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485今日阅读:60今日分享:41

东台范公堤以东的地名与煮盐文化有什么关系?

方法/步骤
1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设西溪盐亭,为什么设在西溪,现在看起来离大海太远。在我们看一下当年的地图就知道原因。其实西溪当年离大海很近了,东台大部分还在海里。西溪以东尚是海水滔滔的大海,盐区还在西溪以西一带

2

《史记.吴王刘濞列传》记载“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东海煮海水为盐”,可以看出这个地方荒无人烟。沿海生产条件极其艰苦,自愿迁来者仍然很少,劳动力奇缺。

3

到了唐代,由于海水常年累月带来泥沙的沉淀,海岸线逐渐由东冈沙堤(即今范公堤基)东移,并在堤岸沿线的南北地带相继建立了虎墩场(元代改称富安场)、小陶场(北宋改称安丰场)、东台场等。明洪武元年设泰州盐运分司驻东台场,设有栟茶场、角斜场、富安场、安丰场、梁垛场、东台场、何垛场。丁溪场、小海场,草堰场等10个盐场,史称“淮南中十场”。

4

下面谈范公堤以东的地名1、“淮南中十场”你可以发现各盐场是沿范公堤而建的,由“盐场”而得名之地均分布在原范公堤一线,只是后面去掉了“场”字。即栟茶、角斜、富安、安丰、梁垛、东台、何垛、丁溪、小海、草堰等10场。

5

2、亭。《宋食货志》亦称“其煮盐之地曰亭场”,宋代已亭场林立,故文人称东台为“东亭”

6

三、团 自汉代,煎盐工具使用的是官铸官给的巨大“盘铁”,一副盘铁分四角,每角又分数块,分户保管,使用时再用铁栓拼成一盘,彼此牵制严防盐民私煎,私贩。如图所示。

7

到了唐代,改用又高又大的铁锅,比较笨重。这一时期的盐灶都比较大,每灶都有亭户数家,轮流共煎,亦称团煎、团煮。团地名些而来,如正团、中心团、杨家团、新团、西海团等。由于“团煎”之际,境内盐灶分布在范公堤沿岸及其以东附近,所以带“团”字的地名大都分布在今梁垛、台东、四灶等镇。

8

四、灶 特指旧时煮海水煎盐所用的盐灶,北宋开宝七年,为防盐民私煎,曾规定每场设盐灶l 0座,每灶有灶民20户,专门监视盐灶起火、停火,督催灶民纳盐归仓,有些盐灶周围住房多了,发展成村庄,灶名便成了地名。一般以灶户的姓氏、称谓或绰号而命名者居多,如沈灶、包灶、朱灶、陈章灶、张家灶、孟家灶、刘家灶、袁三灶、练七灶、李四灶、野花灶等。

9

灶的命名比较复杂:1、是以灶所处的东西南北中的方位命名,如南张家灶、北张家灶、中张家灶、东顾家灶、西柳家灶等。2、是以虹排列的顺序号命名,一是单纯顺序号,如头灶、一灶、三灶、六灶,最多编号为十六灶;3、是顺序号前加姓氏,如朱家一灶、丁家五灶、何家十灶:4、是顺序号前加方位,如东七灶、西八灶。

10

如福兴灶(今属范公镇),相传宋开宝年间(968—976年),虽累遭水灾,该灶却丝毫无损,有福兴旺盛之兆,故得名。安丰原有座盐灶,被海水冲毁后重建,因而取名“新灶”。“货郎灶”则是因邻户是一家挑货郎担做生意的。灶名起用于宋代,至明代,因盐区东播至范公堤以东附近,所以,带“灶”字的地名也随盐区的逐渐东移而由范公堤逐渐东播至今头灶、六灶、南沈灶一带。

11

五、丿 是煎盐用的一种敞口的铁丿锅,明万历年间,废大灶改小灶,统一推行轻便的锅丿煎具,至清代,盐区再度东播至今黄海公路附近,新增盐灶周围居住的人也日渐增多而形成了村庄,这些村庄便以姓氏后加一个“丿”字命名,以示该姓氏的人曾在此烧过盐。如曹丿、华丿、练丿、潘家丿,孙家丿等等。

12

六、仓 指盐区积贮盐民所煎之盐的盐仓。北宋建隆年间泰州盐区(东台原属泰州)仅设仓一处。至明洪武元年,东台境内设仓若干。至今仍带有“仓”字的地名有:一仓、三仓、四仓、五仓,东仓、西仓等等。主要分布在明清时储盐集中的今三仓一带。

13

七、总 “荡为草源,草为盐母”,各盐场把沿海车荡划分为与海岸线垂直的若干长条块,高价出租给灶户煎盐,时称长条块为“总”。如头总,五总、八总、十总、十二总、十八总等等。这些地名以当年茂草丛生的今东台市许河、新街、唐洋等地居多

14

八、垛 盐民煎盐烧火用的是柴草,每逢秋冬季节,盐民们将租得的海滩草荡柴草收割,堆成一个个巨大的草堆,又称“草垛”,以便来年煎盐之备用,一些地方便由“垛”而得名,如梁垛、何垛等。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