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844今日阅读:60今日分享:41

如何引导学生的自主写作

长期以来,多数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得如何写,有的说写不到要求的字数,有的词不达意,有的内容枯燥无味、空话连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利用自身角色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乐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这是所有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此问题下面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和体会。
方法/步骤
1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学生之所以怕作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的生活单一、枯燥,较少机会接触社会,自认为没有可写的东西。其实,作文并非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否则哪来的“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情”?所以在引导学生多观察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比如题材可写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或误会与矛盾,对存在于同学中的某些现象的分析与看法,进而写自己与老师家人之间的关心、支持或误会,再写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帮助或矛盾,题材不断扩展,笔触从学校家庭延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作文的源头问题。诸如《那件事,叫我好好后悔》、《美,在我们中间》、《理解》、《从那天起,我长大了》、《吃一堑,长一智》一类的题目进行训练,让学生走出无话可说,无题材可写的误区,并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社会的能力,从而培养写作兴趣。

2

二、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积累作文材料     现在学校不少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理科书”,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我们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亲自经历,所以只能从古今中外的书籍中间接获得经验。多读有益的课外书,对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能力,陶冶我们的情操有着极大的作用。杜甫也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我们可以把写作能力落实到每天的日记上来,把写日记当做一个良好的习惯长期坚持。这有助于锻炼我们的那一双善于观察、发现的眼睛,更有助于锻炼出一个勇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大脑,从根本上提高了我们的作文水平,彻底改变同学畏惧作文的想法,而转变为会写、能写、乐写。

3

三、引导学生积极模仿,培养文风      所谓的写作模仿,即以优秀作品为蓝本,按一定的要求,用相近的题材或手法进行仿写,这是有意对某名作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模仿,活脱出一篇独立完整的新作品、新文章的写作活动。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畏惧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在这里我提倡的是积极、创造性地模仿——“照瓢画葫芦”,因为它是中学生(特别是写作能力暂时不高的同学)提高写作能力的好的方法之一。众所周知:“瓢”和“葫芦”比较,葫芦是难画的,但是画葫芦可以从瓢上得到启发,从瓢的形状、颜色想到葫芦的形状、颜色,从死的瓢想到活的葫芦,进而想到葫芦的枝蔓、花朵、叶子,可以画出一幅活生生的葫芦图来。这个假设的例子,就是一个积极模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画者就有创新,但也有模仿。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