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796今日阅读:145今日分享:43

基于“跨文化”与“跨学科”话语体系建构设想

【摘要】基于“跨文化”与“跨学科”话语体系建构的农林院校外国语文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应该在看到农林院校自然科学学科背景的基础上,坚持跨文化、跨学科的精神,在坚持语言文学课程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开拓思路,完善整个教学与研究的言说方式,构建科学规范的话语体系,达到实际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外向型人才的目标。
工具/原料

【关键词】农林院校,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方法/步骤
2

2. 基于“跨文化”与“跨学科”话语体系建构的改革设想2.1教学中的元语言意识课程教学语言可以被视为一种元语言(meta-language),根据功能语言学的观点,语言的六大功能中就有“元语言功能”。所谓元语言功能必须基于一种前提,也就是人的精神活动如果要表达出来,成为一种意义的传递,能且仅能够通过语言来实现。于是,当语言本身既是“表征”又是“被表征”的时候,这种语言就成为了一种元语言。而中西方的许多基础概念范畴不尽相同,那么需要教师有高度的元语言意识来展开对理论和时间的“言说”活动。例如在文学领域,我国古代文论谈论意境、风骨、清峻等范畴,而西方却讲模仿、崇高、净化等名。这就需要我们展开元语言层面上的自我对话,建立在现代分析语言的逻辑上,继承中西方的不同传统中的语言和文化遗产,呈现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2.2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   所谓“文化”,“就其已经展开的层面而言,可以是物质、精神及其产品以及习俗、行为等所有的表现形态”。不同的国家的人,肯定在这种表现形态上有着巨大的差异。除了在语言哲学和语言技术上的元语言意识之外,我们还需要努力研究属于意识形态、存在方式、民俗传统和全球化新形态下的文化差异。首先是肯定和承认多样性,并在文化相互尊重的立场上展开跨文化交际。我们一方面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偏执,另一方面又必须坚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在辩证统一二者的基础上实现文化复兴。2.3教学中的“跨学科”意识教学中的“跨学科”意识是指主动运用交叉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全面综合地分析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全方面地思考问题,一方面宽口径地接纳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一方面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培养多方面的能力。“跨学科”首先要坚持宽容、创新、批判的思维方式。只有兼容并包、富于挑战精神才能推动教学互长,创造新的知识增长点和学术上的突破点。其次必须反对牵强附会,任意比附逻辑上不相干、内涵上不相联系的表面相似性,而是深入分析研究问题,努力寻找不同角度的切入点,运用不同知识领域的思维范式,全面、科学、周全、创新地解决问题。

3

4. 农林院校的学科背景特色与外国语文课程教学改革4.1 以话语建构促进教学改革    要想在农林院校推进外国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理想的切入点就是构建一套符合实际的话语体系。前文已从元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等角度进行了叙述。实际建立可操作的模式,首先应该建立一套既符合语言文学研究与教学的言说体系,又能借鉴理学、工学等学科门类语言精练、逻辑分析严密科学的方式,摆脱过去仅凭主观感觉的教学方法,科学、精确地展开包括课堂教学、教材编撰、实践教学、论文指导等教学工作的规范性言说体系,使学生不抛弃严谨精确的自然科学思维模式下,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学审美、文化互通、艺术熏陶的语言文学的思维优势,成为全面的复合型人才。4.2 培养具有“跨文化”与“跨学科”意识的教学团队,以“跨文化”与“跨学科”意识引导学生作为教师,我们自己首先就要坚决在团队中树立和培养自己的跨越意识,一方面丰富自身的知识,构建开放性的全面的知识体系,锻炼多角度、敢于创新、敢于批判的灵活思维模式。另一方面还要坚持用跨文化交际视角建设团队,打造一支外向型、宽视野的教师队伍。作为教学活动基本单位的系室、课程组、教研室等单位,应该定期就相关的学术话题和动态进行集体研究、讨论与交流,开拓视野、相互促进、提高水平。作为教师个人应该坚持学习,一方面在自身专业领域深化研究并争取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成果,另一方面努力扩大知识面,丰富自己并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5. 结语基于“跨文化”与“跨学科”话语体系建构的农林院校外国语文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应该坚持跨越精神,因地制宜、结合实际调整思路,在坚持课程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开拓思路,完善整个教学与研究的言说方式,构建科学规范的话语体系,达到实际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外向型人才的目标。

注意事项

【参考书目】四川农林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2版王晓路 等.《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赵彦春.《语言学的哲学批判》. 重庆: 重庆出版社,2004.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