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45今日阅读:167今日分享:16

2017年教师招考资料教育理论复习要点

教师的人格特征第一,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第二,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取精神。第三,心胸开阔,兼容并包。四、现代教师观第四、现代教师(一)教师角色的转变: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二)教师教学行为观点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的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社会地位的专业性。(二)教师职业的特点: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三)教师劳动的特点:1、强烈的示范性;2、独特的创造性;3、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二、教师素养(一)思想道德素养:1、思想素养2、政治素养3、职业道德素养(二)知识素养1、教师需具有学科专业素养: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②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2、教师需具有教育专业素养: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三)能力素养:1、基础能力素养;2、职业能力素养(四)心理素养(五)身体素养三、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四、学生的社会地位(一)对学生社会地位的传统认识(二)学生社会地位的保障1989 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正是出于对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的维护。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1)无歧视原则 (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4)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对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从三个层面进行:第一层面,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第二层面,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第三,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由此,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五、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一)学生的权利1、人身权。包括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2、受教育的权利。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二)学生的义务一是遵守法律、法规。二是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三是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四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六、我国教育目的表述(一)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二)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三)我国现行教育目的的基本点(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八、义务教育(一)义务教育的概念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二)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1985年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制定义务教育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通过立法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义务教育法》(三)小学教育的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四)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激励、评价(五)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教育目的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3、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六)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几种典型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观: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及中国古代的孟轲等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国外的斯宾塞、涂尔干、孔德等。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3、教育无目的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他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无目的教育理论。这种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4、 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给予个体自由地充分发展,并予以高 度重视;但不是抽象的脱离社会和历史来谈人的发展,而是把个体的发展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考察,因而把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七)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1、教育的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是最终的决定因素2、教育目的的性质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