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993今日阅读:39今日分享:10

温室长大的花朵为什么也很强大?80后的集体实验

80后这一代曾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也被称作温室的花朵,被认为经受不住风雨。可成长后的80后让人大跌眼镜,他们的优秀不逊于任何一代人,甚至胜于60后、70后。我从80后的集体家庭教育实验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温室里的花朵照样可以强大,大胆地给孩子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这不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一、夏令营里的较量我们这一代人可能对孙云晓老师1992年发表的一篇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印象深刻,此文对比了中日少年在夏令营里的表现,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广为传播,对很多人的育儿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很多父母因此注重早早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觉得不能宠着孩子,应该让孩子多多受苦,生怕溺爱了孩子,担心孩子会成为“垮掉的一代”。从某个角度来说,这篇文章有不少积极意义,在一些方面起到了警醒的作用。不过教育之道在于中庸,适度。太宠了,太娇气了不好,可是一点儿也不宠,不允许孩子娇气,或者想法设法给孩子找罪受,就矫枉过正了。孙云晓老师的文章毕竟篇幅有限,不可能论述得非常全面适度(孙老师在此文中也部分注意了尺度,比如他反对的是过度的呵护)。但是,因为没有说得全面,所以如果解读不当,很多父母、老师就会矫枉过正,走向相反的方向。这篇文章记叙的是1992年中日少年夏令营的故事,那些孩子11到16岁,算起来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正好成长于所谓小皇帝、小公主式育儿的年代,这些孩子将来能不能行,饱受怀疑和忧虑。二、为什么这篇文章广受诟病在这篇文章里,孙老师说:一切关心中国未来命运的人,都值得想一想,这个现实的矛盾说明了什么。全球在竞争,教育是关键。假如,中国的孩子在世界上不具备竞争力,中国能不落伍?通过这篇文章的描述,人们会有一个印象,中国的孩子表现太差,处处不如日本孩子,甚至有人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这也是这篇文章饱受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一个贴吧:我看《夏令营中的较量》, 还有一篇热文:时间是检验SB的唯一标准就有不少反对意见。一个80后的话很有代表性:话说这篇文章当年坑了很多的小正太小萝莉,我就是其中一个......另外一位:这篇文章让整个80后背了整整一个童年的黑锅;不仅是黑锅,心里那个压力大啊。我上学那会,刚懂点事情,就读到了这个文章,心里那个自卑、那个痛苦啊,都难受得掉眼泪,摧残我幼小的、对国家和民族的信心和希望啊。还有:记得当年小学班主任在班上读过全文,把我气死了,心想中国孩子怎么这么不争气呢。还有:我们这群80后被这个谎言压了整整20年抬不起头来,什么垮掉的一代、没有希望的一代全是指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尖刻的评论,部分是因为这篇文章失实。比如孩子的负荷不是二十公斤而是十公斤;每天不是步行50公里而是19公里。这让人质疑这篇报告文学的真实性。而且只强调日本孩子的长处和中国孩子的弱点,日本孩子看起来接近完美而中国孩子几乎一无是处,这应该是不客观的。而且明显戴着有色眼镜在观察。连男孩帮女孩背包都被表述为:“男孩子背自己的包没劲儿,替女孩背包不但精神焕发,还千方百计让她开心。”有人考证:实际上的夏令营中中国孩子体现出,相互友爱(途中相互鼓励、唱歌,中途吃饭时一起帮忙、分配食物)、互相帮助(男同学纷纷主动帮女孩背行李)、坚持到底等品德。(注:这种说法没有确凿来源。)而日本孩子暴露出相互之间漠不关心、从不相互帮助、吃饭时争抢食物不顾他人的极其自私的特点)。(注:这种说法依然没有确凿来源。)这种夸大、渲染的确能抓住人眼球,但是却会给人以误导。中国孩子当时的确存在一些现象,比如自理能力一般,没怎么吃过苦,看起来娇气。孙老师据此推断:中国的孩子在世界上不具备竞争力,中国能不落伍?三、温室长大的花朵到底有无竞争力?我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多么能言善辩,不如让事实说话!80后现在已经三十岁左右了。我工作过的研究所就有很多80后,我观察到的80后,从聪明才智和全面素质来看是强于70后、60后的(毕竟从小受到的教育要好得多);从情商的角度来讲,也是坚强自信,自强自立、好学上进的,在工作中能够吃苦耐劳,加班到凌晨三四点也是有的。现在的社会舆论也很少见到对80后的批判,他们绝对不是垮掉的一代,而是是充满希望,很有竞争力的一代。看看他们在98年抗洪中的表现就知道了,那些80后是非常能吃苦、非常能战斗、非常坚强的战士。现在很多人已经展现才华,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现在没人认为他们竞争力不行,当时的垮掉的一代的忧虑不过是虚惊一场。80后为我们做了一个史上最大规模的家庭教育实验。实验的结果透露给我们一个惊人的秘密:孩子小时候娇气些没关系,自理能力一般没关系,没大吃过苦也没关系,只要不是过度呵护,孩子长大后照样是很有竞争力的。温室里长大的花朵照样很强大!还有一个可以观察到的事实:欧洲人从小强调自理自立,但是他们的孩子长大后却没有中国人这样勤奋;他们几乎不加班,而中国人加班是家常便饭。似乎娇气的中国小孩长大后更能吃苦耐劳!当然,中国人勤奋不是因为小时候娇气,而是文化、生存压力等诸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但这也说明,孩子小时候娇气和长大后不能吃苦耐劳,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温暖的家庭环境可能使孩子的内心得到满足和滋养,得到充分的爱,对心理的健康有好处。相反,从小在家里饱受打骂、指责、批评的孩子,故意制造不满足,故意不给孩子温暖,虽然可能经受过挫折,但也可能导致心理不健康。当然,我说的满足也不是完全满足,而是适当满足,有所节制。同时,适当适时地培养自理,适当地让孩子吃苦,只要方式得当,孩子也是会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心的。四、广大家长的集体潜意识我从咨询中发现,很多家长目前有一种集体潜意识:生怕宠坏了孩子,生怕溺爱了孩子,很着急地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故意制造挫折让孩子受苦,结果给孩子带来了很多无谓的痛苦,把幸福快乐的童年破坏了。从我自身的经验来看,我是比较宠爱女儿的(当然是适度的),也没怎么让她吃过苦,没着急培养自理能力。但是孩子好像天生就能吃苦,也愿意自立,不需要有意去磨练。她单薄的身体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乐此不疲,从来没叫苦,让她少拿些东西还不同意;每天需要端正地坐着认真听讲,还要做那么多作业,也几乎没有听她叫苦叫累;一起去爬山,也乐颠颠的,我们觉得累,她也不当回事儿,高高兴兴地在前面领路;虽然干的家务不多,但有时也会很主动地干,拉都拉不住;老师要求做PPT课件,她喜欢做,会一直做到半夜十二点,真是佩服她.....可能只要孩子喜欢做的事情,吃苦对她来说就不算什么了。我适当宠爱孩子的愿望是朴素的。孩子上学之后就有不少苦要吃,有很多累要受,吃苦受累有的是机会,着什么急呢?为什么不在家里给孩子更多的温情和幸福快乐。而且事实证明,温室长大的花朵照样是强大的。而且长大后由于生存的压力也不见得一定会幸福快乐,所以,还是活在当下吧,让孩子现在就幸福快乐。与一般人的想法不一样,我觉得孩子天生是能吃苦耐劳的,即使不去有意培养,只要孩子有动力,有上进心,有了兴趣,吃苦对孩子也成了乐事。比如那些通宵打游戏的人在我看来是很能吃苦的,但是他们不需要从小培养吃苦能力,只要有兴趣有动力就可以做到;那些连续三四个小时踢足球的人,好像很需要吃苦,但是他们乐此不疲,不需要培养。至于自立更是孩子的天性,到了青春期你不想让他自立都不可能。即使在家庭里不吃苦,以后吃苦的机会也很多:从小学到高中,学习一直不能放松,尤其中学更加紧张,锻炼吃苦、磨练的机会天天有;而且现在孩子可以在体育运动中饱含兴趣地锻炼吃苦耐劳。有些人喜欢批判:中国家长只知道天天抓孩子学习,不去培养孩子的素质。不过天天这样学习,已经让孩子学会了吃苦,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动脑筋,学会了竞争。日本孩子在夏令营里吃苦也就那么几天,但我们中国孩子天天在吃苦、在磨练。如果家长不是很开明理性的话,升学的压力是足够折磨孩子的。教育之道在于中庸适度。我认为可以逐渐陪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可以让孩子适当吃吃苦,只是建议适度中庸,而且顺其自然,不必着急。很多家长恨不得孩子四五岁就让他完全自理,在我看来完全没有必要。个人认为,这些事情,在给孩子幸福快乐的同时顺势而为就可以了。本文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如果您觉得惊愕,可以留下您的评论!读者评论:1、唉,早想通这个道理,现在也不会和孩子拧巴了。2、这篇文章让我放下了一个很大的心理包袱,谢谢3、赞同老师的观点,不管是苦还是福,适度就好。4、呵呵,我就是小时候没干活没吃过身体上苦的80后。不怕您笑话,我18岁上大学才学会自己洗衣服,第一天洗T恤的时候竟然不知道该怎么洗,结果愣是用个毛刷毁了我漂亮的衣服。诸如此类的事情还很多,但现在我工作了,我当了母亲,那种独当一面的表现和气魄让全家人大跌眼镜。三十年前他们是怎么也想不到。5、老师说的都很中庸很实在,我也是80后的,也是家里宠大的,可我能吃苦,大三后自己挣生活费,毕业后一个人拿背包走南闯北的。我完全同意老师对我们中肯的评价,没有带社会的感情色彩,!我记得刚刚进好妈妈群时,有几个70后的妈妈说我是80后的,和他们没有共同语言,后来聊了两天后,他们完全认同我,并且说我是80后妈妈的典范,这个帽带的有点高,可我知道我不是,我是80后妈妈的代表,并不是80后的妈妈就是不负责的。同时就像我们80后好多人说人家90后是“脑残”一样,我觉得都是偏见6、我非常赞成老师的观点,没有必要刻意的去让孩子吃苦,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在这些挫折中自己体会坚强、学会成长,顺其自然的慢慢强大比拔苗助长好的多,对于孩子需要有一颗慢慢等待的心!7、孩子爸爸这几天正与我讨论六岁的儿子自理能力差的事情,说别家的孩子如何能干,总是与别的孩子比,可我愿意顺其自然,慢慢等待,不特意强求孩子,因此与老公之间有了分歧。我一直注重孩子自信快乐性格的培养,其他的要求顺其自然。老师的观念8、我也曾受到《夏令营中的较量》的影响,对儿子的独立性的要求有些过度!赞同维尼老师的观点!感谢您分享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 9、很赞同此文的论调,深合我心啊。本来还有些纠结,担心自己以宽容的名义宠爱小孩,现在有你的文章做依据,感觉有底气多了。非常感谢维尼老师的讲解,希望能学到更多知识。10、我是70后母亲,很同意本文观点,很随意的“惯”着90后的女儿,可是女儿照样是一个阳光活泼开朗有善心有爱心的孩子,言传身教的力量和顺其自然的成长方式可能更好!11、我基本上赞同维尼老师的意见。我作为70末80初的那一代说说个人的感受:小时候在家里也是被父母宠着吃宠着喝,父母能代劳的一定不要我插手,基本可以说是温室里的花朵。大学的时候也是走读,基本没有过过纯粹的集体生活。开始没看出什么差距问题,但是一到了工作岗位,问题就来了;人家那些从小自立性强的孩子觉得不是问题的问题,到了我这里却成了大问题。生活的锻炼让他们对于一些工作生活的事情驾轻就熟,但是没有经过什么生活磨砺的我却对此一知半解。说来惭愧,有些事情人家18岁就明白了而我到了30岁才明白。我觉得还是个人经历少了。因此对于孩子的教育,我报的态度就是:不刻意去制造困难,但是该放手的时候一定放手,能尽早的让孩子自己接触的事情最好别插手。维尼:这位妈妈的评论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孩子想自己干,父母都不让孩子插手就过分了。如果宠爱过度,呵护过度,一点儿也不让孩子去经受风雨、历练,肯定对孩子不好。因为一般的孩子在高中后就住校了,所以也就没有这位妈妈的问题。适度、自然是最好的。12、没有必要故意让孩子去吃苦,当然也不过分宠溺,顺其自然就好。就像小树苗一样,要是给它足够的空间阳光水分等生长必要的因素,正常情况下自然也会根深蒂固,长成大树抵抗大风大雨。孩子也一样,心灵吸收到足够的营养后才会有足够强大的内心面对长大后的各种问题。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