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296今日阅读:19今日分享:20

教学遇到学生这样该怎么办

教学遇到学生淘气怎么办?下面给大家讲述15个例子。
方法/步骤
1

1.当发现学生早恋时应该怎么办?   ( 1 )教师首先要仔细观察,全面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早恋,不能轻易地给学生定性。如果确实是早恋,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成绩下降,甚至精神有些萎靡不振,一定要及时想办法解决。   ( 2 )不要大惊小怪,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与学生谈话,交流时教师一要态度亲切、和蔼,二要语气语调平缓、自如,三要用语喜悦、婉转,讲清现存的学生在思想、身体、道德、人生观等方面都还不成熟,过早堕入 “ 情网 ” ,已经影响了学习,不仅荒废了学业,还会造成严重后果。让学生把这美好的感受、美好的向往埋在心底,变成学习的动力,为追求更美好的未来创造更丰厚的条件。

2

2.面对追星族的学生应该怎么办?   ( 1 )面对 “ 追星族 ” ,不盲目制止他们的追星行为,而应该因势利导。要了解他们追的星是哪类人,分析他们身上令人喜欢或崇拜的优点,让学生讨论 “ 追星的利与弊 ” 、 “ 我崇拜明星的原因 ” 等热点问题,教师要给 “ 明星 ” 做出正确的评价,引导学生不要盲目崇拜。   ( 2 )要用一些 “ 明星 ” 的优点和刻苦、好学、勤奋上进的优秀品质和成功经验来鼓励学生学习,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偶像观和人生观。把学生从狭隘的 “ 追星 ” 引到美好广阔的知识天地中,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宽广胸怀。

3

3.当学生上学佩带手机时应该怎么办?   ( 1 )应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并使家长了解学生佩带手机的危害: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期,手机有辐射,这种辐射对身体有很大影响;现存的手机功能较多,除正常通话以外,还可以打游戏、上网、聊天、发送短信息,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学习;学生带着价值几千元的手机,会为人身安全埋下隐患,也会诱发学生很多不良需求和攀比心理等。   ( 2 )在做好学生家长工作的基础上,与家长一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4

4.对父母离异家庭的学生应该怎么办?   ( 1 )寻找机会多与他们接触,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了解他们的性格、以及父母离异的原因。   ( 2 )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尊重。教师应尽可能多关注他们的言行以及心理变化,随时与他们谈心。   ( 3 )鼓励他们多与其他同学交往。家庭残缺容易造成孩子性格孤僻,与同龄人交往可在某种程度上填补感情空白,转移注意力。   ( 4 )帮助他们理解父母离异的决定。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活,父母也一样。一方面要新生父母的决定,另一方面要培养独立意识,调整好自己的生活。

5

5.当学生沉湎于电视或网吧时应该怎么办?   ( 1 )经常跟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目前的需要和兴趣,多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处理好电视、网吧和学习的关系,讲清学生过多的迷恋电视和网吧的危害,提高学生的自控力。   ( 2 )培养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有意识、有选择地引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   ( 3 )及时和家长联系,让家长配合老师作好学生的工作,帮助学生选择有益的电视节目,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好学习、娱乐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关注学生的课外生活,让学生远离网吧,帮助学生培养高雅兴趣。

6

6.当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时应该怎么办?   ( 1 )运用暗示法,引导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回归到课堂教学中,要以马上停止讲课,引起他的注意并提示他注意听课;或者运用提问法,对溜号的学生及时请他回答问题,牵动他的注意力回归。   ( 2 )事后教师为了避免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现象发生,要注意运用目标牵动法,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立分层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注意力有集中的指向性;教学设计要科学、生动、有趣、直观,通过精湛的教学艺术,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精神不游离于课堂。   (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介绍培养注意力的方法。例如五到听课法,耳听、眼看、口说、手写、脑动,加强头脑处理信息能力、培养注意力,或运用短时市郊记忆法,训练注意力的集中。

7

7.当学生的问题教师一时解答不出来时应该怎么办?   ( 1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提问给予鼓励和支持,一定要保护他们的求知欲和主动思维的积极性。   ( 2 )如属于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教师可发动并鼓励学生集思广益,一起讨论解决;如不属于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教师可委婉的告诉学生,课后再给解答。   ( 3 )如果确实解答不出来,一定要真诚的告诉学生,老师一时回答不上来,等课后查找有关资料,或请教一下别的教师,下节课再给学生解答。切忌不懂装懂胡乱回答,或有意差开问题,不予回答。   8.当遇到智力偏低的学生时该怎么办?   ( 1 )在生活中,在课堂上关心学生,营造一种关爱、帮助的教学氛围。   ( 2 )依据学生自身实际,确立与之相应的学习标准,并适当、适度予以表扬。   ( 3 )为学生提供发言、表现的机会,把最简单的问题留给他,同时用教学语言、形体语言给予希望、鼓励。

8

8.当遇到 “ 学困生 ” 时应该怎么办?   ( 1 )千万不要对 “ 学困生 ” 进行谴责,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特别是 “ 学困生 ” 遇到困难,一时无法解决,可能恐慌、自责,甚至有时产生自暴自弃心理。要主动安慰、关心和鼓励学生,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要细心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为起点,不断激励。   ( 2 )如果是学习不用功、不刻苦的类型,必须进行严肃认真的思想教育,给他讲清任何成绩的取得必须靠艰苦的努力,并帮他进一步明确作息时间和学习时间的分配。   ( 3 )如果是方法不正确,则需要帮助他纠正学习方法,和他一起分析,对成绩偏低学科多花费时间,多提问、多积累,及时纠正错误。   ( 4 )如果是这段时间家庭出现了变故,如父母离异,家长关心不够等,应及时和家长联系,多给予孩子以关心,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和家长时刻在关注着他。   ( 5 )抓反复,反复抓。 “ 学困生 ” 因外界因素干扰和心理情绪波动而出现反复时,不应心灰意冷,要及时找出 “ 复病 ” 原因。这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转化工作才能成效。   案例描述:   杨某是我从高一一直带上来的学生。性格内向,怯懦胆小,容易害羞。父母比较重视她的学习成绩,但因自我感觉能力有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孩子太多的帮助,父亲做生意,很少回家,更顾不上对她生活上的照顾与学习上的帮助。   对待其他课程,她很少能够认真的完成,即使完成了错误也很多。而对于数学她的反应就更加让人不满意了,她总是应付了事,抄袭、不做等每天都在上演。她上课不爱回答问题,如果我非要让她回答,也只是低低的声音而且多数不对。即使回答也很难让人听明白。因此成了我眉头的疙瘩。   原因分析:   杨某自上学以来成绩一直很不理想,父亲经常在她的耳边说,要好好学,母亲则一直在家给她做“家教”老师,但是因为她底子差,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功效。长期以来,父母因此也觉得她的成绩是很难提上去了。亲戚朋友也经常把学习好且比她小的孩子同她做比较;学校里老师对差生的低期望,这些种种使得她的自信心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从而导致了她的厌学表现。在她的内心就形成了“我没得救了,是我太笨”这样的观念。起初我感到对杨某实在想不出更好的教育方法,也对帮助她缺乏信心与耐心,而一天在杂志上看到“热爱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这句话时,我马上想到了杨某。于是我为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让师爱为她树立起希望的风帆。   采取措施:   (1)降低难度,提高信心   基于杨某学习底子薄的情况,我要求她把前几个学期的课本拿出来,让她找出曾经遗留下的疑惑,然后进行辅导,让她在学习中找会获得知识的快乐,并对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数学的问题主要是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答题技巧,她的基本功很薄弱。见于此,我从网上摘录了一些好适合她的习题,并且每天在她妈妈的帮助下叫她做一张卷子,定期给她修改。从辅导中让她找到一点成就感,从而逐步找回自信。   (2)加强训练,培养兴趣   把她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和扩展,让她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登上成功殿堂的一把金钥匙”。例如:她喜欢画画,并且表示她有很强的愿望成为画家。我告诉她:要学好画画,在理解一幅画的深刻内涵时,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少不了的,在对画的尺寸的把握上,要有数学知识做基础,一个优秀的画家应该具备……”等。另外给她讲一些有关画家的故事或者知识,激发的兴趣,使她真正的行动起来。   (3)优化过程,调整心态   古语说的好:“工欲善其计,必先利其器。”学习也是一样,有了好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就可以达到事倍功半了效果。让杨某尝试使用优化的学习过程,可以让她正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而非成为学习的奴仆。   针对她考试紧张、发挥失常的情况,调整其应试心理。要求其考前做好应试准备,认真的复习,不要太过分关注考试的结果,考试过程中注意方法,先做简单的,不会的先放过去,考完后注意学会检查。   (4)家校配合,目标一致   面对孩子,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应该做到积极的关注,以“信心加爱心”的希望之心,给孩子制定合适的发展目标,使她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对孩子播种希望,孩子就会收获果实。   取得成效:   杨某到现在进步很大,除了脸上有了笑容外,开朗多了,与同学相处更加融洽了,有时也会主动地拿出习题请我批改,有时还能早点来主动问些不懂的题目。对于这次的期中考试也取得了从未有过的成绩。

9

9.当学生总是不完成学习任务时应该怎么办?   ( 1 )从教师的角度来解决,布置作业时,应考虑学习任务量要适中,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少,内容精,并且在布置学生任务时侧重于创造性,符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为他们发展自身的特长创造条件。   ( 2)如果上述方法对极个别学生的教育效果不明显,教师可以进行批评教育,给他们改天错误的机会,如效果仍然不好,必要时也可以和家长取得联系,共同督促和监督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10

10.当学生厌学时应该怎么办?   ( 1 )教师要和学生谈心,详细了解分析引发厌学的原因,采用耐心的引导法,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少贬多褒,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戒骄戒躁。   ( 2 )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家庭的多方面背景,和家长共同探讨制定措施,创设引导学生学习的良好家庭氛围。   ( 3 )减轻课业负担,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积极补救措施,利用学科的特点,施以积极的心理影响,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行为。帮助他们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转变学习态度,使他们在内心深处形成动力,发自肺腑地产生对学习的需要,真正做到标本兼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1

11.当遇到屡教不改的学生时应该怎么办?   (1) 应把对学生的信任、尊重、理解,贯穿于广义的教育活动中,而不应拘泥学生一时所犯错误上,不因为学生说谎而不信任学生;不因学生屡教不改而百般歧视,要给学生更多的关爱。   (2) 要 “ 蹲下来,和学生平等交流 ” ,主动开发学生的潜能,要通过理解去激励学生,撞击出学生自信的火花;   (3) 要善解人意,要靠渊博的学识来维持,要靠高尚的价格魅力来升华,理解学生,不失严格要求;平等待生,不失师者的风范;赏识学生,不失谆谆引导。   13.当学生顶撞教师时应该怎么办?   (1) 要以民主、理解的态度和方式与学生接触,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看待,昼以商量的口气与他们谈论事情,要倾听学生的看法,与学生推心置腹地交换意见,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并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赢得学生的信任。   (2) 要学会自我克制。比如:自我暗示法 ―― 一旦感到自己要发地,心里反复默念 “ 不要发火,要冷静,要冷静 ……” ;转移法 ―― 当感到怒气上来时,转移视线,故意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深呼吸法 ―― 发怒时,要求自己做深呼吸,吐出心底的怒气;肌肉紧张法 ―― 紧握拳头再松开,紧绷脚板等。   (3) 告诉学生顶撞老师是不礼貌、不尊重人的行为,同样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让学生知道,顶撞老师有损自己的形象,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12

12.当学生精神忧郁时应该怎么办?   (1) 要主动与家长取取得联系,共同分析学生精神忧郁的原因,以更多的关心,理解、开导,让学生把心中的积郁倾吐出来,共同研究解决办法,解除学生困惑。   (2) 要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愉快的环境,尽量安排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幸他们与同学交往,丰富他们精神生活,开阔他们的心理境界。   (3) 精神忧郁有时伴有消极言行和意外事件的发生,老师和家长必须高度警惕,严密监护,给予更多关注,防患于未燃。

13

13.当学生遇到困难、害怕挫折、缺乏自信时应该怎么办?   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特长、家庭环境、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反应,及时发现问题。   (1) 降温减压法。当学生受挫折时,教师用温暖入耳表示同情善言加以劝慰,使对立情绪逐渐消失,进而让学生向教师吐露真言和事情的真相。教师再从信任和尊重受挫出发,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劝慰、遍和诱导,同时晓以利害,逐渐熄灭受挫学生心中的怒火,使报复心理消失。   (2) 审查目标法。就是帮助遭受挫折、缺乏自信的学生审查原目标是否符合实际,如果不符合实际或超越实际,就为其重新修定目标。家长会是帮助学生和家长重新审查目标的好机会,教师要利用这个机会分析审查原目标,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变挫折的压力为动力,树立自信心。

14

14.对待缺少成功体验的学生应该怎么办?   (1) 以鼓励为主,设定目标。目标的设定需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自身,以便于目标的实现,同时一有微小的进步就表扬,即小目标,大表扬。   (2) 创造适合他们的教育情境。教育情境的创设要结合他们的优点和特长而定。在课堂应多设置一些简单而有益的问题,鼓励引导他们回答,并给于充分的肯定。   (3) 挖掘闪光点,建立自信心。

15

17. 当学生有逆反心理时应该怎么办?   (1) 平时多与学生接触,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了解他们的性格、喜好,分析他们症结所在,因势利导。   (2) 教师以身作则,以理服人,处处从严要求自己,直到表率的作用,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   (3) 课堂上多些微笑。上课时多几句对学生鼓励的话语,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主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 处理好师生关系。增强相互理解和信任,与学生平等对话,将心比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自己的爱心来换取学生的真心,用希望、激励等科学教育方法,拨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上进心,打开学生心灵大门。   (5) 分析其家庭原因,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