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984今日阅读:183今日分享:45

如何除醛更科学?

甲醛治理,第一重要的是思路。当下主流的喷涂式除醛模式,其思路很可能是错误的,思路不对,越努力,越失败!否则你怎么解释除甲醛这个行业做了20年,只做到了“成功”的让广大消费者站在了对立面、否定面?
方法/步骤
2

掌握甲醛产生的原理决定甲醛浓度的内因是基材内部的甲醛数量,比如家具板材,内部甲醛以三种形式存在:游离、吸附、结合。用来黏合板材的胶水由甲醛和尿素催化而成,在反应过程中,有大量甲醛未与尿素完成反应,这部分就是游离甲醛。胶水(脲醛树脂)内部,还存在吸附和结合类型的甲醛。三种类型甲醛的释放速度由快到慢分别是:游离、吸附、结合。前期游离甲醛易释放,其次就是吸附类甲醛,这也是导致新装修居室超标的“罪魁祸首”,结合类型甲醛释放量小,速度慢,非极端条件下,比如超高温高湿环境,一般不会导致甲醛指数超标。

3

掌握甲醛释放周期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甲醛释放周期长,完全释放周期长达3——15年。要注意这里的关键词:完全释放,也就是基材里面的甲醛为零。甲醛浓度的国标一类建筑物为0.08㎎/m,二类建筑物为0.10㎎/m,也就是并非零甲醛环境才能入住,事实上也不存在这样的绝对理想环境,国家每一个标准的制定,都是参考了国内国际各类标准,经过长期论证和修订的,达到国标,就可以认为是安全的。我们不需要做到完全释放,只需要把释放量控制在对人体安全浓度就可以。那么我们治理的目标是让甲醛达到安全浓度以下,且不反弹。所以降低室内甲醛浓度的根本方法,就是降低基材内部的各类型甲醛总含量,含量越低,室内气态甲醛浓度越低。所以我们除醛的正确思路应该是: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基材内部的甲醛数量降到最低。从技术层面来说,就是让甲醛自然释放的速度大大提升。这里面包含两个元素:时间、数量,即多久时间,让甲醛数量降至足够低。

4

治理比较,“堵”住甲醛是行不通的当下市场主流的触媒类喷涂治理模式,其本质的治理思路是堵。各式除醛材料喷涂到基材表面,有的还加喷涂封闭剂,形成了封盖膜,其原理解释为里面的纳米材料可以降解基材里面释放出来的甲醛,但是纳米材料需要一定波段的紫外线照射才能达到降解功效,家里不可能长期放紫外线灯。这些材料混合了胶粘剂,牢牢的封住了甲醛本来释放的途径,实际是延缓了甲醛的自然释放周期,本质是通过封盖手段以控制其释放量,治理的时候已经埋下隐患,一旦封盖材料失效,立即就会反弹,让消费者防不胜防,强调十年以上的质保期,本身就违背甲醛自身释放周期的科学规律。也正是这样的治理思路,导致甲醛治理后反弹事件高频爆发,引发了消费者普遍不信任和反感,让除醛行业落下“骗子”的名声。

5

治理甲醛,“疏”才是王道,是正解如何做到甲醛治理后不反弹呢?除醛的思路是“疏”。前面提到了,就是如何让家具基材内部甲醛快速释放,数量降至最低。绿氧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词:降解、催化。二氧化氯直接氧化降解甲醛容易理解,关键是催化这里,不少人是模糊的,这里科普一下。催化首先利用了产品的穿透性。甲醛的分子直径是0.45nm,二氧化氯的分子直径是0.36nm,比甲醛小,也就是甲醛能释放出来的地方,二氧化氯也能穿透进去,除了板材有一定的穿透极限,对于纺织品、皮革类的含醛材料,二氧化氯是能完全穿透,直接降解。所以我们强调密闭治理,就是让二氧化氯气体充分渗透作用。其次,催化是利用了物质本身的特性: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自动渗透的特性。空气中充满二氧化氯气体,甲醛被大量降解以后,基材表层和浅层的含量就会很低甚至接近零的时候,基材内部高浓度甲醛分子就会自动往外释放,形成循环降解。换句话说,二氧化氯是能把甲醛逼出来,并杀死甲醛穿透和破坏浓度这两点就是绿氧产品的催化特性。这里还要特别说明一个传统治理模式与我们无法比拟的优势:二氧化氯在整个治理空间形成无死角立体分子屏障,会在空气中各个角落,能主动与游离甲醛结合降解,在自身很低浓度下,都能产生降解功效,低浓度产品,能释放这样的分子屏障长达一个月之久,建立长效的降解、催化循环,让“疏”的效果达到最佳。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