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266今日阅读:99今日分享:20

这三件事,根治父母的教育焦虑

罗曼罗兰说:有的人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就死了,剩下的日子只是活在自己的影子里。进步与停留,是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差距;不断进取是一道光,可以让任何平凡的人拥有不平凡的灵魂。当我们向着远方和诗不断奔跑,我们会发现逐渐最大的改变是:拥有足够强大的力量面对真实的自己,并且感染身边每一人,包括我们的孩子。前路迢迢,“往事不回头,余生不将就”就是父母的高级脸,在孩子懂事之时,除了血浓于水的爱,他对父母必然还有一份不能辜负的尊重。
方法/步骤
1

做好孩子的领路人:不断前行寻找更好的自己,首先要认识并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人,才能理清自己的优势与短板、才能了解自己的潜力与局限、才能更好地处理自身与外围环境的关系,进而制定自己前进的策略。未来,是一个充满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场景,如果要从无数种生存可能性之中去寻找自己的生存之路,对自己拥有充分的了解不可或缺,否则容易迷失自己。自我意识强的人乐观自信、开朗活泼、富有进取心,所以容易成功,这也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自我意识的寄望。育儿先育己,能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提升”的路先探好的父母,必定能对孩子的成长给予充分的指导,让孩子少走弯路。

2

拥有持续的学习力:当前,我们正处在由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互联网文明以及移动互联网文明齐驱并驾的“四大文明”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的焦虑感普遍而强烈,是因为一切迭代太快。所以,上海交通大学海外学院执行院长王红新说:“这是学习革命的时代,也是终身学习的时代。”这个时代可以淘汰有学历的人,但不会淘汰拥有学习力的人,保持好学的态度,才跟得上时代的变化。没有学习力的父母,他同样没有办法激活孩子的好奇心与学习力,因为两者无法产生深度交集:孩子不懂的,我们不懂;孩子懂的,我们不懂。孩子不求父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起码我们要做到“日有所知,日有所进”,定期不定期地给孩子带来些思想的小火花、给孩子捎回你在外面见到的小惊喜、给孩子分享你获得认可的小喜悦,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不断学习新知识,可以让我们的人生这么有意思。自然而然地,被燃起的就是孩子的学习内驱动力。

3

与孩子并肩前行:在两个人的相处中,默契度越高,他们的关系就会越稳定牢靠。如果我们要与孩子并肩前行几十载,默契可以成为我们的助力器。如何培养我们与孩子之间的默契?攻略见三步曲:◆  观察孩子的生活习惯,针对他的生活习惯偶尔为孩子做些出其不意的事情,孩子对于给过自己感动和惊喜的人会特别带感。◆  观察孩子的语言习惯,让自己懂得辨别孩子的情绪状态,能在孩子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将话说进孩子的心坎;或者留意孩子在什么场景会说哪些频率高的话,你可以尝试跟他异口同声说出来,这会让孩子产生“你懂我”的感觉。◆  观察孩子的行为习惯,对对方的行为具备一定的预测能力。例如,孩子在做某件事前会有一个固定的前奏动作,当这个前奏的出现你就能知道他接下来要做什么,在这时如果你能提前帮他将这个事情做好,在孩子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心有灵犀”。简而言之,培养与孩子的默契感需要从父母做起,不让“你一点都不了解我”成为孩子与我们疏远的理由。陪伴是培养默契、了解孩子最好的方式。杨澜每次出差或者下班回到家中,即使再累再忙,都会抽出时间专心致志地和孩子交流,认真倾听他们说的每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到他们的世界;闲余时间还会和孩子玩拼图、讲故事、打闹、看电影。和孩子讨论他们关心的话题、陪他们做喜欢做的事情,往往是教孩子道理的最佳时机;与此同时,放松的状态可以让你看到更立体的孩子。

推荐信息