆差别     玉器上出现包浆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俗话说“此 玉已盘活”,就是指玉器经人手盘玩与佩戴和人体磨 擦,经人体汗液分秘物的浸润,受空气侵蚀,相当时 间后,玉器表面象是罩上一层油腊,显得光洁润泽、 柔和。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能认为有包浆就是占玉, 没有包浆就不是古玉。包浆的鉴别必须与桔皮纹、沁 色、形制、雕工、纹饰、时代风貌等鉴定结合起来才能 正确发挥作用。例如,一件打磨过关、质地良好的和 田玉仔料仿古件,经过人工涂油、棕帚强刷的“武盘” 或人工“文盘”,相当时间后同样会产生包浆。但是, 这种包浆是在新工的精细打磨面上产生的,浅薄、不 浓厚,只能算是新包浆。通常在古玉器桔皮纹表面见 到的老包浆,自有一种古朴、浓厚感觉,与新包浆对 ,正 照,两者完全不同。需要特别指出的,不能认为有包 浆就是古玉,没有包浆就不是古玉。一件刚出土的 “生坑”玉器,没有提灰、清洗,灰蒙蒙的看不出什么 包浆,你能认为它就不是古玉吗?所以,用包浆鉴定 古玉需要结合其它特征,综合分析,才能正确无误。    至此,对于初涉市场的玉器爱好者,用肉眼简捷 的辨识古玉器与现代仿古玉器的方法,通常有这些 就够用了。当然对于古玉器与古代和近代仿古玉器 的辨识,也属于古玉器辨伪的一项内容,但这是古玉 器鉴赏断代问题,是一个高层次的技术。由于本文篇 幅有限,只能大致提个轮廊.

6

6、古玉器鉴赏断代    古玉器鉴赏断代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 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一般认为依据以下几个方 面是行之有效的:    (1)时代背景、时代崇尚、历史文献记载、历代的 文物制度、玉器的形制、用途、规格,都是重要的参考 资料.    (2)应充分吸收古董商人的经验。由于古董商和 民间收藏家长期接触古玉器与仿古玉器,有的人还 亲自制作过膺品,他们的经验代代相传,积累了一套 系统的古玉知识,有不少经验是可靠和实用的。    (3)与同时代艺术风格比较。我国历史上每一个 时代都有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这些风格会反映在 同时代不同的艺术品上,就是说,同时代的不同艺术 品,其题材、手法、风格往往是相同的。当玉器发现较 少时,若有同时代的其它艺术品作为风格参照,可以 间接推断。    (4)考古出土玉器是古玉鉴定的最重要依据。在 古墓葬中,有大量随葬玉器,只要是经过近代科学发 掘的墓葬,其年代是可以判定的,因此,这些玉器的 年代也是可以确定的。有了各代若干古墓和遗址的 古玉样本,就可以利用它建立起玉器发展演变的年 代序列,它们成了判定年代的标准器物,是鉴定古玉 的重要依据。    玉器的鉴别不能墨守陈规,要随时注意吸收新 研究成果和注意考古发掘动态。随着近代以来的大 量科学考古发现,我们对各代玉器的特点有了更为 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这有助于收藏家们提高鉴定水 平,尤其对各个地域、各个时代的特征还可细分,对 制作工艺还可推敲,以利于吸收新成果,更新知识, 全面提高玉文化鉴赏断代水平。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