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850今日阅读:186今日分享:38

《三国演义》第三回: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意义是什么?背景、典故、出处

何进被十常侍诱杀,袁绍带人杀入皇宫,皇宫大乱,十常侍中的两位带着汉少帝和当时的陈留王逃入北邙山。后来在面对董卓的兵马时,陈留王的反应比汉少帝要强,更像一个皇帝,这是“帝非帝,王非王”。至于千乘万骑走北邙,是说文臣武将到北邙山去找皇帝,千乘万骑代指的是大臣和武将。《三国演义》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董卓擅权,丁原不服,董卓要杀丁原,但丁原背后站了一个猛将,正是丁原的干儿子吕布,少年英雄,使董卓不敢动手。要想除去反对派丁原,必须除去吕布这个帮手,或者收买吕布为己所用,所以,董卓的谋士兵建议董卓收卖吕布。李肃是吕布同学,现在董卓手下效力,他奉命持宝物去见吕布,最重要的是把董卓拥有的宝马——赤兔马送给了吕布,并大夸董卓和吕布的能力,表示两人联手,可平天下。吕布大喜,杀死了丁原,去投奔董卓,并做了董卓的干儿子——从此成了张飞所骂作的“三姓家奴”!董吕两人联手后,朝中再无人敢于出头,所以引发了下回的美人连环计,老司徒(丞相)王允用计离间董吕这对狗父子!扩展资料:创作背景1,时代背景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2,题材来源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是三国故事的最早源头,但这是纪传体的史书,记事简略,粗陈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传奇色彩与可读性都大大增强。中唐史学家刘知袭在《史通》中说,诸葛亮未死的三国故事已广泛流传于民间。宋代通过艺人的表演说唱,三国故事更为流行,并且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金元时代三国故事被大量地搬上舞台,院本和杂剧中有许多三国故事剧。据《录鬼簿》和《太和正音谱》记载,仅元杂剧中就有近三十种演述三国故事的作品。《辍耕录》中记载的金院本有《襄阳会》《大刘备》《骂吕布》和《赤壁鏖兵》等。元英宗至治年间(1321—1323)出现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是今存最早的,也是唯一一部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该书是民间传说中三国故事的写定本,约八万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两栏,上栏图相,下栏正文。全书以司马仲相断狱故事为人话,正话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开始,结束于诸葛亮病死。从平话的内容和结构看,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但整体描写粗枝大叶,文词鄙陋不通,故事情节离奇,多不符合正史记载,人名地名也多谬误,似乎还是未经文人润色的民间艺人作品。从上述的记载和残留的作品看,从晚唐到元末,在民间流行的三国故事愈来愈丰富,这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3,成书过程元末明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嘉靖元年(1522年)刊刻的,称为嘉靖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继嘉靖本之后,新刊本大量出现,它们都以嘉靖本为主,只做了些插图、考证、评点和文字的增删、卷数和回目的整理等工作。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嘉靖本《三国演义》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整理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等,内容没有大的改动。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