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261今日阅读:91今日分享:37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摘要】初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程标准》赋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创设情境,优化指导方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初步具有欣赏、评价能力。【关键词】阅读教学培养鉴赏能力在科技浪潮席卷全球,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世纪之初,探索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问题,不仅有利于改进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且对推进新课程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也有着重要的意义。2000年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上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则进一步明确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裕表现力的语言。”不难看出二者都突出了对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初中学生文化修养和审美情操的培养),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学生如果缺乏鉴赏能力,语文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审美作用就难以体现。因此,中学阶段必须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初中语文课本所选均是文质俱佳的文章,这就为文学鉴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结合自己十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只要我们不把作品中完美的艺术形式或表达手段肢解成教条式的名词术语,也不把学生从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生动形象和情节中硬拉出来,那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就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一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品质,就会自觉的学习阅读技巧、改进学习方法,提高阅读质量;就能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始终把自己放在主动进取的位置上,独立阅读、反复运思,吸收其精华,剔除齐糟粕,并能在吸取消化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呢?我的做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地“阅读”。要让学生喜欢读、主动读、以读为乐事,既能在课内自觉读,又能在课外积极扩大阅读面,并把课内取得的阅读经验应用于课外阅读上。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认识,摒弃过去“教者天花乱坠,听者昏昏欲睡”的做法,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情景,吸引学生去读,去探究,让学生经常尝到艰苦脑力劳动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不断受到“成就”的鼓舞。如《公输》中人物性格鲜明而又复杂,对于“公输盘”学生有所闻:木匠之鼻祖,有巧夺天工之术,而在这篇文章中他却是个傲慢、虚伪、阴险、为虎作伥的帮凶,与为和平挺身而出、智勇双全的墨子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于是我在课堂上避开人物性格的分析,让学生反复朗诵,并自愿结合成剧组来演这出戏,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改编台词、化妆表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物性格。教师还应当广开渠道,拓展学生阅读的时空领域,如建立班级图书角,打印优秀文学作品张贴供阅评;开辟阅读园地,利用自习及寒暑假安排阅读等。教师还应加强引导,努力改观学生阅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组织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如读书报告会、朗诵会、辩论会、成果展示会等。对学生的“一家之言”、在言谈、日记、作文中的独到见解要尽力呵护,及时肯定褒扬。有条件的还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之资源优势,进行语文多媒体网上阅读。要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阅读可使人得到一种优雅的风味,读书可以寻求心灵愉悦,提高精神气质,增强学识能力”(金振邦《阅读与写作》)。认识提高了,就会对阅读产生强烈的自我需求感,向往于阅读的目的和结果。其次,要培养学生独立地“阅读”。朱熹曰:“书要自己去熟读,道理要自己去深究”。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是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可见,古今先哲们都是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文章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况且我们的语文课堂讲解的文章相对于浩瀚的世界文学宝库可谓是凤毛麟角,多数文章得靠学生自己去阅读、分析、评价。如果缺乏“独立”,新文章面前必然缩手缩脚。要尊重他们哪怕是幼稚的、片面的分析评价;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技巧:如在教与学的重点处发现和提出问题;在教材的难点---同学们思考的关键处发现和提出问题等。长久坚持,学生的思维就能触及到那些课文中隐含的疑点,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此外,教师应让学生掌握正确思维的一些规律:如思维要有一定的方向,文体和文章的有关知识是思维定向的依据;思维要有一定的模式,阅读文章一般应按“整体---部分---整体”进行,即先浏览全文,了解大意,再分析字词句段,弄清层次关系,最后再综观全文,体会作者匠心。如学习《皇帝的新装》时,可设计第一步让学生自由地复述故事内容;第二步要求学生加副标题“一个-------的皇帝”去读文本;第三步要求学生用一个字概括故事情节,再读文本;第四步精读文本,谈自己的见解。在独立地阅读欣赏中,由于学生主观条件各不相同,艺术感受欣赏、评价能力的差异是正常现象,如刘勰所言:“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蕴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教师应正确看待差异,积极做好引导、鼓励,决不能搞“一言堂”。再次,要培养学生创造的阅读。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阅读者只有具有了创造性品质,才能入于书又出于书,学于书而又不拘泥于书;才能在阅读中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才能推陈出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品质,使其逐步具有发现问题的敏捷性,积极探索的求异性,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结果表述的新颖性。教师一方面应设身处地站在学生角度去关照、鼓励,尊重学生的鉴赏所得,另一方面教师要摒弃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把文本人物当着有血有肉的“人”来解读,抛弃过去那种盲目尊从单一文本主题,功利性评价人物非好即坏的惯性思维,允许对作品作多元化阐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如让学生给《安塞腰鼓》配乐朗读;学《斑羚飞渡》时让学生发挥想象画出“飞渡”示意图;对《故乡》主题的多种阐释等。再者,教者应有意识地拓展文本空间,让学生进入文本意境,走进作家、文本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如学《我的叔叔于勒》后引导学生写《船上巧遇富翁叔叔于勒》,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人我合一”的主动情感体验着,灵感就会降临,创造性的火花就会喷发。二教给阅读鉴赏的方法赫胥黎曾经说过:“每个知道读书方法的人,都有一种力量可以把他自己放大,丰富他的生活方式,使他的一生内容充实、富有意义,而具兴味”。可见读书方法的重要。文学鉴赏是一门广阔而弥深的学问,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能力,“需要驱遣想象、调动情感、运用形象思维,对文章不仅‘分析地研究’,而且‘综合地感受’,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真正领略文章的细微曲折之处,窥见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阅读境界,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金代的元好问说:“文须字字做,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只有对作家苦心创作的文学作品字斟句酌,反复玩味,才能透彻领会其中意趣。(一)弄清文义,咀嚼精英。“文义”即文字和文句的含义,这是浅层表面的东西,通过文义方能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用意。要先排除词句障碍,弄清含义、出处,宜采用“扫描”式阅读;要反复对文章的精华部分推敲琢磨,直到真正弄懂为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那些发人深思,令人感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之处,“嚼出文眼”,“嚼”清文脉。例如《春》的末尾三段、《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等。(二)朗诵吟诵,获取美感。我国有诵读诗文的优良传统,文学鉴赏也离不开诵读的方法。吟诵也好,朗诵也好,只要得法,对于理解诗文的思想内容精神实质,更恰当地领会它的气势、神韵都是大有裨益的。要诵读得法,该掌握以下要点:(1)掌握好节奏:声音节奏的形成有一定规律,如声音高时,响亮清脆,给人以明朗、愉快、兴奋和振作的感觉了;声音低时,幽暗沉闷,给人以压抑、负重、深层、哀痛之感。掌握了声音节奏才能把握好感情节奏,才能读出不同的感情来。如朱自清《春》中写桃树、杏树、梨树的一段与鲁迅《故乡》中“渐进故乡”时所见景物的那一段,读起来感情完全不同,前者热烈,后者悲凉,给人的体会当然也就各不相同了。(2)控制语调。朗读叙述性句子或较严肃的内容常用平直调(→),表示疑问、惊喜、命令、号召等感情多用高升调(↗),表示惊讶、幽默、含蓄、讽刺或意在言外,常用曲折调(﹋)表示自信、坚决、心情沉重等,常用降抑调(↘)。(3)运用停顿。“此时无声胜有声”,正确掌握停顿,把握停顿技巧,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表现。停顿有语法停顿、结构停顿、感情停顿。如“散学了,你们∕走吧!”(《最后一课》),这句话要读出韩麦尔先生悲伤沉痛的心情,就必须在“你们走吧”中间停顿一下,造成断而未断的听觉效果。(4)定好重音。调节好轻重可以表达好丰富的复杂的情感,帮助体味作品的旨意。总之,如苏轼所言:“三分诗七分读”,诵读得好,让静止的诗文活动起来,就可以使我们进入到可闻可见可感的意境里去,融合作品的精神于自己的眼前和心中。(三)过滤解剖、分析透视。鉴赏总是有个分析透视的过程,即就是在头脑中把作品这个整体分成若干份、若干方面或若干属性,从而分别加以理解、赏析,其中有过滤、有解剖、也有综合。一般做法是:(1)了解时代背景,如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给予了作者的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仅看课文内容恐怕很难深刻理解,但是,我们研究一下《始》文是在什么背景下写成的,就能透视作者的情怀了。原来他为“戮人”、“恒惴栗”,心情郁闷,“闷即出游”,明白了这些,就能从其叙事写景中领悟到其寂寞惆怅,孤标傲世的情怀。(2)确定分析重点。阅读鉴赏不宜面面俱到,而应有所侧重,如记叙文(包括散文、小说、通讯等)鉴赏时主要是分析情节、人物性格、作者构思线索以把握主题、评价(品味)语言、形象等,诗歌鉴赏则总是要突出诗中的艺术形象、体味诗的语言美,从而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欣赏戏剧则要抓住矛盾发展的线索。(3)探求内在联系。应分析文章内容的各种因素,寻求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加深理解,便于评析。如联系背景,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来欣赏、评价“孔乙己”。(四)把握形象、揣摩意境。文学欣赏离不开对人物形象的欣赏,同时也离不开对意境、哲理、情节等的欣赏,王国维说“何以谓之有意境?写情则沁人心,写境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也”。又说:文字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人物欣赏分这几步:首先应借助联想与想象,使作品中的人物在自己头脑中“活”起来,使其容貌言谈、动作神态历历在目,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幕拟人物情态如语音、语调、语气等,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老先生的自我陶醉,《藤野先生》中体现藤野先生学者风范的自我介绍的阅读。然后分析、综合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再在全面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欣赏其艺术形象或人物所显示的社会意义。优秀文学作品不仅表现和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而且还凝聚了作者自己的审美理念,因此,欣赏作品要通过发现、挖掘感受作品中的美,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自己的心灵。可以从景物描写中欣赏意境美,如《济南的冬天》末尾段“空灵的蓝水晶”;可以从新颖的构思中欣赏情节美,如《麦琪的礼物》之所以具有震撼灵魂的艺术魅力,与它那曲折动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节密不可分;可以从语句的含蓄中欣赏哲理美。朱光潜说“文字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鉴赏中如能对那些意味深长或内含丰富的句子作出解读,一定能从中获得无限得美感。例如陶潜的《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蕴含了返璞归真,其乐无穷的人生哲理。(五)悟情融情,联想想象。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作品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教师应在阅读中引导学生体验情感。一可以设身处地,沿着作者思路去体会作者的感情,二可以依景索情,联系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如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可让学生由“薄雾”、“浓云”、“西风”、“黄昏”感知词人所处环境,再由“瑞脑”、“金兽”、“把酒”想象词人生活,进而体会女词人“销魂”、“人比黄花瘦”的凄凉心境。三可以想象画面、心理、感觉,填补作品空白。如古诗“小园香径独徘徊”写了三个小景——小园、香径、独徘徊,合成一幅意蕴丰富的画面,这需要想象才能再现和品味;马致远《秋思》描写的景物、色彩、氛围也需读者想象的再创造。还可以借助音乐欣赏来激发学生想象,如读《安塞腰鼓》时请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四可以展开联想,如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教师要肯定学生个体思维空间的存在,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用学生的“一堂言”代替教师的“一言堂”。文学鉴赏还可以采用比较异同、评价得失等方法,在此不再详细累述。总之,文学鉴赏是读者的艺术再创造,其能力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利用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耐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选择好阅读时间和内容,提供给学生呈现和表达阅读鉴赏能力的时空。灵活使用多种方法、多角度地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只要我们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鉴赏能力是会不断提高的。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