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545今日阅读:82今日分享:48

利用GIS 技术来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图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土地空间上合理组织土地的一项综合性措施。土地利用规划图是土地利用规划图件成果之一,GIS 技术的介人,就是把表示各种土地要素特征数据、属性数据、图形等信息输人计算机中,在其软硬件的支持下,通过计算机进行储存、更新、检索和进行科学分析等,同时用GIS 技术也可以完成土地利用规划图的编制工作。
工具/原料
1

计算机

2

数据库

方法/步骤
1

1.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图的准备工作  首先根据土地调查获得的基础资料,建成土地利用详查数据库;在详查数据库的基础上经过数据更新和数据整理,建成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库。在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库中,我们以国土资源部最新制定的 《 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 》 为标准,编制了对土地利用规划信息分类编码,由于 《 标准 》 中定义的编码不够完备,不利于编制土地利用图,因此我们在此基础上对编码系统进行了完善。如:我们在现状库中增加了四位编码如水工建筑用地编码(见表l )。      表格中所示的地类编码是国家土地用途区二级类编码,图中四位编码是我们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的编码,是由原二级类编号增加一个符号码构成的。代码是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库的国家标准编码,和二级类编码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2

2.建立土地利用规划过渡图库       将基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库转换成土地利用规划过渡图库,必须在保证基期图斑面积和过渡规划图斑面积一致的基础上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 数据库的内容、存储方式和交换格式符合 《 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 》 的要求; ② 数据质量符合 《 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指南 》 要求; ③ 能够正确导入导出 《 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 》 的数据。下面列举了一部分转化对照表(见表2 )。       在基期现状图库到过渡规划图库转换过程中,通常是将基期现状图库中的农用地转换成一般农地区,将林地转换成林业用地区,将牧草地转换成牧业用地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图面色彩差异太小给编图工作带来的困难,我们将土地规划信息又进行了细分类;如上表中将一般农地区划分为三类,即一般农地区(耕地),一般农地区(园地),一般农地区(养殖、坑塘水面);在编号中我们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一位代码作为符号码,如402001 中1 为符号码。基期现状图库转换过渡规划图库,所有的图斑面积大小、位置等都未发生变化,只是编码产生了改变,这一点保证了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图的精度。

3

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草图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① 乡镇土地规划的编制应遵循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 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② 乡镇规划应与县级规划尽可能同步编制,规划目标、土地利用分区、规划指标等应当符合上级规划的要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注意与上级规划相互反馈、上下衔接; ③ 乡镇规划编制应因地制宜,依照实际确定规划目标、规划方案、实施措施,解决本乡镇的土地利用问题; ④ 乡镇土地规划应与相关部门规划相互协调; ⑤ 乡镇土地规划编制中,对土地利用重大问题的决策,应广泛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  乡镇土地利用草图的编制程序为: ① 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组织准备和技术准备,即组建规划小组,并对小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② 调查研究,包括收集资料,核实调查等,并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需求量分析、土地供给潜力分析和土地适宜性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供需平衡分析,明确本乡(镇)土地供需状况; ③ 确定规划目标,通常以规划指标来体现; ④ 拟订供选方案,对每个方案进行论证后,提出规划推荐方案; ⑤ 通过规划协调后确定规划方案; ⑥ 根据乡镇土地规划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编制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专项规划。  经过上述步骤编制出来的土地利用规划草图的优点在于可以节省工作量,并且基本上符合规划的要求,其最大的不足就是由于各土地用途区的划分没有经过认真量算,面积和规划指标不完全符合。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为了编图方便,给不同的土地用途区配置了不同的颜色,同时为了对颜色相近的不同用途区加以区别,我们对不同土地用途区编制了不同的编号,如:基本农田保护区(GB )、一般农地区(耕地)( YB )、一般农地区(园地)( YB2 )一般农地区(养殖、坑塘水面)( YB3 )、林业用地区(LD )牧业用地区(MD )、现状城镇建设用地区(z )、近期预留城镇建设用地区(Z2 )、远期预留城镇建设用地区(23 )、现状村镇建设用地区(C )、近期预留村镇建设用地区(C2 )、远期预留村镇建设用地区(C3 )、村镇建设控制区( CK )、现状工矿用地区(G )、近期预留工矿用地区(GZ )、远期预留工矿用地区(G3 )、建设用地置换区(ZH )、交通用地(JT )、其他用地(QT )。

4

4.编制初始规划图  临时规划图库是按照上述方法将现状图库转换成的,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根据规划草图进行修改。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是将纠正的扫描规划草图作为背景图像,进行图像配准后,修改过渡规划图。为了提高正确率和工作效率,我们设计了如下菜单:

5

5.建立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建立应根据整体规划目标来确定。规划目标是指规划期间通过规划实施在土地利用上所要达到的特定目的。一般包括保护耕地、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  规划目标应通过具体量化指标体现,一般包括: ① 耕地等主要农用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② 建设用地总量及占用耕地数量,城镇、村镇建设用地规模; ③ 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数量; ④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规模; ⑤ 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等。我们应该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的规划目标检查修改后的土地利用规划图库,各项用地指标是否与规划目标相吻合。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用GIS 技术,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 ① 以规划草图为背景图象,在临时规划图层上用特殊线型显示出分区界线; ② 以乡镇为单位统计出各土地用途分区的面积; ③ 与规划指标中各类用地面积相比较,如果结果不符合,要重新编制规划草图,如果相符合则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图库。经过反复的统计检查,各土地用途区的面积与规划指标基本符合后就可以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图库了。

6

6.编制、整饰和输出土地利用规划图建成土地利用规划图库后,利用GIS 软件强大的可视化功能和其提供的编制地图的工具,在完成土地利用规划图编制的基础上制作图名、图例、内外图廓、方里网、经纬度和公里格网、比例尺以及指北针等,即可编制出一幅完整的土地利用规划图。在实际操作中为了便于修改和数据更新,我们采用数据分层的方法来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图。即我们将数据分为以下几层: ① 规划面状地物层; ② 规划线状地物层; ③ 规划点状地物层; ④ 现状地物层; ⑤ 整饰图层,包括图名、图号、图例、比例尺、指北针,经纬度、公里格网、内外图廓; ⑥ 注记层。  为了出图的方便我们按照国家的标准创建了标准符号库。在统计各行政区面积的基础上,制作出了附图。输出土地利用规划图的步骤如下: ① 对各层数据进行符号化; ② 图幅整饰,即加图名、图号、图例、比例尺、指北针,大地经纬度、公里格网、内外图廓等; ③ 添加附图; ④ 输出土地利用规划图。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